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课堂的六个要素

 智夫勤 2015-07-29

在我看来,理想课堂应该有这样的六个要素:有人、有本、有情、有智、有法、有效。

有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做到心中有人

首先,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爱孩子,尤其是那些“跟不上队伍”的孩子。

教师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把人的发展、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这里的人,主要指我们的学生。

不管所教学科有多么的不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心中有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学生的遗传基因、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成长环境都不一样,而老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管学生是什么样,你都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是重要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有这种感觉,有这种自信。

正如我们常说的,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去展现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勇于表现自我。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孩子是不敢表现自己的。

比如当老师问学生:这道题这么做对吗?这个时候老师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可能是根据你的语气来回答问题的,有的时候其实低年级的孩子,他完全不用思考,只是根据你声调的高低、表情的变化来猜测答案的对错。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长期被学校教育驯化成听话的工具,久而久之,孩子会循着老师的口气、投教师所好发表意见,而不是琢磨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孩子是需要老师培养个性和尊严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孩子。

发自内心的爱孩子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你能公正地去处理问题,公正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认知,包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差生,我们口中所谓的“跟不上”的孩子。

在如今的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老师往往倾向于叫那些积极的、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可是你会发现,现实的课堂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谁最需要你?往往是那些“差一点”的孩子才最需要你。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可以简单分为这样几种:

第一种:可以和你并肩走的孩子,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走在你的前面。你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知识领域比你还要宽广;第二种则是需要领着走的学生,需要点拨和指导;第三种则是需要老师抱着走的学生,给予他更多的关照和切实的帮助,离了老师他可能寸步难行。

往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意忽略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而将机会全部留给那些一直以来都很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就是原本不会的孩子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还是什么也没有掌握,而那些优秀的学生是自己本来就已经掌握了,而不是被老师教会的,两类孩子谁也没有因为一堂课的学习而得到成长,那我们的课堂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老师只关注那些能够跟他配合的孩子。“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谁都会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没有体现,这是自欺欺人,是很可怕的事情。

有一次我到外地去上课,课后一个孩子来找我签名,我问她你希望我给你写点什么啊?她想了半天说,“我是班长,我希望您写:你们班今天配合得很好”。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的学生到课堂里来,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是在揣摩老师的心思,迎合老师,配合老师,这才叫完成任务。

老师是靠学生的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完全是本末倒置,大家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好的课堂是什么?是老师能够关注到孩子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策略。

我曾经讲过一节课《手术台就是阵地》,当时我问学生知道白求恩是谁吗?提问之后,只有几个人举手。大家可以想一想,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不知道白求恩是谁这可能是不正常的,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

于是我接下来又问学生谁知道关于白求恩的一些情况,这时一个孩子说:“白求恩是个大夫。”因为他说对了,所以我立即肯定了他;之后另一个孩子补充说:“白求恩是个英国人。”

当时听课的老师就发出了不自觉的笑声。我们都知道这个笑声没有讥讽的意思,但是对于在公开课上回答问题的孩子来说,确实十分有压力。因为什么?因为在公开课之前,老师往往会千叮咛万嘱咐孩子要好好表现,老师会这样说:“你不仅代表咱们班,代表咱们年级,代表咱们学校。”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应该怎么做呢?

我对孩子说:“你说的是对的,至少你告诉了我们白求恩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但是老师要告诉你,白求恩并非来自英国,而是加拿大。”

这样不仅消除了孩子的紧张和压力,而且也从一个合适的角度告知了学生正确的答案。

所以我们说,在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把每一个孩子的需求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当看到一个孩子皱起眉头,身为老师的你就要意识到是不是学生没有理解我刚刚提出的问题,我是不是要尝试改变一种提问的方式;当看到一个学生在提问后迅速地举起手,你就要马上意识到这样的学生可能很爱表现,但答案不一定靠谱;而有的孩子呢,想了一会,虽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很坚定地举起了手,你就要知道这样的学生通常是很慎重的,自尊心强,他往往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听名师上课,我们可能会觉得他很轻松,游刃有余,但其实名师轻松的背后一定是紧张的。这里的紧张不是哆嗦、害怕,而是他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中的那种状态,眼睛看着每一个孩子的表情,耳朵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心里想着如何对不同的孩子做出积极的、客观的、有意义的评价,这就叫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爱孩子。

我现在身为一名教研员,常常到学校里听课。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关心的、落实的,跟我们所期待的,口头上说的那些先进的、前瞻的理念不符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地去关心有特别需求的学生?

