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编制的2015年二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发布。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涵盖了工业领域的重点产业,包括装备制造、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家电、服装、乳制品等。 ◆景气指数延续温和回落走势 ◆预警指数延续持平走势 ◆工业生产增长下滑呈企稳迹象 ◆销售增长继续放缓、出口增速有所回落 ◆价格跌势尚未终止 ◆库存压力依然较大 ◆税金增速小幅回升 ◆利润同比由降转增 ◆企业间货款拖欠现象有所增加 ◆投资增长继续回落 ◆用工温和放缓 2015年二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2.9,比一季度下降0.4点;中经工业预警指数为66.7,连续4个季度保持持平走势,继续在“浅蓝灯区”运行。 受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的制约,工业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当前,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重塑工业经济增长动力。 二季度,中经工业①景气指数为92.9(2003年增长水平=100②),比一季度下降0.4点,延续2012年以来温和回落的走势。不过,景气指数降幅趋缓,比一季度回落幅度收窄0.2点。 在构成中经工业景气指数的6个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③)中,与一季度相比,利润增速由降转增,税金增速小幅回升,而销售、出口、投资和用工增速呈不同程度回落。 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中经工业景气指数(见景气指数走势图中的蓝色曲线)比未剔除随机因素的指数值低2.2点,两者之差比一季度扩大0.4点。这表明,相关稳增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工业景气的回落。 二季度,中经工业预警指数为66.7,连续4个季度保持持平走势,继续在“浅蓝灯区”运行。这表明,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背景下,显示“偏冷”的工业预警指数仍处于合理运行区间。 与一季度相比,10个监测预警指标的灯号保持不变,表明市场需求持续减弱、产销低水平增长仍是工业预警指数“偏冷”的主因。 4月、5月和6月,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分别为5.9%、6.1%和6.8%,呈现企稳迹象。在投资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工业生产增速的回升一方面与消费品增长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有关;另一方面,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高技术产业的较快增长对工业生产增速回升起到重要的支撑。而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经过增速持续回落的调整,目前维持在低增长水平。 经初步季节调整④,二季度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4%,比一季度回落2.5个百分点,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落的走势,目前接近零增长。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的持续回落主要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有关。从工业内部来看,医药、电子、高铁、航空航天等高技术行业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销售继续同比下降,同比降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8%,而一季度为同比增长4.2%。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出口订单持续下滑是出口同比回落的主因。 二季度各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跌4.6%、4.6%和4.8%;环比分别下跌0.3%、0.1%和0.4%,连续40个月同比下跌。从构成来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继续下跌;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继续保持平稳走势。 经初步季节调整,截至二季度末,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速为7.1%,比一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呈放缓走势。企业库存增速的回落主要与需求下滑、企业主动去库存有关。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相比,产成品资金增速仍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6.7个百分点,两者之差在连续两个季度收窄之后扩大1.1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库存增速的回落幅度不及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的回落幅度,去库存趋势可能进一步延续。 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工业企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6.8%,比一季度回升1.0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季度回落之后出现小幅回升。税金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微升0.2点)。随着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落实,企业税负有望减轻;针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助于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企业发展。 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4.2%转为同比增长。在销售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润出现回升一定程度上与降息、降费等政策的落实有关。从各行业来看,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是与消费相关的食品、家具、医药、电子等行业,以及价格出现回升的石油加工、化工、有色等行业;而煤炭、钢铁等行业利润仍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从企业销售利润率看,二季度,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6%,与去年同期持平。 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末,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速为8.8%,比一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继续呈波动回落走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相比,应收账款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8.4个百分点,且连续3个季度呈扩大态势。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3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天。 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8.6%,比一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继续呈回落走势。不过,逐月来看,5、6月当月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呈好转迹象。