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临摹教学中的问题(下篇)

 zj.thqiu@126.com 2015-07-29
2014-03-27 13:57:30 来源: 艺术家提供作者:何加林摘要:(5)问:临画应按怎样的顺序去临?宋、元、明、清的作品临摹各有哪些不同? 答:临画应先从树石法临起,通过树石法的临摹,初步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基础,以及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然后是宋人小品的临摹,通过对宋人小品的临摹,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意境和完整性,以及笔墨的严谨性。由于作品小,掌握起…
推荐关键字 

  (5)问:临画应按怎样的顺序去临?宋、元、明、清的作品临摹各有哪些不同?

  答:临画应先从树石法临起,通过树石法的临摹,初步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基础,以及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然后是宋人小品的临摹,通过对宋人小品的临摹,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意境和完整性,以及笔墨的严谨性。由于作品小,掌握起来较为容易,理解起来较为简单。当宋人小品临过数幅之后,可以选择临摹宋人大作,以训练丘壑位置的经营和笔墨结构的能力,特别是对画面整体构图、章法、气局、格调的训练以及意境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便可临元画了,元人作品的临摹主要侧重对笔墨质量的训练,因为元人多用宣纸作画,学习元人的笔墨对今天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元人作品中的天然,冷寂的境界也可以通过临摹感受而获得。而明清的作品临摹,主要可根据自己的偏爱,选几家去临,或小品、或大作,明清作品个性特征强烈,笔墨的外在表现力也强,因此,通过明清作品的临摹,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放胆去画。临摹的顺序之所以宋、元、明、清这样排下来,主要是追本溯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临摹,除学到山水画的技艺之外,又通读了山水画的整个发展文脉,是临摹的正道。宋人山水主要讲气局、讲画理,讲意造境,讲笔力,元人山水主要讲意韵,讲笔墨,讲心境,讲天趣,讲古意。明人山水主要讲情致,讲流派,讲格调,清人山水主要讲个性,讲出处,讲风格。因此,临摹宋人的作品可以知法度,查源流,养境界,健骨力;临摹元人的作品可以得天趣,思古意,锤笔墨,品格调,临摹明清的作品可以识文心,观始衰,通率真,见性情。

  (6)问:清代王原祁说过:“临画不如看画”怎样理解?

  答:王原祁这句话主要是针对俱有一定临摹水平的人而言的,这句话后面他接着说:“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视其定意若何,结构若何,出入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久之自与昭合矣。”在临摹的同时,应多看一些好的作品,特别是常到博物馆看一些古代大师们的真迹原作,在看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品查,仔细体会,看多了自然会找出一类与自己性情相投的作品,看久了便自然会与古人勾通,自己的水平也自然会提高。就好象学书法一样,一开始总离不开临帖、临碑的,后来掌握了一定书法基础之后,案头也常常放一些帖来读,从中品味各种碑帖的风格特点和长短处,以供吸收,这叫“读帖”,而王原祁的看画,也是这个意思,也叫“读画”。

  (6)问:临摹与写生、创作怎样衔接?

  答:前面已经说过,临摹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和过程,通过临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要领和笔墨能力,这种学习不但不会阻碍写生和创作的学习,相反更能使学生在写生和创作的时候掌控笔墨和把握画面。临摹是有阶段性的,初学者通过临摹,了解山水画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写生去印证,然后再临摹,掌握一定的笔墨能力,通过写生来提高笔墨的应变能力,再临摹掌握画面的处理能力和笔墨表现力,再通过写生,全面地将临摹所学和笔墨表现力化到生活当中去,然后通过整理,进行创作。在创作中,把生活所得与临摹所得先比较再结合,通过推敲和实验,反复积累和演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图式,这就是临摹与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7)问:今人的作品可不可以临摹?

