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

 天下有忧 2015-07-29
苏轼《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
  
  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怀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注释】
      文安国:文勋,宇安国,官太府寺丞。善论难剧谈,工篆画,苏轼曾为他作《文勋篆赞》。
  ①底事:何事,为何。
  ②纡组绶:腰系绶带(官员系玉的丝带)。指做官。
  ③归去寻泉石:指归老林泉。老,告老,致仕(辞官)。《左传·隐公三年》:“桓公立,乃老。”杜预注:“老,致仕也。”耽:沉溺,入迷。泉石:山水,这里指归隐之地。
  ④浮世:变化不定的人世。出自阮籍《大入先生传》。
  ⑤难必:难以预料。
  ⑥但莫遣二句:意为不要让新燕飞来时,书信不来。
  
  【鉴赏】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太府寺丞文勋因事来到密州(见文集《刻秦篆记》),这首词便是为送文氏还朝而作,与《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禹功同来……》诗二首以及前首《蝶恋花》词作于同时而略有先后。
  
  苏轼一向笃于友情,集中大量有关友朋间伤离怨别的诗词作品便是一个明证。其中自然不免有应酬的成分,为后人所诟病,但不乏情真意切、特色鲜明的佳作,为人们所传诵。这首《满江红》词该是此中出类拔萃的作品之一。
  
  词一开头,奇思妙语便破空而来:“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本来,作为大自然同义语的“天”乃是无知之物,何谈有情无情,而唐代“鬼才”诗人却以设想奇突写出了惊人的诗句:“衰兰送客长安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这是想象中送别的境界,以假想中天的“有情”来强化这一境界凄美的色彩,而实际上还是承认天是“无情”的。可是天才词人苏轼却做了“翻案文章”,说是“天岂无情”,更有石破天惊之妙。词人这样说,当然是有理由的:你看,在客人即将离去的时候,天公也懂得设法留住客人,这是何等“多情”啊!所以次句紧承首句,申述理由,妙在想落天外,而又人情人理,并引起以下两句的叙写。
  
  接着“春向暖”两句,写当前春雪飘洒的情事:春天已趋于和暖,可是从早晨起不知为什么,天上还飘起了雪花。这里特意点明季节,强调气候变化的趋势,并用“底事”发出疑问,无非是说眼前的春雪突如其来,是件奇事。那么,唯一的解释便是:天公“多情”,天公“留客”!“底事”与“天岂无情”的反诘语气相呼应,更显得摇曳生姿。一个“轻”字不只写雪花飘洒的状态,也隐隐见出雪花的可爱(是有意“留客”的雪花),是经过精选的字眼。以上四句,是借天公“留客”来写词人深沉的惜别之情,这种巧妙的衬托,应当是缘自词人送别的深情以及由眼前的春雪所激发的灵感。
  
  以下“君遇”四句转换角度,改从正面着笔。首先点明友人人朝任职:“君遇时来纡组绶”。用第二人称“君”,似与友人直接对话,能给人以亲切感。“遇时”二字,包含了对友人时来运转的祝颂之意。而后就自己的出处作一表白:“我应老去寻泉石”。这是词人对今后生活的自我设计,流露出他对故乡和林下生活的向往。两者形成对照,表明今后升沉各异的趋势,为下文抒写他日的怀念之情预伏一笔。再推想别后会面无缘的忧伤:恐怕他日杯酒在手,想到此刻别离光景,会忽然触动思念之情,)可是彼此远隔云山,徒唤奈何!由“杯酒”二字,可见词人设宴送别之举,也是后文写劝酒的伏脉。这“杯酒”为何与“相思”联系起来?大概暗用了出自老杜诗中的典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诗)词人《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有“尊酒何人怀李白”之句,似乎也可以作一佐证。“云山隔”,与前文“寻泉石”相照应,以想象中空间相距的遥远,来写“异时”“相思”无奈的情怀。而推想今后“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完全是为了深化当前的别情。
  
  换头“浮世事”四句,将笔宕开去,由人事沧桑联想到年华易逝,暗含着后会难期的怅恨。“浮世事,俱难必”两句,寓有无穷感慨,道出了某种社会哲理,可以说是词人半生社会经验的凝结。而联想到人生易老,用让步复句来突出“头应白”的人生悲感,这是从另一角度来深化当前伤别的情绪。随后“何辞”两句又将笔收回来,劝友人畅饮尽欢:“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情辞恳切.言由衷发,不由友人不为之开怀。
  
  然而别酒又不足以解忧,无端引发了友人思念家室伤离怨别的情绪:他多想向远方的妻子诉说自己离别的愁恨,泪水却先已从双眼中涌流出来了。看来这位友人是位襟怀坦白的人,有着与词人相似的外向型性格,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再加上几杯酒落肚,可能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词人同时写下的诗二首中,也提到“青衫公子家千里”,并将他的妻子想象为“散花”天女,以其未能同来而略感遗憾。词中那样写,或许意在增强作品的纪实性,而对表现当前的别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陪衬。
  
  结穴两句又回到送别友人的正题上来,表达了一种真诚的希望:对方要及时通信以慰相思。这里化用南朝粱代诗人江淹《杂诗》三十首其二《拟李陵》中的诗句:  “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莫遣”从反面说,使临别嘱咐更显得语重心长。
  
