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本充满不确定甚至错误的书

 汉青的马甲 2015-07-30

做一本充满不确定甚至错误的书

文 | 孙晓曦


2015年春节前夕,楚尘文化的编辑陈冬梅和我聊起导演王小帅的这本书,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书的设计,想来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王小帅的电影,对他还算是熟悉,且这样的全书设计让我很兴奋,就答应了。当我了解到这是一本关于王小帅对于童年、少年及青年经历与回忆时,便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出现在我脑中:这本书必须充满情感。

读过稿件,我意识到记忆中的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再往下推,一本书,为什么印刷出来就必须是定论呢?为什么不可以充满不确定甚至错误?这个时候,在设计上采用手写的表现形式若隐若现了。而在整理图片素材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些剧本的图片,上面有许多涂改的痕迹和批注,这些痕迹很打动我,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动力,使我最终确定了表现形式,也确定了一个“工程浩大”的做法:作者对自己的文字做批注和再编辑,并逐字书写下来。

然后我和编辑冬梅沟通了这个想法,编辑是有些犹豫的,这可以理解,因为谁也无法想象最终是什么样子。我和编辑第二次前往王小帅工作室,把这个想法和他说了,他听了倒是很感兴趣,觉得可以尝试,当然,结果也是未知。在这一次,我又收集了一些素材,比如他拍《青红》和《我11》时用的场记板,它吸引我,因为上面贴满了标有数字的胶布,这些数字也是后来成书中篇章页数字的来源。



从王小帅工作室借出的场记板


于是我开始整理素材,同时做初排工作,读者会发现,篇章页的数字和页眉的设计上,都有重复的特征,灵感来自于电影胶片开始时重复跳动的数字或图像,它既表明了作者的职业特征,又表达了记忆有时是无始无终的,所以我把页眉(书名、作者名、页码)的最上一行做到了出血区,这样成品就会被裁切掉一半(但还有部分成品效果因为裁切误差过大而打了折扣)。

这时已近春节,我将初排版本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获得了小帅导演的肯定,于是开始正式排版。

书籍设计堪比建筑,任何方面都要整体考虑,当然包括重要的封面。最初我勾画的封面草图是有一些类似对话框的气泡形符号,后来感觉不对,再三考虑后,我认为作者的手迹应该从封面开始,对于这本书,我不认为应该有一个简单印着书名、作者名的传统意义上的“封面”。于是将本书序言的一部分放到了封面上,大意就是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且在段落结尾引出书名,再用线划掉一些句子,因为记忆本身就包含了差错,这种涂抹贯穿全书。为此,我用了两层外封。这样一来,这个封面从摆在书架上的那一刻起就和读者产生了一种关系:作者写给读者的一封短信。它真正和书成为了一体,并且在视觉表现上也更加简练和有效。在封底,我选了作者三帧连跳的照片,为什么从那么多照片中看重这三张?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比较感性,我只觉得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王小帅。



封面上的书名是铅字

在内文的设计上,我并不想让手写的方式流于表面形式,即把印刷文字抄成手写,我觉得那样毫无意义,所以我建议小帅导演,重新阅读自己的文字,用修改和批注的方式延展写作,内容上大多自由发挥,我只大致标注位置。这样无论在文本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丰富了起来,且这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即作者参与到二次编辑中来。很幸运小帅导演非常理解我的想法,并且积极配合,我打印了两份内文,一份有标记,一份空白供写字用,小帅导演便开始了每天的书写。我们为此书建了一个微信群,导演边写边在群里和大家沟通想法。待书写完成之后将文件扫描、处理、排版,因为手写的字毕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出于版面需要,我常要将成段文字单独裁切下来再调整版面,这样图片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但对于版面设计更为灵活了。在完善版面的同时,也一直在补充、调换图片等素材,其中用到的信件、画作原件本来已经扫描完毕,但我觉得太“平”了,物质感不够,又重新逐件进行了拍摄,害得编辑白花了扫描费。




工程浩大的手写字

在整本书设计、打样完毕的时候,已经逼近下厂日期了,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外封用纸,我为此焦虑不已,这种纸需要有半透明的特点,但又不能是塑料感太强的硫酸纸,在这之前,已经看中的一款纸却又四处调不到货,还好在出版社印务的办公室发现了现在用的纸,虽然不够完美,但已经是当时情况下最接近理想效果的纸张了。

装订方面为了书能够完全摊开阅读而采用了裸脊。在外封印制上也破费周折,由于两个封面在不同厂家制作,并且印厂没有意识到两层封面的关系重要性,因此最初的打样并没有按照套准线做,导致严重错位。我和印务再次强调了线条和文字的对应关系,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外层封面上的内容采用了烫黑处理,我希望不很张扬,但摸上去又有一定手感,文字和线条刻在纸上,仿佛记忆的疤痕。书名和作者名一开始只是用了字库里的字体,后来我又定制了相应的铅活字,这样文字斑驳的之感就更加自然和丰富。