分行业看,工业内部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与消费升级相关的食品、服装、家具等制造业,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环保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投资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信息化相关的IT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加快,目前已达20.8%;而受产能过剩、节能减排影响的煤炭、钢铁、石油开采等行业投资意愿依旧低迷。 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下降1%,比一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 【注解】 ①中经工业监测的统计口径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 ②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基年为2003年。 ③季节因素是指四季更迭对数据的影响。随机因素指新政策实施、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 ④初步季节调整指仅剔除节假日因素,未剔除随机性不规则要素的影响。 ★预警灯号图是采用交通信号灯方式对描述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所处的状态进行划分:红灯表示过快(过热),黄灯表示偏快(偏热),绿灯表示正常稳定,浅蓝灯表示偏慢(偏冷),蓝灯表示过慢(过冷);对单个指标灯号赋予分值,将其汇总而成的综合预警指数同样由5个灯区显示。 工业运行趋稳 动力日渐强劲 景气监测结果表明,在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今年二季度,工业景气指数降幅有所收窄,行业间走势分化加剧,发展新动力、新亮点日益显现。下半年,要继续巩固稳增长的势头,坚定不移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长仍处于换挡之中,二季度工业景气延续温和回落态势,多个重点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监测结果显示,二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为92.9,比一季度下降0.4点。在监测的11个重点产业中,石油、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分别较上季度上升0.8点和0.2点,化工、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与上季度基本持平,装备制造、水泥、钢铁、煤炭、电力、家电、服装等7个产业景气指数均较上季度有所下降,降幅在0.4点至0.8点之间。 当前工业经济增长放缓,首先与国外需求增长放缓直接相关。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趋弱导致工业出口下滑。4、5、6月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分别下降2.9%、3%和2.8%。工业增长放缓还更多受到国内诸多制约增长因素影响,包括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调整的滞后影响继续显现、汽车等重要消费品生产增速面临换挡、企业资源环境保护支出不断增加等等,在继续对资源及资源密集型产业运行形成压制的同时,不利影响也波及到一些消费品行业。 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工业总体运行依然平稳,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对冲下行压力,工业开始呈现出缓中趋稳态势。 从长期的景气状况监测看,当前,工业景气指数的回落幅度是温和的、收窄的,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二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92.9,相当于基期2003年的景气标准值(100)约93%的水平。根据经验判断,景气水平高于90%就处于合理区间。尤其在我国工业体量已非常庞大、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二季度综合各指标增速得出来92.9的景气值是不低的,并且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2点,也是来之不易的。二季度工业企业景气调查则显示,企业景气指数为118.5,高于景气临界值100,处于正常的景气区间。 从短期的关键指标表现看,工业运行缓中趋稳态势显现。工业生产增速逐月回升,4、5、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6.1%和6.8%,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0.3、0.2和0.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趋于稳定。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7%,降幅比1—5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从销售利润率看,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9%,较1—5月份的5.38%有所回升。 二季度,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推进,行业走势分化加剧,一些行业和地区承受着较大的调整阵痛,转型升级较快的行业和地区则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当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并且集中体现在资源型及资源密集型行业运行上,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走势疲弱,工业传统的增长动力不断衰减。 二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同比仍呈下滑态势。较大的产能过剩导致去库存化加剧,二季度工业库存和产成品资金进一步较大幅度下滑,工业生产者价格连续40个月同比下跌,对工业增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资源型及资源密集型行业价格下跌、库存上升、效益滑坡状况愈发严重,与这些产业关联度大的东北、西北等一些地区经济也遭遇困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技术行业快速增长,两高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转型升级快的企业发展欣欣向荣,工业创新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 从新产业角度看,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明显高于工业整体水平。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4.2个百分点;所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1.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节能环保产品快速增长。 从创新发展角度看,在“三期叠加”压力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双重作用下,部分行业、地区积极主动调整升级,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比如,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工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大力推进“以机器人替人”为特征的技术改造,通过再装备化实现产业升级。数据显示,二季度,服装、家电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9.2%、15.7%,明显高于工业11.4%的平均水平。再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态势明显。