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离开时,白吉嫂热情地挥手告别。
白吉嫂闲不住,一些家务还是坚持自己做。
白吉嫂满脸笑容跟大家打招呼。
她性格开朗,喜欢跟人聊天。
白吉嫂很爱干净,吃饭的碗筷是专用的。
◆姓名:白吉嫂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5日
◆身高:1.34米
◆体重:80斤
◆血压:高压120 低压80
◆心率:87次/分钟
◆既往病史:常年无病、晚年曾摔伤骨折(家人讲述)
◆长寿之道:有话就说,关心邻里事;活到老、动到老,勤快爱干净,坚强有毅力,心态积极乐观……
北极广场附近的清风小区,东侧接着虞山桥与漓江比邻,是桂林市城北片区中人口较为集中的小区之一,而102岁的白吉嫂则是小区里最长寿的老人。
谈起白吉嫂,邻居们都很熟悉,但对她的印象却大相径庭——— 有的说白吉嫂整天乐呵呵,性格大大咧咧的常说些糊涂话,是个“老糊涂”;可另一些人,则佩服白吉嫂足不出户却能从邻居们的只言片语中,清楚地了解到各个邻居家里的近况,称她为“半仙”。
这让记者也很好奇,想见见这位102岁的“糊涂半仙”。
“话痨”奶奶 足不出户却悉邻里事
与市内大多数老居民区类似,清风小区交通便利,餐厅、菜市、社区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都很完备。而随着近几年滨江北路的开通、沿江景观步道的陆续建成、老旧小区升级改造以及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开展,小区里外园林景观越来越多,小区变得越发干净、便利。
白吉嫂的屋子就在进小区的大道西侧,是一栋东西朝向的自建住宅楼。白吉嫂的房间位于屋子的二层,是一个20平米的带厨房套间,屋内有一扇对着东面的窗子,她睡的双人床正对着这扇窗子。白吉嫂的碗筷,放在床边的一个木柜上,都用塑料袋妥善地盖好了,显得干净、整齐。
初次见到白奶奶时,她正和儿媳妇黄女士在屋里聊天,因为近年来老人家不慎连续3次骨折,至今仍处在恢复期,平时只能在屋里走走,已经一年多没出门了。
虽然与记者不相识,但白吉嫂一点不认生,不时地盯着记者咧嘴笑,很快就和记者谈起了家常。老人一会说起自己的孙子、孙媳妇前段时间出远门,一会又说到邻居前段时间来看她,时间、人物等都记得很清楚,这让记者不由得佩服。
聊天时,老人的嘴一直没停下来,但她都是说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于记者的提问,白吉嫂大都指着自己的耳朵说“听不到”;可等记者提高音量,再问的时候,白吉嫂却突然发呆,然后说了句“听不懂”就不说话了。
这让坐在一旁的黄女士也觉得有些好笑,她说,老妈子确实爱找人说话,只要有邻居来看她,她能从早聊到晚,是十足的“话痨”。但说来奇怪,白吉嫂常常和人说“听不懂”、“听不到”,可只要邻居来聊家常,她却能听得到,也能记得清楚。黄女士说:“我都怀疑她不是耳朵不好,而是因为对别人说的话题没兴趣,才故意装糊涂。”
这时,一个小女孩来白吉嫂家里玩,白吉嫂立即认出小女孩是隔壁家的小孩,跟着就笑嘻嘻地问起了小女孩家里的近况,而小女孩也很喜欢这位老奶奶,跟着就聊了起来。小女孩说的每一句话,白吉嫂似乎都听得很认真。小女孩临走时,白吉嫂还不忘嘱咐黄女士拿些东西给她吃。
黄女士说:“老人家腿脚不方便,走不出去耍。但邻居哪家娶媳妇,儿子考大学,她比我们这些晚辈知道得都多,好多邻居都觉得奇怪,因此叫她‘半仙’。但实际上,家人都知道这是因为老人家为人和善、热情,邻居们都会不时地来看看她,她又特别喜欢和人聊家常,才这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一双大脚 踏过坎坷岁月
白吉嫂身高只有1米3多一点,却有一双38码的大脚,或许是因为这双大脚,才让她一步步地踏过了人生的坎坷。
说起白吉嫂的人生,“叔叔”唐刚生说:“我这个‘大嫂’的命真是蛮苦的。”据说,白吉嫂生于桂南地区,自幼就被人拐走,卖给大户人家做丫头。至于她是如何来到桂林的,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旁人就更无从考证了。唐刚生说,1938年,经媒人介绍,白吉嫂嫁给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即唐刚生的哥哥,“当时我才3岁,她(白吉嫂)有20多岁。”
