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方证人》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经典悬疑犯罪类电影

 惋_红曲 2015-07-30

  导演: 比利·怀尔德

  编剧: 阿加莎·克里斯蒂 / 比利·怀尔德 / 哈里·库尼兹

  主演: 泰隆·鲍华 / 玛琳·黛德丽 / 查尔斯·劳顿 / 爱尔莎·兰切斯特 / 约翰·威廉姆斯 / 亨利·丹尼尔 / 伊安·沃尔夫 / 托林·撒切尔 / 诺玛·威登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57-12-17(美国)

  片长: 116分钟

  又名: 雄才伟略 / 情妇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提名)

  Arthur Hornblow Jr.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比利·怀尔德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提名)

  查尔斯·劳顿

  剧情介绍

  本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伦敦著名邢案辩护律师韦菲爵士(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饰)接受了心脏病治疗,但是身体依旧虚弱,第一天回家休养,护士一直严厉监督他服药,并杜绝烟酒。管家为了便于上楼,还专门为他修了电梯。但是,种种关心照顾,对于这位桀骜不驯、牙尖嘴利的大律师根本不起作用,反倒是一纸诉状令他倍感兴奋。律师梅休和当事人沃尔(泰隆·鲍华 Tyrone Power饰)登门拜访,请他出山打官司。原来,沃尔结识了富婆,两人相见甚欢,虽然仆人对他发明的打蛋器充满鄙夷,但是富婆却对他充满爱意,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把8万英镑留给了他。然而,富婆却惨遭毒手。于是,沃尔成为警方的头号嫌疑犯。他的唯一证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饰),然而后者登门时的冷漠与淡定,令韦菲爵士怀疑这其中另有隐情。在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个环环相扣、不可告人的秘密……

  优秀影评转载之一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4/id/1279817.shtml

  1957年的黑白电影《控方证人》,又名《原告的证人》、《雄才伟略》,改编自天才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剧本,是好莱坞天才导演比利·怀德不可被忽视的经典作品。

  伦敦著名出庭律师韦菲爵士在接受完心脏病治疗回家休养的第一天,就不顾医生和护士的反对,接受了作为一起刑事案件辩护人的请求。被告沃尔刚开始寻找的律师并没有出庭的资格,所以他带着沃尔一起寻求韦菲爵士的帮助。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独特的二元制律师制度,即律师队伍分为出庭律师和事务律师两类,在组织上和业务上彼此分立,互不统属,这种制度在英国实行了数百年之久,尽管19世纪以来,这种制度饱受诟病,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最近十几年英国政府也出台了几项立法,对两类律师互相隔绝的状态做了部分调整,但二元并立的总体格局仍然保持未变。

  随着影片的深入,案件的脉络也逐渐清晰:被告人沃尔结识了一位56岁的富婆,两人相谈甚欢,富婆对他充满爱意,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把8万英镑留给他。然而在遗嘱被修改后的一周之后,富婆却惨遭毒手。由于沃尔在事发当晚8点受邀去了被害人家,所以警方将其列为头号嫌疑人。

  沃尔声称当晚离开被害人家的时候是步行回家的,路上也没有遇到什么人,这就导致能够证明他清白的只有自己的妻子克里斯汀。出人意料的是,克里斯汀竟然作为控方的证人出现在法庭上。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妻子是不能够作为丈夫的对立方出庭作证的,但是克里斯汀辩称自己根本不是沃尔的妻子,原因是当时在德战区,她为了得到英国护照而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当控方律师质问她为何在出庭前告诉警方沃尔在当天21:26到家的时候,她说是沃尔要求她这样说的,她只是为了报答他把自己救出德战区的恩情。事实上沃尔当天是22:10分才回到家,袖口上有鲜血,并且告诉她自己杀人了。而且她早就知道富婆跟沃尔的关系,她和沃尔也都知道富婆修改遗嘱的事情,沃尔有充分的动机杀害被害人。克里斯汀作为控方证人的出现,无疑使辩护方雪上加霜,虽然沃尔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深得陪审团的喜爱,但是陪审团并不相信他的话;相比之下,克里斯汀神情漠然、淡定自若,看上去无爱无恨、心机很重,但陪审团显然相信了她的话。

  正当韦菲爵士认为案子希望渺茫的时候,一个神秘的电话打到了他的办公室,声称手上有与沃尔案子相关的重要证据,但是必须当面交给他。当韦菲爵士来到约定好的酒吧,一个身穿风衣的女子拿出一沓信件,并要求100磅作为交换的对价。他惊喜的发现,这些信件竟然是克里斯汀与一名名叫马克斯的男子偷情的来往书信,更让韦菲爵士振奋的是,其中一封信上,克里斯汀写道她将在法庭上作证说沃尔是22:10到家的,袖口上有血迹,并且告诉她自己杀人了,这样就能将沃尔置于死地,她就可以与马克斯永远在一起。当这份证据被呈交法庭,克里斯汀似乎完全崩溃了,她从未设想这些信件会被发现。加上她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出庭前欺骗警方,陪审团对这个原本就让人缺乏好感的女人更加不信任,认为她说谎成性。这也直接导致最终陪审团达成一致意见,被告沃尔无罪。

  影片的最后五分钟,剧情风云突变,原来,酒吧那个神秘女子就是克里斯汀本人装扮的,她为了让陪审团坚信沃尔无罪,伪造了那些信件,而所谓马克斯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虚拟人物,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韦菲爵士的那句“陪审团不会相信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妻子的证言”。就在克里斯汀希望与沃尔共同庆祝他获得永久的自由之时,沃尔却与听审席上的一位年轻姑娘拥抱在了一起,并声称要用得到的那笔遗产跟年轻姑娘一起豪华出游。克里斯汀不敢相信她深爱的丈夫竟然真的背叛了她,于是她拿起物证台上的刀,扎向沃尔……