  答:最好不要临,因为,古人的作品法度端正,气息隽永,而今人的作品形式乖巧,格调俗媚。学今人的作品很容易互相接近,难有距离,势成流弊。即使是今人大家,如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也最好学其内质、弃其华表,以意临为上。

  (8)问:在临摹宋元明清作品时,怎样解读那些作品的不同?答: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关陕一带的山水,画中一支行旅的队伍,艰难地穿越在深山老林中,人在山中十分渺小,主峰突兀千丈,高耸入天,山脚顽石错落,丛林森老,近溪远瀑,木桥横架其上,层峦叠障,山深不识处。作者以豆瓣之法客观地展现了关陕一带的地貌特征,用笔粗犷苍老,山石呼之欲出,丛树远观一片浑重近看各具变化,理法严谨,气局深雄,意境深邃高古。特别是作者将主峰山腰以鼓形收腰,则产生了横势内紧,纵势升腾的张力,加上近景凝重的山石与树木的实与山腰的虚形成的对比。使画面产生了无限崇高的美感。作者在内收山腰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了本形与借形:即一边以瀑床的渐渐变宽去挤主峰的腰部,使其向内收紧,一边则借旁边的一座小山的外势与主峰山腰的结构相连,小山的凸出部位正好顺势成了主峰山腰内紧的形,这种构思在宋画中是十分经典的。学生通过《溪山行旅图》的临摹,可以强笔力,知法度,得境界。

  宋画中郭熙《早春图》也很有特点,郭熙用笔似隶楷,故时尔中锋时尔侧锋,粗细顿挫十分自由,用墨透润,用笔洒脱,山体结构似卷云,山石实中藏虚,与云气交相辉映,有荒山出岫,空穴来风之意,生气盎然。学生通过《早春图》的临摹,可以锤炼画格、气息。

  巨然《层岩丛树图》是一幅十分单纯的好作品,画面语言简练,笔墨含蓄,特别是下方山石路径与松林交接处,用笔润厚虚灵,结构恍忽,令人遐想无限。这幅作品最能从平淡处见真意。通过临摹,可以在学习厚润笔墨的同时,体验和吸收画面中朴实无华艺术气质。

  当然,宋画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值得我们去临摹,如董源《夏山图》的苍茫,李成《晴峦萧寺图》的松秀,夏圭《溪山清远图》的旷达,李唐《万壑松风图》的深雄,王诜《渔村雪霁图》的峻峭,李公麟《山庄图》的高古,王希孟《千里江山雪》的壮丽,钱选《浮玉山居图》的典雅,宋徵宋《瑞鹤图》的浪漫、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的迷远等。

  元画的临摹主要争对赵孟兆页及元四家的临摹。赵孟兆页崇尚古意,其《鹊华秋色图》技法从董源、巨然演化而来,用笔渴中见润,墨色清丽,因其默写齐鲁鹊、华二山之景,生活气息较浓,画中首次运用菏叶皴画山,当属首创。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其客居富春江一带生活的写照,画面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富春江一带山势绵延,草木葱郁,水村闲舟、江天一色的自然风光,技法从董、巨出、用笔洒脱,用墨淋漓,山石结构率性自然,法度中求变化,比之董、巨更具生活气象。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表现的是太湖周边的自然山川,因此,其在技法上从古法中强化出特有的解索皴法,一波三折,别出一格,对后人影响颇大。吴镇《渔父图》、《洞庭渔隐图》则在董、巨的基础上更加厚润苍茫。而元四家中最具个性气质的当属倪云林,其作品《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着笔不多,惜墨如金,树石简练而意韵幽远。画树不多,却俯仰拾得各具变化,树干往往以渴中见润之笔墨写出其虚实变化,观之极富幻化联想,意在画外。画石则以中锋卧笔勾勒,称为折带之法,结构处似紧还松,石面虚厚松秀,极富整体感,远山横披,石卧江面,以平远法构图最能达远意,境界荒寒。

  元人作品,最好以半生熟纸临摹,其笔墨松秀才能表达。若以熟纸或生纸去临摹,要么生涩,画面火燥;要么用笔光滑,水墨混化,不易把握,临摹时切记。

  元人作画重在笔墨,重在意韵,学生在临摹时应与临宋画有所区别。元画比宋画更具表现力,更具自由度,在宋画,有时画出许多笔才表现出一种感觉,在元画有时几笔就包涵了许多的感觉。因此,在临元画的时候,更要注重每一笔的表现质量和画面的内在精神。另外,元人作品文人思想浓厚,在临摹时,还要加强对文人精神的理解和自身文化的修养。

