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舌按脉便能知病,中医真有这么神奇?

 兔兔妈书屋 2015-07-30

中医诊断的方法,主要靠望、闻、问、切四诊,而望舌与按脉,又是中医诊断独特的地方,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看病有个基本精神,就是处处不离整体观念,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从现象来看本质,望舌与切脉,都是本着这个精神来研究的。

望舌主要是望舌质与舌苔。心、肝、胃、脾、肾等脏腑,都有经络通于舌,舌上的血管最为浅表易见,并且分布密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盈亏,都可以从舌质上看出来。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因为舌苔与胃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舌苔最容易表现出邪气的深浅与性质,以及胃气存亡情况。

中医有时把经络与血管混称,因为它们都是运行营血的。以脉来说,经脉分布全身,无处不到,是气血通行的道路。气血在脉管中运行的情况,叫做脉气,这种脉气是受整个机体气血所影响,并非单纯指血液运行,与现代医学所指的不同。气血在脉管中运行时所表现的跳动现象,中医叫做脉象,医者从脉象中得知气血运行正常与否,来推断疾病的症结所在。

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一脏得病,由于病邪的性质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相关的脏腑。人体与周围环境,又有密切联系,舌与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机体脏腑功能的活动情况,也与外界气候变化有关。这都是望舌与切脉知病的原理。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与病情的变化,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本质与现象,经常是一致的、相顺应的。如舌质淡,苔白厚,这是属于体虚湿重,所谓虚寒之象,一望可知。脉象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小儿风热闭肺,症见高热,咳喘,吐黄痰,脉洪数有力,证属阳,脉亦属阳,本质与现象是一致的。但有的却不一致,如某些急性胃肠炎重症,有暴发呕吐,并见下利不止,腹中冷痛,脉数无力或细微欲绝等一系列阴寒症状,外面又表现为高热,面现潮红,口渴烦躁(渴不喜饮,或水入即吐),类似阳热的现象,这种不一致中医术语谓之真寒假热。这里所指的真寒,是指脉象与病的性质,它们是一致的;这里所指的假热,是指高热等假象,它与疾病本质是不一致的,是不相顺应的。中医论治是治病必求其本。像这种真假情况,只有诊脉,才能辨别清楚。所以切脉在诊断中是很重要的。

至于诊脉独取寸口之意,因诊脉主要是观察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阴阳的变化,而影响脏腑气血变化的因素很多,关键则在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脉诊可以诊察胃气的情况。但是脾胃必须通过肺的输布,才能使气血运行周身,所以脉气的运行,由肺经开始,流遍诸经,最后又汇合到肺,周而复始。经脉全身都有,故古时取遍诊法,凡血脉浅在,有跳动之处,均可切按,此法不甚方便,后来改为独取寸口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所在部位,也是桡动脉在手腕部最为浅在的地方,该部便于触知。从经脉角度来说,太渊为腧穴,是脉气所注的主穴。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由于生病时,气血首先受影响,故诊察肺经经脉,在太渊穴处,取其一点,以窥全豹,实践证明是可靠的。

还有脉分左右及脏腑分配问题。中医根据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说法,认为人身气血,左盛右弱,这种现象在某些疾病中是有所体现的,医者即以此种差别,来判断人体患病时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状态。但正常的脉象,一般来说,应该是左右一致的,除了个别先天经脉有特异性外。至于寸、关、尺三部分配脏腑,左边寸、关、尺分配心、肝、肾;右边寸、关、尺分配肺、脾、肾(命门),这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他们的根据,是脏腑配合五行生克理论来安排,或按上、中、下三焦配合脏腑来划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述而不详,有待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但有一点应当明确,所谓左寸配心、右寸配肺,左关配肝、右关配脾等等,我们并不否定这种说法,但不能认为心的疾病,只能从左寸来诊察,肺的疾病,只能从右寸来诊察。一个心力衰竭的病人,难道只有左寸的脉象异常,其他部位的脉象却都正常吗?寸口处仅短短的一段桡动脉,分为寸、关、尺,再分配脏腑,虽有一定的临床根据,但说理不够完整。

我们学习脉学,不能被这框框所局限,主要的要体会到脉象是气血运行的反映,任何疾病,都会影响到气血这一论点。《脉学举要》说:脉乃血脉,气血之先华佗说: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即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弱则脉微,气血平则脉缓可知诊脉,实即研究气血情况,而气血变化,也就是脏气应于外的表现。所以诊脉乃候脏腑之气,非候脏腑之体,吾人切脉,当于六脉中求其普遍性,其他各部有异象,乃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明确这些,才是掌握中医诊脉的基本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