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人心不孤独

 苹果丁丁 2015-07-30

读书人心不孤独

只要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心就不会孤独。

从表面上看,孤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质上,更在于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不孤独的人,在生活中,多半有许多人在身边,亲戚朋友一大堆,有时高谈阔论,有时谈笑风生,有时举杯把盏,有时享受天伦之乐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化解孤独的好法子,这只是俗世里的人所用的方法。蒋子龙在其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塑造的刘思佳便是典型。

真正的孤独者并不在乎人数的多少,血缘的远近,而在乎心灵与心灵的相融、和谐,即共同的兴趣爱好,伯仲之间的见识,才智相当的水平。庄子与惠子式的濠梁之辩之所以成为千古传奇,主要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式的感叹。

人最难的是心灵的孤独。陈子昂在写《登幽州台歌》这一首诗时,已经涉及到古今人物精神上共同的孤独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有所作为,现实中又偏偏无法作为,这种心境令人感到痛苦。柳宗元在其小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痛苦的孤独感与抗衡感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限的哀伤。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滚滚尘世中的俗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他们的生存方式就像长河中的水沫,只顾当下,难以抵达精神的境界,故唐代的俗人们,今天无人知晓,倒是写唐诗的人后人还记得,这就是彼此不同的精神世界造成的结局。

古人有这种心灵的孤独感,今人没有吗?其实也有,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当这种孤独感来临时,于是拼命地看电视,是一种;拼命地打游戏是一种;拼命地逛商店是一种;拼命地交网友是一种;然而投入越多,痛苦越深,化解能力越弱,原因在于自己的精神力量不足以抗衡。能不能用另一种方式来化解呢?有的,要做到心不孤独,就要做一个读书人才行。

什么样的人才算读书人?像苏秦那样锥刺股?像孙康那样头悬梁?像范进那样呆如木鸡?像孔乙己那样只会写四个茴香豆的茴字?或者干脆像赫拉克利特躲进深山,不与世人来往?像犬儒派那样住在桶里,对着亚历山大说:“你不要挡住我的阳光!”?都不是。只要你有空没空拿起书本读上几页,有暇无暇看上几章,等车等人之时翻它几篇,会前事后阅它半册,不求立竿见影,但求细水长流。用这种“慢功夫式”的阅读,一点一滴地化解心中的欲念,控制住浮念,渐渐地形成自己的理念,积淀着人生的善念,不断地捕捉生活中的闪念,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对人孤独感的化解最为适宜。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功利心,又不主张拔苗助长,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在精神上的孤独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切物质上的化解,总要有一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一定需要相应的条件,操作起来很是麻烦。倒是读书的方式最容易应对,且读书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化解精神的孤独,时间长了,把读书当做是每天的三餐,不吃一点,就好像没有办法活下去一样,非要读上几页,心才安定,这才是良好的开端。

等到读书读到一定的量时,人的气质就会转变,最重要的是人的想法有了新变化。开始于独辟自家的“三亩地”,早起三更暮拾草,或种上自己的庄稼,或种植一些果林,或养植些花草,渐渐地会有一点市场,可以促销一些产品,回头再去经营,使读书的果实转化为一定的效益,像苏东坡那样“著文自娱其乐”,或像陶渊明那样“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则欣然忘食”,此时,读书人的角色开始向文化人转变。原来人生的那些皮毛琐事与个人话题,似乎不值得一提。人生更多的思考与人原有的每天有上万的念头,由此涌上心头,可以捕捉到许多精彩的创意,也就是说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让人絮语,不论是思想,还是情怀都有了新的亮色。

作为一个人兀立于天地之间,大美、大雅、大气、大智、大慧都可以汇集到寸心,自然人生的高峰期不邀而至,就像马斯洛所说的的“高峰期”一样,这时,才知道人还可以有这样的价值,心头自然涌起培根所说的,人生最赏心悦目的莫过于登上高峰回望自己行走的道路,那种感觉天下独绝。

读书人何以心不孤独?因为有书的存在。读经典,如晤大师,与大师对话,需要把自己的才智提升到大师的水平上,这种历练没有苦功夫下去不行,而下苦功夫,时间还不够用,哪里会想到孤独?读通俗,如见时尚,人不要落伍,不要做象牙塔内的学者,要领略一点,用心感受生活,这需要深感同受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不能浮躁,一浮躁则无法得到体验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故也没有时间孤独。天下可读之书甚多,读书人读上任何一本好书,都需要时光兑换,哪里有岁月去想孤独!

如果有人要问,要是没有书怎么办?好办!一种叫回味。即把头脑中的书重新翻阅,也足以丰富营养,这是巴金先生读书的方法之一。回味中会涌起新的感触,这又需要巩固,如围棋做眼,准备拓展更大的空间。一种叫创作,即把书中的元素在头脑中重新组合,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是冯骥才先生读书的方法之一。还有一种叫使用,即把读过书中的知识运用起来,凭空想象一些对象,而你正在对他们进行演讲,并且说出声来,这是活用读书的诀窍……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煎熬”的,把时间用在这里,还有时间去孤独吗?毛泽东主席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问世间孤独者,还在于心灵的不丰富,精神世界的不广袤。究其原因,仍然是没有读书或者是读书太少的缘故。为什么?凡天下不读书的人,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一有事情,就无法逃避,只能硬撑,结果很难预料。而读书人至少有三个世界,既有眼前的现实世界,又有一个内心的精神世界,更有一个由读书人自己创造的未知世界。

这就是读书人心不孤独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