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游人登泰山,主要是走两条路线,即红门游览线和天外村游览线。
从上图中您可以看出,天外村游览线是汽车+索道,或汽车+步行,您要是选择汽车+索道,走不了几步山路,轻轻松松就到达泰山之巅,可谓是最休闲的登山路线了。但享受现代化带给您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同时,后果就一定是:1、银子要成倍付出;2、沿途景点一闪而过,或只能远远眺望。您要是腰包鼓、图省事、惜体力、对传统文化懒得体味、只满足于到此一游的话,不妨走这条线路好了。
泰山中路游览线,即红门游览线,是泰山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泰山的精华所在,因为汉朝以后皇帝们多从这条路线登山封禅,故又称泰山御道。
泰山中路游览线全程9.5公里,盘道台阶7000余级,其间几无平路。沿途古迹众多,有古寺庙8处,碑碣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传统文化韵味浓郁。登山途中树荫夹道,石阶盘旋,峰峦竞秀,泉溪争流,自然景观雄奇秀美。
登泰山没有走过这条路线,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游览过泰山。这可不是俺在危言耸听,这是泰山官网言之凿凿认定的,不信您去查查看。
俺难得来次泰山,当然要真正意义上游览了,木啥说的,徒步走红门游览线,沿着历代君王和文人墨客的脚步丈量一回泰山。
出岱庙厚载门北行,过岱宗坊,一路走来,终于看到登山步道的台阶了。走起。
步道左侧(西侧)是关帝庙,时间不够,木进去。
红门入口处实际上是一组庙宇+商铺建筑群,典型的红色,古色古香。
红门入口处。
红门入口处。
看到“一天门”石坊了。
泰山自古即被视作“天”的象征,故有着三座天门,称为“三天胜迹”。山脚的第一道天门为一天门;山腰的中天门为二天门;山顶的南天门为三天门。
一天门是天梯盘路的开始,人们将由人间渐渐步入天堂,它旁边石碑上“盘路起工处”几个大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过一天门就看到红门宫山门和“孔子登临处”石坊了。
孔子登临处石坊,相传是孔子登泰山起步的地方。
孔子曾周游列国,登家门口的泰山是情理中的事,孟子也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即为佐证,后来杜甫的诗句“一览众山小”显然也是源出此典。中国的文人,从孔子、孟子到杜甫,来到泰山,好像都沾了泰山的光,成为伟大的一部分了,都觉得世界小起来了。
孔子登临处石坊下的“五岳真形之图”碑,这个碑许多地方都能看到。
红门宫。
红门宫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旁边,因西侧岭上有丹壁如门而得名。
红门宫,时间不够,木进去。
红门宫旁,花木茂盛。
红门宫旁,花木茂盛。
孔子登临处石坊前,两侧各有一座石碑。西侧的碑上书“第一山”三个大字,表达了人们对泰山的景仰。
孔子登临处石坊东侧的碑上书“登高必自”四个大字。
“登高必自”句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卑,低的意思。登高必自卑,您千万不可望文生义理解为登上高处一定会自卑哈。
明明是“登高必自卑”,可碑上却写作“登高必自”,把“卑”字给省略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两个人在对话,甲问:这是什么碑啊?乙答:是登高必自碑。怎么样,您还是把bei给说出来了吧,古人在这里巧用谐音,做了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哈。
但仅此而已,您就不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了。省了一个字,给您留下了添字生义的更多想象空间。
一是可读作“登高必自卑”,也就是古人的原意。
二是“登高必自此”,意为泰山有数条路,但此路自然景色壮美,人文遗迹遍布,由此登山最好。
三是“登高必自强”,意为要达到极顶,必须奋发图强、勇力攀登、战胜险阻才行。
四是“登高必自己”,意为登泰山要迈开自己的双腿,古人嘛不要借助于骑马或坐轿,今人嘛不要只想着坐汽车和乘索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泰山风光。
还可读作什么?希望聆听您的高见。
该碑俺漏拍了,只得从网上下载一幅了,向原创作者致谢。
孔子登临处石坊。
孔子登临处石坊。
过孔子登临处石坊是“天阶”石坊。
天阶,意为登天的阶梯。
在天阶石坊后又有一个红门宫坊门,与前面那个红门宫山门是不是前后门的区别,因木有进去,搞不懂。
红门。
红门宫以盘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为道观,以前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为主持泰山的道教正神),现在供奉九莲菩萨;东院为佛寺,供奉弥勒佛,所以也叫弥勒院,佛道并存啊。
东西两院中间建了个拱门跨路相连,门洞上方题“红门”两字,门上的门楼叫“飞云阁”。
“红门”的得名由红门宫而来,“红门宫”的得名是因为在它西侧的大藏岭上有两块红色的岩石形状像门而来的,后人附会便把红门和红门宫及附近建筑抹得一片彤红,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红门嘛,就是红色的门啦,当然这样理解也不算错哈。
另外一点也须说明,人们通常说的红门并不仅仅是指这一座门,更多的是指中路游览线起点处这一大片建筑群,整个这一片可统称为红门景区。
红门拱形门洞。
过红门,盘路西侧有一小山包,上建小庙,已和红门宫基本连为一体了。
传说碧霞元君在此小庙居住和修炼过,于是自古庙内供奉碧霞元君,以便让那些年迈体弱登不上岱顶的善男信女在此朝山进香,所以这座小庙被叫作“小泰山”,意思就是到了这里拜过泰山老奶奶就等于登泰山了。
日久天长这里便累积了进香石碑20余块,成为红门小碑林。观其内容皆属求神、建醮、进香、还愿之类,木有拍。
过小碑林,山色豁然,沿盘路继续前行。
盘路东侧一直有一条河相伴,叫“梳洗河”,好像也叫“中溪”,可惜河(溪)中几乎看不见水了。
继续前行约400米,在盘路西侧可以看到今人立的一座大型现代石质浮雕,这就是泰山植树造林纪念碑了。
(下篇:泰山植树造林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