其实,孩子对老师的要求真的很低。有一部电影叫《求求你表扬我》,人的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被人欣赏,被人赞美啊!更何况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老师能喜欢他,能看到他的闪光点,所以我觉得当老师,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和境界,你的学科教学是搞不好的。

有的时候,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老师都笑容可掬,都温暖如春,但是关起门来,呈现的往往是另一副面孔。大家想一想,我们摆在学生面前的如果是这样一副善变的教育者的面孔,学生怎么看教育?怎么看教师?怎么看待所处的社会?

教育是从孩子出生的一刹那就开始了,学校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这里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因而带给孩子的也必须是专业的教育。换言之,如果学校教育都不能给孩子带来专业的教育,那么我们还能指望谁呢?

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当我们不再单纯地看待分数,而注意到人和人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学会了等待。面对成长快的孩子,帮助其向前多走几步;面对成长慢一点的孩子,就停下来等一等。

爱,是可以为教学手段增值的。我们以为贫穷是饥饿、衣不蔽体、没有房屋,但对于孩子来说,贫穷有的时候就是不被关心、不被关注,他在课堂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时,那才是孩子眼中最大的贫穷,而一个老师应该是那个想方设法地让你的学生变得富有的人。

其次,光有爱还不够,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主要分三个阶段:低、中、高,那么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通俗点说,要干属于自己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不能超越孩子的认知界限。但有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责任,出于对学生所谓的爱,让孩子超前地接受一些本不该这个年龄段就接受的知识,而结果反而是做与没做一个样。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儿,但是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似乎只有不断地变花样、出新招,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特色一样。

现在的教学中,很多人会倾向于追求一些标榜自己的东西,而往往忽略了最为原始的、本真的课堂应该带给学生些什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为个体的学生,同样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既然存在着差异,我们教学应该做到什么呢?应该是不回避孩子的差异,并善于把孩子的差异变成资源。

有的老师特别害怕课堂上发生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的情况,不敢让学生说出和自己预设不一样的答案。这样一来,那就是最精彩的、最可贵的东西我们的老师往往听不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就在老师的漠视中熄灭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害怕孩子的回答和我们的想象不一样,你要知道,不一样往往是一种资源,一种激发孩子思维、提升自己见解的资源。

丰子恺先生在几十年之前就画漫画来讥讽我们的教育,叫“统一思想”,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几十年不改,这是多么让人着急和痛心的事情。

有本:抓住教学本质,凸显学科特色

本是什么?学科特质。通俗来说,就是你的学科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师的教学要凸显学科特色,没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

老师们要思考自己的学科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需要老师花心思去思量。而当下教师身上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往往随波逐流,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琢磨的是今天来听课的老师或者是领导喜欢听哪些内容,投其所好,而不是将心思放在我们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身上。校长听,就要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教研员听,就要体现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提示的要注意的地方;教科所的人来听,就要体现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地方,当教师带着太多的私心杂念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学效果势必很难保障。

一堂好课应该是是禁受得住多把尺子来衡量的。现在我们反观几十年之前的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比如李吉林老师、霍懋征老师等等,我们会发现,就算拿今天课程标准来衡量,它仍然是一堂好课。

有情:用情感架起学生与学科之间的桥梁

作为老师,你首先一定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我们想,假使一个老师读什么感人的文章,他也不感动;看到什么感人的现象,他都无动于衷;这样的老师属于先天不足,太麻木,太冷漠,是不适合当老师的。老师首先要有真知、真情,然后还要凭借着自身对学科的真爱,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建立学生和学科之间的感情。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有感情,有敬仰,要有一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

有一次我去听一节推门课,为了效果真实,我并没有提前告知上课老师。上课了,这位老师迟到了一分钟,进来后,站在门口便将教科书“嗖”地一下扔到了讲台上。

教师,起码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一种尊重。老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表演给谁看。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年龄小就不懂,其实学生的心就是一架公平秤,你付出了多少,你是不是认真对待了课堂,他都能完全感受得到。

我的女儿4岁时,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跟我说:“妈妈,今天某老师特别过分,子轩的球掉地上了,老师拿脚一踢,让他自己捡起来。还批评了他。”我告诉女儿:“老师怀孕了,不太方便弯腰,她这样做不是故意的。”这个时候女儿告诉我说:“妈妈,不是这样的。如果园长在旁边,老师就不是这样做的,她拿起球,用水冲干净,然后走到子轩的身边,摸摸他的头递给他,让他继续玩儿。”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能体会到老师行为前后的反差,那么我们的学生呢?如果一个老师对他的职业都没有一种起码的敬仰姿态,我想那是很难征服学生的。