印厂看色

这本《薄薄的故乡》前后花了约3个月时间,它带着涂改、补写、删除……它具备有关回忆的一切特征,又像是和读者聊天。它契合了设计的出发点:人的情感。


延伸阅读



一本应电影宣传的书,最终获得了独立的生命

陈冬梅

从《闯入者》制片人、王小帅夫人刘璇女士向楚尘文化提出邀约,到《薄薄的故乡》正式出版,历时恰好一年。

于“三线”话题,我之前只是因为电影《青红》有所接触,而对于王小帅导演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和《十七岁的单车》上。刘璇女士交给我们的稿子,是一个访谈笔录,其中以王小帅对“三线”的回忆为主,辅以其父母、父母同事等人的回忆。因为是口述记录,这个稿子显得比较粗糙。


当时我们还不了解《闯入者》,及作者重提“三线”、叙述“三线”的愿望,于是提议做一本以作者电影作品为线索、评论文章和创作笔记为主要内容的书,并开始收集内容。带着策划提议第一次见到小帅导演,他没有提出异议——现在想来,他正忙于《闯入者》最后剪辑和参展威尼斯,不太可能一下子进入书的作者的角色。我们和导演工作室开始着手采访刘小东,搜集评论文章,整理图片资料。



王小帅儿时的“拜把兄弟”与《我11》剧照



作者在中央美院附中与北京电影学院留影

然而与设计师孙晓曦一起再次拜访时,小帅导演有了“危机感”:这帮人要绑架我,做一本我的“艺术人生总结”了(我脑补了这句话)!他说,希望这本书可以沉住气一些,更加私人一点;他希望书依然围绕“三线”主题,自然而然地,他跟我们聊到他“无根”的成长经历,并且说他可以完成所有的文字撰写。虽然之前的方案完全被推翻了,我和晓曦却感到高兴:作者的决定挽救了这本书,使它有了最基本的个性。

正如后来王小帅在讲演或采访中所说,对于“故乡”“归属感”这原本深深困扰他的问题,他现在算是想通了。《青红》《我11》《闯入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他“三线”成长经历的不同侧面,而这本书的写作给了他一个整体叙述的机会。从威尼斯、多伦多之后到春节,虽然书写只是短短几个月时间,却凝聚了他从最早《青红》的剧本雏形到今日的思考;也由于率真的个性,在书写回忆的过程中,他没有保留。书中《父亲》这一篇尤其打动我,我想这是由于父亲的去世,父子之间的种种在作者现在的心中显得尤其柔软;而到后来整理作者家书时,我才真正明白这种父子关系的不寻常——从15岁进入美院附中直到电影学院毕业到福建厂工作,父亲不仅是作者生活中的支持者,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分享者、支持者。作者的创作道路不能不说是受到父亲的较大影响。



王小帅所绘父亲肖像


文本解决了,图片资料却一度成为困扰。由于从文本还未定型时便开始搜罗图片,我们发现,对于早期电影,导演工作室能够找到的也是网图,不符合印刷要求。而进入作者个人照片、老照片的搜集后,我们也发现可用的图片较少,于是请作者从家中、母亲那里寻找照片原件。没想到这一来,仿佛打开了另一扇回忆的门。

随着老照片一起被“挖掘”出来的,还有作者儿时、少年时的一张张素描画作,父母的家书,在福建厂时与刘小东、喻红唯一的两封通信、福建厂时的日记……在书快排版完成时,作者甚至还发现了他印象中一直摆在家中某一个五斗柜上的父亲的一幅小画,他认为这是父亲将绘画愿望强加于他的证据——这张他从没弄清楚内容的小油画,经母亲解释,才知道原来画的是父母刚开始恋爱时的约会场景,画上写着“古老的伞”。


父亲油画“古老的伞”

原本我们计划选摘一些信件内容,但作者给父母的家书不知怎地都遗失了,只找到两封。最后选择了少量信封、信件图像呈现的方式。在这种形式确定之前,我们希望作者挑出一些信件内容进行选摘,面对五六十封信,作者看得头大:父亲长篇大论,母亲家长里短;最后他连同一个纸箱一股脑把信件全都给了我们:你们来挑吧!面对如此私人的物件,我不得不惊讶于作者的坦然与信任。



作者对于内容的要求,大家一起对图片资料的挖掘,最后加上设计师晓曦大胆而准确的“手写涂改设计”,这样一本原先只是跟进电影宣传的书,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


《薄薄的故乡》

作者: 王小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出版年: 2015-5

页数: 288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2489962


导演王小帅一直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在上海出生4个月后,他跟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13岁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到武汉,15岁考上央美附中来到北京,23岁北影毕业后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的他逃离体制,开始他的“北漂”和独立电影创作生涯。


从《青红》到《我11》、《闯入者》,他一遍遍在光影中回望他的童年所在地贵阳,作为一个“三线子弟”,他对讲述和发现这段历史有着无法释怀的责任感。


但这本《薄薄的故乡》却无关宏观历史。这本书中的文字、无意中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儿时的素描、父母的家书等,装订而成的,是一个无故乡的人的精神故乡,是一个四口之家颠沛流离的命运。与其说它是在向读者讲述,不如说它是作者的私人笔记——在撰写整理这本笔记的过程中,他让自己沉浸到往事中,他发现自己不免絮叨,更加发现回忆的不可靠;他意外地找到以为早已丢失的照片和画,惊喜地知晓了一直好奇的谜底。


现在这本笔记已经完成,如一部最终剪辑而成的影片,不再私有。


本文经 楚尘文化 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