  明、清作品的临摹

  明、清画家较多,风格流派各异,可根据各人的喜好和理解去临摹。明、清作品在笔墨上比宋、元变化更多,自由度更大,如果将宋画比作楷书,元画比作行书,那么,明、清的作品则逐渐趋向于草书和狂草了,因此,在临摹明、清作品时,应注意其流派的梳理,风格的出处,并体验明、清作品中个性特点与不同。尤其是明、清作品中有许多笔墨技法和语言图式,是值得学生去研究和学习的。

  明代画家主要以“吴门画派”、“浙派”、“华亭派”为主,其中“浙派”主要师从南宋马、夏院体风格,在文人画盛行的明代,影响远不及“吴门画派”和“华亭派”。但“浙派”中戴进《风雨归舟图》、吴伟《松风高士图》等,也是十分具有生活气息的好作品,特别是戴进以斧劈演化拖泥带水、吴伟创造的乱柴,对后学者影响颇大,他们把宋画中理想家园平静,安逸的画风推向民间,以生活感受表现风雨四季的场面,从静到动,强调了“势”,无疑是发展了院体画的表现力度。而“吴门画派”除了唐寅,仇英以院体画法起家外,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文人画风在明代画坛中影响巨大。沈周的《庐山高》、《沧州趣图》、《东庄图》,文征明的《古木寒泉图》、《石湖图卷》、《真崇斋图》等,一方面在技法上吸收、消化了董、巨、黄、王的表现风格,一方面融合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经历,在笔墨上一个粗犷、奔放,一个细腻、雅致,是学生临摹的好范本。松江“华亭派”以董其昌最为著名,一是因为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一是董其昌山水画用笔洗练、墨色清淡、平淡中求痛快,将笔墨从自然山水中抽离出来,使笔墨本身具有独立审美意义和形式特征,十分独到。其作品《卧游五岳图册》、《青弁图》、《秋兴八景册》、《封泾访古图》等都充分展示了董其昌对笔墨的理解,这些作品用笔厚拙,用墨亮丽,形式感强,是非常好的范本。另外,在明代还有初期王履的《华山图》四十景,后期蓝瑛的《秋山江树图》等,也可作为临本。

  清代山水以文人画为主,在对待传统与生活的态度上,产生了以“四王”为主的“摹古”派和以“四僧”为主的“创新”派。“四王”对古人作品的学习,要求“日夕临摹”、“宛然古人”。但他们的作品并非后人理解的一味摹古,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度理解,尤其是在笔墨的研究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其中以王原祁最为突出。学生在临“四王”作品的时候,应注重对笔墨的训练,特别是对笔墨结构的理解,在“四王”的作品中最为紧要。“四僧”对传统的理解自然高出“四王”一筹,石涛“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便说明“四僧”反对陈陈相应,注重生活的叛逆个性,他们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个性语言强烈,笔墨生动各成一家,是后学者不可多得的榜样。弘仁的《黄海松石图》、《黄山天都峰图》取法黄、倪,都更有一番刚毅和冷寂,体现了黄山的“骨”意。髡残的《苍翠凌天图》、《松岩楼阁图》用笔老辣苍润、以书入画倍觉精神。八大山人的《仿董北苑山水图》、《安晚帖》等,风格虽从董其昌出,但其苍劲圆厚、浑朴酣畅的笔墨气质,早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四僧”中山水画成就最高的当属石涛,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笔墨淋漓洒脱,山势奇险中兼秀润,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别有蹊径。其作品《山水清音图》、《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取法王蒙,却更具生活情趣,用笔骨力强健,一波三折,亦松亦毛,是学生临摹的最佳范本。清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龚贤,其作品集董源、巨然、吴镇之长,善用积墨法,厚润凝重,苍朴单纯,悠悠古意,画外意境高远。代表作有《木叶丹黄图》、《溪山无尽图卷》、《湖滨草阁图》、《夏山过雨图》等,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临摹,掌握层层烘染的积墨方法和厚润的用笔,从中获取单纯中求深度的画外感受。另外,清代还有梅清、虚谷、金农等画的山水,个性也非常强烈,择好的范本去学,也能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