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科和学生之间做媒,让学生和他所教的学科由初次相识,到相爱,到割舍不开。

其次,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会感染和影响学生。

学生往往是热爱着你的热爱,喜欢着你的喜欢,所以说我们的课堂不必非是慷慨激昂的,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往往是投入的,细腻的。情感的投入应该是专注而并非高声。

再次,教师的评价会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

我们每个老师都希望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共振,那么我们就要反问自己:作为老师,你会不会评价?你的评价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和作用?

评价学生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善于表扬和激励。你要相信老师的赞美会像放大镜一样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使孩子找到自信。

第二:客观公正。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老师的评价切忌一味的表扬,盲目的表扬,而就算是批评,只要老师所传达的态度是温婉的,是循循善诱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评价要有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不需要模式化、贴标签的评价,而需要具体地告诉孩子你的回答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可以如何改进?

第四,评价要起到一个好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在评价一个孩子的同时,要考虑到是否可以给其他孩子带来引领,让其他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第五:及时。面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要迅速地做出一种反应和判断。有的老师通常会用这样的回答化解课堂上的尴尬:“你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节课再来回答。”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不能现在讨论而非要等到下节课?因为我们的老师自己本身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不知道如何去解答学生的困惑,所以采取了这样一个迂回的策略。

第六:诗意。“诗意”的意思不是说我们要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朴实的,是自然的,是得体的。

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虚情假意,拿腔拿调。甚至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一定要在课堂中煽情,让学生潸然泪下,这常常会濒临作秀的边缘或者本身就是作秀的的表现。

有智:教师的智慧是课堂实效的重要保障

有智,是说教师要有智慧。我们知道因为学生是活的,所以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准备来上课,总要和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课堂上不循规蹈矩,多发现几条路径,才会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用突破常规的办法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课堂是灵动而有智慧的,是自然生成的。

教师应该成为具备一定水准的人生智慧和教学智慧的人。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传递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用你的人生智慧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那么教师的“有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教师要有超乎寻常的敏感性和感受力;意味着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用不寻常的手段来便捷高效地处理问题,这是作为教师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我觉得教师的“有智”需要两根支柱:

第一:学识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积淀;第二就是教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要学会认同和包容他们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进步。

有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意思就是说方法的重要性。至于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意念:课堂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总结和提炼一些学习方法。这样孩子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老师教给孩子的应该是点金术,而不是送给孩子一块块金子。

有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更要感受到成长

什么叫有效呢?“有效”的第一种理解就是眼前有用。比如,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因而不管是什么考试,当学生在课堂里跟着我们进行学习的时候,最起码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相对良好的分数,这也叫“一时的有效”;还有一种则是更为重要的,叫“一世的有效”。有些东西可能短时间内不会被考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这是老师更要传授给学生的。比如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这些可能是卷面无法测试出来的,但却是对学生一生发展都有用的,这同样是我们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如果评价的标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那么评价结果势必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也不能够被老师所接受。因此,我建议教师要研究命题、学会命题。

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可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了。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2.教学内容简约。教学内容的简约需要的是教师提前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研读,从中提炼出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此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学环节简化。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去“复杂”我们的教学环节,希望用复杂的环节来替代丰富的课堂体验。但是,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复杂并不等于丰富。所以说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简简单单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却更不简单。

4.教学方法简便。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但需要明确的是,方法的简单意味的是它不仅可以解决问题,同时又是对于个体来说容易接受的,好用的。

5.教学媒介要简单。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我个人认为该用就用,不该用不刻意地用,不能为了用而用。教学技术的使用投入和产出要成比例,值得用,用得值,自然就用;反之则不然。

6.教学用语简要。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干净,善于一语中的。既是给学生很好的示范,又能够节约有效地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有效课堂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读书便是最好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注意积累“随时随地”的书--所到之处,处处留心,培养一双慧眼。看到与自己专业及爱好有关的某方面的内容,能够用心收集起来。

正所谓“在生活中备课”。当你立足于生活这本大书的时候,你的人才会变得格外生动,而有了这些东西做积淀,你的课堂就会由“组织”变成“吸引”,孩子们的思维、精神头会自觉地跟随着你,那个时候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有光芒的。
枫叶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