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是一个奇迹。
1923年,当黎氏兄弟及其表哥与梁少坡联手成立香港第一个由中国人全资拥有和执行的际作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港设立摄影场,唯有把其业务搬到中国大陆。 1924年,民新公司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黎民伟、林楚楚主演,林楚楚乃成为香港第一位电影女主角。这时的电影,全部都是默片,所谓默片,其实是指无声现的电影。 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长达十六个月之久。大罢工使大多数电影院和其他行业倒闭。在1925年至1930年间,香港电影陷于停顿期。期间,并没有任何生产任何电影。 1930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但在香港首先上映的两部有声粤语电影却并非在香港本地拍摄,首部是1932年邵醉翁的天一乘薛觉先及唐雪卿夫妇到上海演出时,开拍其首本戏《白金龙》,成为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但遭到南京的国民党政府禁演,经疏通后才获淮上映,因而在香港反被稍后在美国由大观开拍的《歌侣情潮》(新靓就、胡蝶影)抢先上映。两片取得极佳的票房成绩,引发香港本土拍摄有声电影的热潮,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由于南洋地区有大量操粤语的华侨,粤语电影有庞大的市场等待发展,在中国内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统一国语,对地方方言电影採取敌视的态度,其属下「中央电影检查会」更于1937年初命令7月1日开始禁止拍摄粤语片。香港作为英国则持开放态度,1934到1936年香港的电影製作公司数量倍增,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拍摄粤语电影,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 1937年,日本开始侵华,「抗战」电影 - 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爱国战争电影 - 成为香港电影的主要类型,例如1935年关文清的《生命线》(吴楚帆、李绮年)、1937年赵树燊的《肉搏》(吴楚帆、黄曼梨)及1938年司徒慧敏的《血溅宝山城》(陈云裳、李清)。1937年上海沦陷后,大量电影公司及影人南移到香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新动力。 1941年12月,当香港亦落入日本手中,一度兴盛的电影业亦告终止,香港的电影公司及相关人员纷纷离开。与大陆情况不同,日本占领当局未能建立一个协同电影工业,沦陷期间日军只曾于1942年拍摄一部由田中重雄导演的日语故事片《香港攻略战》及一部由「报导部」赞助的宣传片《新生的香港》。而日军更将很多香港战前的电影拷贝溶化以抽取硝酸银作为军事用途。 1945年,日军投降并撤出香港,香港电影业直至 1946才开始正式复生。香港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94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中更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 200 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但其实自 1946 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 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 1948 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 1940 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1950年,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粤语片在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
1960年,国语片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 1967 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独立鱼注:TVB)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拍摄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情欲电影,粤语情欲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邵氏」亦开始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 1966年,青春歌舞剧由黄尧执导的《影迷公主》开始,即1966年一直兴旺到1969年才猝然沉寂下来。那段期间以陈宝珠、萧芳芳主演的城市青春爱情电影最受欢迎。青春歌舞片的兴起,可算是香港社会战后变迁的必然产物。 当时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市民其本需要逐渐满足,在学子女不用事必课馀串珠造塑胶花兼职,反而还有自己的零用钱与閒馀。于是乎拥有自身独特文化生活感性的青少年。 1970年,邵氏的总裁邹文怀和何冠昌离开邵氏,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嘉禾。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嘉禾跟李小龙签署合约,当时粤语片正陷于低潮,几乎停止生产。李小龙替罗维拍《唐山大兄》及《精武门》,原版都是国语对白,后来嘉禾重新发行配上粤语。 1973年,邵氏改编1963年珠影厂电影的著名粤语喜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利用邵氏所有无线电视的艺员担纲演出,让粤语喜剧电影重现大银幕,亦为喜剧电影揭开序幕。 1978年,嘉禾成为项尖的电影公司并签署了成龙──功夫喜剧演员兼导演。成龙成为其后二十年亚洲最卖座的人。成龙拍了由吴思远执导的《蛇形刁手》与《醉拳》﹐这两部影片充分表现了成龙的顽皮、灵巧、拼劲十足的个性,他敏捷的身手、将喜剧元素加入在功夫技巧中的特点,今观众拍案叫绝。