  文勋是词人“倾盖如故”、相见恨晚的一位新朋友,一旦劳燕分飞,词人真有“黯然销魂”的心态,所以发为新词,必然以情致取胜。惟其情真,情深,故而能写出“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种“无理而妙”而实为“情至”的奇句。词中想象他日相思的苦情,直抒劝酒的殷勤以及别后通好的愿望等,也莫不如此。这就从—个侧面写出了世间的人情美。这是一。其次,就艺术风格而言,本篇颇有刚柔相济的妙处。词人有一枝天矫如龙蛇的健笔,或抒情,或议论,或叙写,变化多姿,无不如意。既有“天岂无情”的豪放,又有“杯酒”“相思”的缠绵,还有“人纵健,头应白”的悲慨,“泪珠”凝眸的深挚等。合而观之,这便是苏轼自己所说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和子由论书》诗)。这种在词史上具有独创性的风格美,是我们在阅读、品赏东坡词时所不应忽略的。

文学赏析
      由于苏轼“口快笔锐”,指陈时弊,敢于爽直地发表政治见解,所以屡遭挫折、外放,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一路上留下许多书法感慨的诗词。熙宁九年(1076),文安国(即文勋,庐江人,官太常府寺丞,工于篆书)因事来密州,两人情投意合,深谈契机,正月十三日,文安国还朝,苏轼设宴相送而有此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目交代了写作缘由。词作直抒惜别之情,委婉深挚,亲切感人。
      词一开始,便写友情难舍之意:“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这是借“天气”写“人情”。说天也懂得多情留客,那么,人意岂不比天意更切?不言已,而言天,这是借景抒情的曲致,深婉而又自然之笔。为了说明天的”多情留客“之意,接着又一反问:”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是呀,正月里来是新春,正月中旬,春讯已报,为什么不早不晚,就在文安国决定还朝的时候,天一亮就飘起雪来了呢?这不分明是天也很多情地劝客莫归吗?话不在多,而在情衷;语不在华,而在恰切。只此两句,便借节侯异象申足了留客之意。
      但客人毕竟要如期还朝的,所以下面便转入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抒发自己此刻的情怀:“君遇时来纤组授,我应老去寻泉石。”上句是实意真清而带对时政的隐讽,下句是纯粹的牢骚。不说做宫而说腰系绶带(官员系玉的丝带),这就把抽象的祝愿具体形象化了。但说“纡组绶”得等到“遇时来”(政治昌明)方可,这就含有对时政的讥讽了。至于说自己要归休泉石,去过隐居生活,这牢骚就更深了。词人曾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许(《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绝非说大话,而是道其真智,言其实情。但现实却硬逼着他走,“······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静夜无尘》)的道路。这是因现实所逼,在这送别友人之际,词人便一吐其苦,而发出“我应归去寻泉石”的牢骚。这里应注意一个“应”字,“应”是忖度之词,是坎坷中无可奈何之想,意思是除非现实逼我无路可走,我还是轻易不肯走这条“不食人间烟火”的消极道路的。虽然词人毕竟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复杂的现实又很难说不逼他走这条归隐之路,所以接下去说:“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这里应注意一个“恐”字,恐怕如何,即不愿如何,此字道出了“云山隔”非其本愿。因而可以说,上阕是以送客叙友倩为主,但也有借送客而述怀的成分,而述怀中虽有“寻泉石”、“云山隔”等想归隐的字句,但寻绎词旨,这些都是送别中的一些激愤之词,牢骚之语。这是词人那种高尚人格、进取精神与现实相矛盾的反映,是词人“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又不得实现的变态反映。
      词虽分上下两阕,但上下阙之间确实意脉贯通、语气相连的。因而下阕一开头边说“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浮世事,俱难必”六字写出了“咄咄怪事出”、“人问底事无”的现实,抒发了真理难寻、直士难作、壮志难伸而又不甘苟且从流的痛苦和牢骚;而后六个字,又写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痛切之苦,同时,它又巧妙的把话题归回到送客劝酒的正题上来。“何辞更一醉,此欢难觅”这里是说,老朋友,我们还是举大杯痛饮吧!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大有宁做酒中仙,不为名利客的感慨。
      为了让友人多饮几杯,故不做悲酸语,而写旷达情:“不用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当劝别人不比痛苦之时,也正是自己心中酸楚之时,因此,词人虽写的是旷达之语,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相别时共有的痛苦难舍之情。“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词人非正面说,而是以反话出之,这就更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友谊的珍惜、主动、迫切感。同时,按密州的“节候”说,属于农谚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区域。按正常年份,正月十三,尚属“数六九”之末,但十天之后,便属“新燕”飞来的“八九”,诗人不说“你到京就马上来信”,而以“新燕”云云,这就把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有时空感、形象感、有韵味的艺术语言,很是新美。
 
名家评价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经顺:刘勰说:“夫级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英见其面,规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我们阅读这篇语浅情深的作品,必须运用美学的眼光,从这浅显的词句中,寻绎体会词人当时的真情实感,挖掘词的本意和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