“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讲的是三种自然现象,又比喻的是为人处世的姿态,也是先辈留下的至理名言。大凡成功人士都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交友注意距离,这就是一种哲学思维,关键在把握一个度。只有中和恭谦,虚怀若谷者,才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日积月累,不断迈向心灵的理想王国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苦乐,半欲半禅半随缘;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人生不顺心事,常十有八九,谁都可能碰到。假若你在现实中遇到了各种难题;假若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灰心,不要忘记,首先你不要欺骗自己,选择逃避。消极遁世,饮鸩止渴,不解决问题。要紧的是你必须正确抉择,找到合适的应急办法,豁达隐忍中坚持下去。面对无关紧要的事件、场所,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用真情去拥抱生活。 半亩方塘一鉴开,思想源泉涌流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进有退登舞台。这好比世情练达的半半先生,行医占卜,号称“半仙”,介乎于人神之间,上可缥缈升天,不食烟火;下则脚踏实地,共享天伦之乐,达到游刃有余的超脱境界 “山半山庵号半云,半庙半地半崎嵚。 半山芳草半山石,半壁青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如修心。 半间房舍云半分,半听松声半听琴。”
对一事物一景一地,半半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犹如雾里看花,如影随形,似是而非,给人一种朦胧美。正像明代诗人梅鼎祚所写的看景诗: “半水半烟看柳,半风半雨催花; 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占半。” 既是对自己平生的总结,又是劝世的形象经验。如同常言:五指并拢握拳收臂,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半屈半就,迂回求全,舍末逐本,顺其自然,这才是做人最大的学问。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亲半爱半苦乐
人的精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沉默,可以让混乱的心,变得清澈。不用告诉别人,你有多愚蠢,多天真,多善良,多幸运,多倒霉,多痛苦,学会用沉默去掩饰自己的情感。也许有人说你洒脱,但洒脱有时候只是一种假象。沉默,是城府,是睿智,是内涵;沉默,是最后的清高,也是最后的自由。
过自己的生活,不要模仿他人,即便他人再好也不要迷失自己。有一样的天空,没有一样的云彩。有一样的大地,没有一样的道路。有一样的大海,没有一样的浪花。有一样的花朵,没有一样的芬芳。有一样的树木,没有一样的树叶。有一样的夜晚,没有一样的梦想。有一样的归宿,没有一样的结局。
人生就是距离,距离就是人生。人与人的距离有多少,一层肚皮。人与友的距离有多少,一寸真心。人与天的距离有多少,一米阳光。人与地的距离有多少,一个脚步。人与愁的距离有多少,一点牵挂。人与乐的距离有多少,一次放下。人与生的距离有多少,一声哭啼。人与死的距离有多少,一串叹息。
不要因为孤独就去找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迎合一些不属于自己的群体,爱一些就手可得的人。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是你印象中的纸醉金迷、玩世不恭。他们不为人知的孤独你没看到罢了,不要因为一时的空虚打乱了你的坚持你的思想我们都一样要学会承受人生必然的孤独。过了,才能看见美好繁华。
人生哪能不受伤:人生是在静态的存活中寻求获取平衡的物质与精神的盼望,有时苦不堪言,有时令人激动神往;人生是我们无法避开的光景,模糊时只有一个框框,清晰时却如针锋相对。人生的路途哪能一帆风顺,又哪能如想象中的不受伤呢!抖起自己的精神,人生是选择的,生活是需要努力的。
【半点禅】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自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滿招損,謙得益”之名句出典于《尚書?大禹謨》。顧名思義﹐它說的是“自滿”與“謙虛”的道理。進一步闡釋﹐歐陽修在《伶官傳序》引用時說﹕“《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想來這誕辰距今已近千年了的歐陽修確也算是個思想家﹐當時就已看明白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個自然之理﹕用心專心不怕辛勞﹐還莫說大到“興國”﹐即便是平凡到“興人”﹑“興家”﹑“興事業”也是必然可行的。反之﹐一味追求或講求“逸豫”(安樂﹐安逸﹐無所用心)﹐光是腸胃及心血管之患的“亡身”危險﹐現如今也早已不再為年齡“老邁”所獨有﹐很多中青年也已如此。
生活中的“滿”與“未滿”的道理﹐其實遠非待人處世態度的“自滿”或“謙虛”所能涵蓋得盡的﹖耳熟能詳的“水滿則溢﹐月滿
則損 於是一向以為﹐從來不生病並不意味著“終身無病”﹔對人的身體來說並非是個好事﹗如同“天有陰晴﹑月有圓缺”的自然法則一樣﹐這樣的人有朝一日一旦患病﹐其抵禦治癒的“能力”就遠不如那些“久病成醫”了的人……故之前多次同身有皮膚過敏的朋友言之﹕無須為此沮喪﹐它實質也是件好事﹗其實是汝身體較之無此疾患之人多出了一個“排毒系統”──過敏發作之際﹐也是汝身體排毒之時。 於是又一向以為﹐一些一心總想著要去賺它個缽滿瓢盈還不知足的人﹐實在也是無知得可以﹗再怎麼廣廈千間﹐自己每晚所需住房的尺度充其量不過五尺﹐能在這兒睡上兩分鐘﹑之後趕緊又跑到那兒去睡上個幾分鐘嗎﹖真要如此且不說“橫財”所必然帶來的諸多危機和驚恐﹐就是忙得累得多病﹑“短命”恐怕也是在所難逃的﹖再說無論怎麼腰纏萬貫﹐每天消耗的食量也與其他人不可能存在天壤差別──日食﹐充其量不過斗糧﹐能因為錢多就要比他人的每日吃喝多上好幾頓嗎﹖如果真這麼去做﹐那也就被歐陽修的“逸豫可以亡身”給言中了……如此可知﹐“缽滿瓢盈”有什麼好﹖錢財若是多得來“水滿”﹑“月滿”了﹐人也就容易得意燒包了﹔還有不存“大隱患”的﹖
相對的“未滿”就是相對的“半”。“主要需求”與“過得去就好”該是“目標”。就人生總體情狀而言﹐這“未滿”與“半”恰恰是最容易令人恬樂﹑感覺愜意的。因此“一日禪”有道﹕“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聖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