于是这成了七十年代末的其中一潮流,武打片不再严肃,而是加入了搞笑的原素,有打也有笑,武打的动作也趋向娱乐性,开创了「功夫喜剧」的片种,成龙、洪金宝等亲民功夫明星亦在此时掘起。 1980s: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 新浪潮来去如风。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港产片的「蜕变」期。承接李小龙的功夫热,成龙的稽趣功夫风格在《蛇形刁手》(1978)及《醉拳》(1978)中成形;许氏兄弟的讽刺式小市民喜剧,继续深得民心;放洋回归,又或是在电视台训练出来的新晋导演涌现,成就了香港电影新浪潮,许鞍华《疯劫》(1979)、《投奔怒海》(1982),谭家明《爱煞》(1981),徐克《蝶变》(1979),梁普智《跳灰》(1979),章国明《点指兵兵》,严浩《茄喱啡》(1978),方育平《半边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师爸》等,将当时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及本土文化等题材,以创新的拍摄手法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不同主题的电影百花盛放,为80年代的香港电影揭开了新一页。 不过这次新浪潮来得快,也去得快。由于大部分独立公司只集中影片制作,而无法兼顾影片的发行及上映,令收入及重投拍片的资金减少,在短短数年间,这些新浪潮导演的独立公司迅速倒闭。就像麦当雄制片公司,在1982年推出的《靓妹仔》大获好评,接下来出品的《停不了的爱》、《省港旗兵》等都是80年代的港产片杰作。可是由于无法得到院线支持取得较佳的上映档期,再好的电影没有映期,直接影响电影制作公司的收入。是以自1985年,麦当雄放弃执导,改以出品人或监制身分与嘉禾、永盛等大公司合作拍片。 在80年代初,独立制片班底相继转投与大公司及院线合作。经营院线的公司更成为电影制作的投资者,渐渐形成四大阵营:邵氏、嘉禾、金公主及双南线。 最初,邵氏旗下约有16家戏院,其后自1985年起,邵逸夫转战电视,便把旗下的戏院租给潘迪生经营的德宝院线。嘉禾旗下则有19家戏院,电影产量不及邵氏,但发行业务却在业界首屈一指。除了大片之外,嘉禾院线更是独立电影的上映窗户。后起之秀金公主院线则主要播放新艺城制作的电影,而双南线则属中资,多上映在内陆摄製的电影。 8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盛世,由嘉禾及新艺城牵头。当年邵氏与嘉禾都是电影巨人,明星名导全都收归旗下。当时西片市道欠佳,西片戏院老板雷觉坤于是成立了专播华语片的金公主院线,放映一些本地独立製片的电影,后来更请来由麦嘉、石天、黄百鸣组成的奋斗电影製作公司加盟,改组后成为新艺城影业公司。 奋斗公司拍片不多,印象最深刻的一齣是《咸鱼翻生》,其中有一幕男角被人打从口中呕出一枚电芯,「打到呕电」就是从此而来。《咸鱼翻生》当年的票房收三、四百万,稳打稳扎,就是这一分无厘头的创意及勇于尝试,奠定了新艺城的神话。 新艺城的创业作《滑稽时代》(1980)是吴宇森向差利致敬的作品(当时因吴宇森与嘉禾有约,于是化名吴尚飞为新艺城拍戏),成本百多万,票房收五百多万,打开了胜利之门。随后加入的徐克、曾志伟、施南生及泰迪罗宾,成为了新艺城七人小组,为80年代的香港电影炮製了大批卖座影片。
《最佳拍挡》以外国特务片《007》作蓝本,大玩特技,并加入地道笑料,加上当时得令的演员,成为了新艺城的卖座方程式,接下来的多部《最佳拍档》续集系列,亦有不错的票房收入。全盛时期的新艺城,可说是带领著港产片的潮流,更培养出不少出色的电影人。像徐克的电影工作室,令吴宇森卷土重来的英雄片,黄百鸣高志森的《开心鬼》青春系列,《倩女幽魂》系列的古装鬼怪片,《阴阳错》、《小生怕怕》的浪漫鬼怪时装片,以及许冠杰、周润发、张国荣、谭咏麟、曾志伟、王祖贤、钟楚红在80年代的代表作,都是出自新艺城。 由嘉禾成立的威禾与宝禾,分别是成龙与洪金宝的两大阵营。成龙作品由古装演到时装,《师弟出马》、《警察故事》塑造了成龙的戆直正义形象,《警察故事》更成为跨越二十年长拍长有的电影系列,1983年的《A计划》更开创了夺宝片热潮; 许氏兄弟作品在80年代初亦是嘉禾的卖座保证,后来许冠杰与新艺城签约,在80年代演出《最佳拍档》、《打工皇帝》、《卫斯理传奇》等卖座电影,许冠文在嘉禾的投资下亦自导自演了《铁板烧》、《智勇三宝》、《欢乐叮噹》、《神探朱古力》、《鸡同鸭讲》及《合家欢》等许冠文式风格喜剧,红极一时。 80年代的港产片题材众多,励志片、纯情片、荒野片、公僕片、神怪片、殭尸片、英雄片、王晶的追女损友片,及在80年代中后期盛行的中产口味电影,其创意及娱乐性丰富之馀,更涉及社会文化题材,纪录了当年的社会面貌及价值观。 1990s: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 承先启后80年代香港电影,为90年代培育了新题材、新一代的电影人及卖座方程式。 凡此种种,衍生出90年代另一个香港电影故事。 90年代开始可以说是香港电影工业的黄金十年,一系列新构思的电影,不仅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从80年代里固有电影类型中再创造了其他可能性的电影片种;也做就了很多导演拍了多部经典之作,例如王家卫、王晶、杜琪峰、许鞍华、陈可辛、关锦鹏、陈嘉上、尔冬陞、徐克、陈木胜等等。而当中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和周星驰一系列的无厘头风格电影;更加成为了90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 而更值得骄傲的是香港电影终于受到西方观众赏识,周润发、成龙与吴宇森成为了美国好莱坞中灸手可热的华人演员和导演。然而,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香港电影业却开始陷入困境,除失去区内市场外,更遭盗版影带与亚洲金融危机之害而一落千丈。 踏入2000年,香港电影仍然一厥不振,1993年至2001年间,港产片的票房更由10亿元萎缩至4.5亿,除了经济不景气、盗版问题、网上下载和SARS等意外因素,其实一般电影界的「韩流」席卷亚洲市场,他们的电影基础同样会受到类似因素的影响,但仍能在数量上和票房上取得佳绩。虽然文化底蕴和风格不同,更主要的恐怕是定位准确和勇于创新的缘故。 虽然港产片自1993年年产242部的高峰期,下跌至2000年的150部,面对低潮,香港电影业仍有可为,出色的电影仍陆续推出,新一代电影人仍保存香港生机勃发的电影传统。而冲破困境的要素在于电影人对生产电影精品的孜孜追求,包括编剧专业人才的培训,成熟的资金运作以及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 原文地址:http://www./hkfilm-history.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