  这部电影可以视为一部很好地法学教学片,精彩又相对完整地展示了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庭规则和陪审制度。它又一次启发我们思考那个经典的法理学问题,法律追求的到底是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过度强调程序正义,很可能会让本应伏法的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就像本片中被告人沃尔无疑是凶手,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他将不可能因此再次受到审判,这与1994年闻名遐迩的“辛普森案”似乎不谋而合。

  影片中细节之处彰显的法律文化也值得我们深思。英国的法庭庄严而肃穆,法院宏伟的而建筑以及室内豪华的装潢,充满着浓郁的英国文化气息;证人作证前以“女王……”开头的开场白,显现着英国法律的传统;律师之间温文尔雅、谦逊的辩论,表现英国人高雅的绅士风度;高高的法官座椅,律师头上的假发、法槌、法袍……这些元素作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彰显法庭的严肃和神圣,无疑也会增加公众对法律的敬畏感,成为西方尊崇法律的原因之一。这些看似细节的物件,其实都在无声地宣扬着法庭的庄重严肃。

  在我国,可能不会出现影片中韦菲爵士得到信件后导致案件结果反转的情况出现,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庭审是不够“精彩”的,我国的刑事审判,检察院作为诉讼的一方,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这天然导致了控辩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另外证据材料在进入法院前,已经经过公安局和检察院的层层审核,突然出现某个未经充分调查的证据材料而导致案件翻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审判结果更加符合所有庭审参与者的心理预期。

  半个多世纪前的这部影片,至今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和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地回味。

  优秀影评转载之二 - 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663199/

  作为一个学法律的人,我是完全从法律角度而非电影拍摄技巧来分析这个故事的。

  我想这部电影是学习英美法的很好的一个方式,从一个刑法案例来看美国刑事审判中的对抗式庭审和相应的严谨的证据规则,更可以看到制度背后的法律思维。

  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很少能够真正做到控辩双方的平等,这根源于人们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一个人一旦被公安机关抓起来了,那就肯定是罪犯了,控方代表了国家,就是惩罚罪犯的。以此逻辑为出发点,嫌疑人并未被给予平等对待,而辩方律师则被视为让罪犯逍遥法外的人,人人得而诛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旁听过刑事审判的人应该可以发现,整个过程无非是控方宣读公诉书,辩方没说两句就结束了,而对于证据方面,无论是物证还是人证,都是在进入法院之前,在公安局和检察院已经做好了的。

  反观美国的刑事诉讼,我们会觉得很多制度设计都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比如强制陪审团制度,刑事诉讼中必须有陪审团,法官只负责就法律问题为陪审团成员提供意见,最终的认定以陪审团的认定结果为准。而这些陪审团成员并不是专业人士,我们会很疑惑,这不是瞎胡闹么,法律这么复杂一事怎么能这么轻率的解决呢!轻率么?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有特色的证据规则,对抗式庭审最有魅力的环节就是对证人的交叉询问,因为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他人知道的都只能是法律事实,只能是无限接近于事实。这种情况下,对证人的交叉询问并不能保证其结论一定和事实相符,也就是说并不能确保通过这个环节查明真相,但除了极少数撒谎不眨眼且思维极为缜密的人,绝大部分人在撒谎时是可以被发现的,一个好的律师可以从对证人的询问中找出逻辑错误并一举推翻该证人的证词,这会对诉讼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有了这些背景性的知识做铺垫,我们可以开始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男主是事实上确实有罪的,然而他很charming,很有迷惑性,是陪审团成员都会喜欢的人。女主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从反面让他的不在场证据成立,从而被判无罪。那个想吃嫩草的老太太死了,却无人对此负法律责任,这已经是一个不公平了,已经是男主钻法律空子了。不得不说男主心太狠,其无罪判决生效后,即使有不利于他的证据出现,他也不会因此再被公诉(辛普森杀妻案即为如此)。女主已经有伪证罪的嫌疑了,但她却再也无法在法庭上说出男主就是凶手的事实,因为一旦她说了,则会坐实故意杀人罪,罪加一等。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英美法的制度设计已近完美,但仍会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人们过度重视法律正义,难免会让本应伏法的人逃脱法律制裁。这个时候反过来看我们的制度,似乎也没那么差,因为我们的制度好就好在:即使公安机关抓错了人,也总有是会有人被判刑的,总是要对受害人有个说法。尤其是在本案这种只有男主一个嫌疑人的情况下,不招?哼哼,玩死你,看你招不招。

  我想分析到这一步,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法治进程如此缓慢,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思想和英美法的思想差异太大了。找任何一个路人来看这个电影,恐怕都不能认同英美法的这种思想,法律本身应当是公平正义的,本片里怎么反而助纣为虐了呢。。。

  我不去探讨那种制度更好这个问题,我只想说,这部拍摄于1957年的电影即使放在今天的美国,其中蕴含的法律思想仍然毫不落伍,这也许就是美国法律对抗式庭审的迷人之处。我很悲观的认为,即使在电影拍摄整整100后,中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法律规定。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男主被判无罪是违背了公平正义的精神,女主那样的行为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毕竟替天行道是有其绝对合理性的。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在做到情节曲折的同时,其蕴含的法律思想的深度和反映社会问题的力度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