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净于怀 自成高格——丰城籍书画家熊静安其人其艺

 丰城往事 2015-07-30

清净于怀 自成高格——丰城籍书画家熊静安其人其艺


来源:江西日报

图一: 山水画《山水有清音》

图二: 花鸟画《墨荷》

图三: 行草书《燕居自嘲》

忏之

熊静安(1908—2000)江西丰城人,学者、诗人、书画家。1930年以国画系全科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上海美专,曾师从黄宾虹、马公愚、潘天寿、张大千等大师。书画作品风格劲瘦挺拔,高雅清寒。其一生历经磨难,却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求名利。

前些年见一本画刊,数幅书画作品非常精彩,作者是熊静安。在此之前,笔者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但通过这几幅作品,看到了作者一种生命的高度和一种孤独的大美。

熊静安,一位清苦而坚实的老人,一生命运多舛,风霜遍尝。他的孤独,不是苦涩,而是一生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捶打后的龙泉青锋宝剑,削铁如泥,却一生安于剑鞘,平静地享受生命的宁静。他的一生只属于笔墨。他画的山水,仿佛有一股清气直逼人心扉。没有多余的设色、线条、印章,一笔笔似有意或无意,自然率真,如胸中的倾诉、平淡人生的总结。

后人评价熊静安的书画作品,认为最大的特点是“不献媚”。国画山水(图一),随意所至,随性所发,点画不计,云水不拘,因为他不以笔墨为稻粮之谋,不以评价为下笔之据,故而能潇洒道绝、清然无邪。其花鸟作品(图二),又是另一番风味,既清又奇,用笔沉着,构图奇绝,非忸怩作态,无刻意之痕,下笔自成高格,一叶一茎、一花一木,往往恰到好处。点画线条、枯润浓淡,自然而然,不入俗套,心中有法,手上有活,笔底出新,似无迹可寻。

熊静安用纸、墨均不太讲究。本来,大写意绘画对纸张的要求高,但熊静安看来,自信比纸张的质地更关乎画的气格。自信乃从容、淡泊,回归于心灵的自在。自信的熊静安,创作时境随心转,笔下之竹清韵有声,荷清逸出尘,兰清新近人,松清峻雄浑……清净于怀,毫端自然清风徐来,何愁纸上无幽泉?

熊静安的书法苍郁、畅达、朴质,颇为人称道。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书法取法历代哪家哪派,其实仔细品读,其线条、结体均有颜真卿等名家碑帖的影子。读这幅《燕居自嘲》(图三),笔笔中锋,干净爽利,笔画连笔缠绕处,如万岁枯藤,劲健有力。整幅作品气息安静,但静中有动,字内有乾坤,颇有意味。


熊静安的学养深厚。他除了诗文书画外,于古曲、京剧、器乐等均有涉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执导过一部京剧《九件衣》,并亲自司琴,这可不是一般票友所能企及。一生诗文著述颇丰,其后辈将其百余首诗词作品辑成《龙岗山房诗选》,并整理出《诗词研究》手稿。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熊静安不求名利,不媚世俗,其书法有法似无法,自然书写,流露出其率真、朴实的人格修养。

清者,智也;净者,简也。大道至简,无愧于纸墨,无愧于生命中安然的黄昏。熊静安在晚年的一首《自况》诗中写道:“此翁只事不知闲,整日沉潜纸墨间;可是画成千万幅,无非拖泥带水山。”其心境、心胸,非等闲者能会。笔者以为,那一份“拖泥带水”的质朴,正是一种文人的本色。这本色,也是熊静安人生中最绚烂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