“我们家里好穷的,没有田、没有地,她就跟我大哥一起租别人的地来种菜。莫看她小小的个子,力气却蛮大,干起农活来一点不输男人。”唐刚生说,第二年白吉嫂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虽然生活贫苦了些,但家庭还算和睦,日子也还过得去。
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有一年正逢征兵,白吉嫂日夜担心丈夫被带走。有一次丈夫外出久久不归,听见旁人说征兵之事,她便以为丈夫上前线打仗去了,精神大受刺激。此后她经常以泪洗面,言行也出现了失常,不仅无法干活,还需要人看护,给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后来她的公公也就是我的爸爸,把她赶出了家门。”
唐刚生说,其实当时白吉嫂还怀着孩子,她被赶出家门后,在隔壁的村子落了脚,后来就嫁给了该村一名男子。男子孑然一身,但就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白吉嫂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还自己种田种地,精神状态也逐渐好了起来。几年后,唐刚生所在的村子暴发霍乱,他的大哥不幸染病身亡。
后来,白吉嫂的第二任丈夫病逝,女儿也到了出嫁的年纪,她便跟随女儿去到了兴安。当时40多岁的白吉嫂身体强健,还到青狮潭修过水库。1969年,白吉嫂的儿子也娶妻成家,在桂林清风路一带定居,他便将母亲接到桂林一起生活。
儿子、媳妇都对她十分孝顺,后来生活好了,家里人丁也兴旺起来,夫妇俩又建起数层高的小楼,让白吉嫂住了进去,享受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饭前必喝汤 勤快爱干净
家里的晚辈多了,扫地、做饭这些家务都已经不需要白吉嫂动手了,可勤劳的她却依旧闲不下来。
“以前厨房的事一般都是她在搞,洗碗洗锅啊,擦灶台啊,什么都搞得干干净净,她还会自己洗衣服、拖地……”儿媳妇黄女士说,婆婆勤快,还特别爱干净,这一点全家人都领教过。
“她自己的碗筷、衣服都是自己洗的,因为嫌别人洗得不干净,”白吉嫂的孙媳妇说,“老人家洗衣服用水特别多,以前是用手摇井取水的,她每次洗衣服都要摇上来四五桶。年轻人看着都觉得累,她自己却说‘像锻炼一样’。以前腿脚好的时候,家里的家务都是她一个人承包的。”
说到这,刚吃过饭的白吉嫂,亲自把自己用的碗用抹布擦了又擦,之后就用塑料袋套好,放在床头。“无论再老,也要干净讲究,家里就要有家里的样子,自己过得舒服最重要”,这就是白吉嫂的生活哲学。
另外,白吉嫂至今都有个好胃口,每餐要吃满满一碗饭,比较偏爱馄饨、包子等面食。最大的特点是每次吃主食前,一定要先喝汤。她说:“这样舒服。”而对于菜的口味,白吉嫂不怎么讲究,什么东西都爱吃。
现在,白吉嫂视力比较正常,说话也中气十足,虽然腿脚不便但身体十分健康。
腿脚不便仍锻炼 坚强乐观助长寿
据白吉嫂家人说,老人家身体健康,基本上一辈子都没什么大病,血压、血脂等都正常。即使有时候感冒,老人家也从不吃药。自己熬点姜糖水,休息一下也就好了。孙媳妇说:“对于生病、治疗,老人家是个倔脾气,她总说有时候生病要靠身体‘抵过去’的,吃药太多反而不好。”
白吉嫂曾经摔过很多次跤,但每一次都很快恢复了,身体的复原能力很惊人。“十几年前,有一次她在院子里面扫地,地上有青苔,她不小心滑倒了,右侧股骨骨折。”儿媳妇黄女士说,当时白吉嫂有80多岁了,他们请熟悉的医生来家里医治,医生检查过后说“以后走路蛮难了”,于是开了点药,让家人每天给她敷。可过了3个月,白吉嫂就能下地走动了,全家人都不得不佩服她的自愈能力。
最近一次摔跤是上个月,白吉嫂在家里不小心跌倒,当时腰部无法动弹,家人把她抱上床,全天候地照顾,生活上的事都得帮她。“后来她能动点了,可以自己吃饭,自己挪到床边拿盆子解手,再后来又会自己下床慢慢练习走路。”尽管行动非常不方便,可是每天早上起来,白吉嫂都会在床上抬脚、挥手做锻炼,她最常说的话就是:“人活着就是要动,不能停的。”
在黄女士眼中,婆婆白吉嫂是个十分坚强的女人,而且很有毅力,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太多抱怨,“只要她还能动,就不会停下来,她躺在床上还会关心外面邻居的事,自己在床上也会做很多锻炼,她的恢复能力这么强,除了身体底子好之外,最关键的还是有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桂林晚报记者陆鑫 刘毅/文 见习记者唐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