今年前5个月,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分别高达30.2%和4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6%;江苏、浙江的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也都超过20%。 展望下半年,由于外需市场回升乏力、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继续、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进入深水区,工业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国家推出的降息降准、降税清费、扩大有效投资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积极效应也会进一步显现。综合上述因素考虑,下半年工业经济有望呈现平稳走势。 根据模型预测,三、四季度的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2.7、92.8,中经工业预警指数分别为66.7、66.7,呈止降趋稳走势。企业景气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企业家对于下半年工业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为谨慎乐观。反映工业企业家对三季度企业经营状况预测的预期指数为119.5,虽较一季度的预期指数回落2.0点,但是比反映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判断的即期指数高出2.5点。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工业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头,压力与动力并存,挑战与机遇交织。我们应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高度,科学看待当前工业形势,着力促进工业行稳致远。 一方面,要遵循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确保工业换挡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尤其要注意在保持工业平稳运行中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攻坚克难,解决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避免工业重回不计代价粗放增长的老路;另一方面,要尽快全面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实现“双中高”的关键之举。特别是面临下行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地区,应进一步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借鉴先进典型的经验,坚定推进转型升级,着力从资源密集型发展转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实现创新突围、产业升级。 下半年有望止降趋稳 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继续加大了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力度。 不过,工业经济仍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去库存化尚未结束,对企业的生产和利润增长构成压力;房地产市场虽局部回暖,但整体调整尚未结束;新《环保法》实施,企业环境保护支出压力加大。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的动荡,外需回升乏力。 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考虑,工业经济运行有望止降趋稳。 在未能充分考虑政策效应的情况下,通过模型预测,三、四季度的工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2.7 和92.8,预警指数为66.7 和66.7,呈止降趋稳走势。 当前,经济增速继续“换挡”,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趋于谨慎:订单需求、用工需求和投资需求未能延续一季度回升的态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反映工业企业家对三季度企业经营状况预测的预期指数为119.5,比反映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判断的即期指数高2.5 点,比一季度的预期指数低8.3 点;二季度订货“ 增加”及“ 持平”的企业占77.9%,比一季度回落2.0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订货“增加”及“持平”的企业占91.0%,比一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用工计划“增加”与“减少”的企业比重持平,而一季度为“增加”比“减少”的企业比重高5.6 个百分点;投资计划“增加”比“减少”的企业比重低14.2个百分点,两者剪刀差比一季度扩大2.8个百分点。 受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的制约,工业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当前,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速度,重塑工业经济增长动力,由过去的要素扩张型增长逐渐转向配置优化型增长和素质提升型增长。鉴于此,一是要尽快启动一批优先发展项目;二是要推动创业创新企业发展;三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促进重点领域有效投资。 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简介 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编制,从2009年4月起按季度对外发布。2012年4月起,开始发布“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到目前形成了“工业景气+10大行业+热点监测行业”的共12个指数的发布体系。10大行业为装备制造、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家电、服装,热点监测行业为乳制品产业。 依托经济日报社和国家统计局各自在中国经济领域的权威视角,“中经产业景气指数”跟踪监测、前瞻预警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运行情况和趋势,及时发掘报道行业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旨在“把握产业脉动,促进经济发展”。 “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在景气指数的计算上采用了独特的“双曲线”方法;在预警指数上,采用红、蓝等五色灯号系统直观反映产业运行所处的“冷”、“热”状态区间。 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成立6年多来,已持续发布26次。经济日报社在做好每个季度的指数发布和报告解读外,也在运用中经产业景气指数作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具,对众所关注的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研判分析。依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所做的对宏观经济、对工业经济、对相关重点产业经济的分析和报道,有《经济日报》独特的视角和判断,有自己的观点。一些文章和报道,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人士及众多读者、网友都给予积极评价。许多资深证券分析师在研究分析相关行业时,也经常引用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相关指标。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王玥、王咏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内容来自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jrbwx),保护知识产权,从点滴做起。 觉得内容不错,请点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