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梯“吃”人:小概率悲剧为何让人耿耿于怀

 北书房2014 2015-07-30

 电梯应该是电梯,不应该是老虎,谁让电梯变成了老虎,要找出责任人也不难,一是设计制造者或安装者,二是使用者或保养者,还有一个就是检测监管的机构,反正逃不出这个范围。



作者/梁思奇

    

  荆州商场“电动扶梯吃人”的视频让人看得心惊胆战,那个年轻的妈妈一下子被吞了进去,走在前面的男孩侥幸逃生。“世人有不测之福,又有无妄之祸”,绝大多数的感受是,“不测之福”少之又少,像这样的“无妄之祸”却似乎无日无之,频发的这类事故让人感觉这世界似乎处处危机四伏。


  出事的是一个商场,每日顾客上上下下的电动扶梯,竟然是一头假寐的老虎,会突然间张开嘴巴咬死人。电梯应该是电梯,不应该是老虎,谁让电梯变成了老虎,要找出责任人也不难,一是设计制造者或安装者,二是使用者或保养者,还有一个就是检测监管的机构,现在不知道是哪一个,但反正逃不出这个范围。唯一知道的是那个带孩子逛商场的年轻妈妈是没有责任的,因为她们去的是商场,不是野生动物出没的森林;她登上的是电动扶梯,不是老虎的背脊。


  我觉得这样的死亡特别令人恐怖,就跟三年前的“愚人节”,北京一位叫“杨二敬”的母亲因人行道突然塌陷掉进热力井一样。那起事件虽然没有视频,但稍微想像那一幕就足够令人胆寒。这不是流弹纷飞的战争年代,而是和平时期,车水马龙的道路、人流络绎的商场,居然成了随时吞噬生命的陷阱和机关。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不必过度担心。事实上,危险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怖,与发生的概率无关,而在于它的“随机性”: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灾难会落在谁的身上。如果是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或者赛车、拳击、跳伞、潜水,或者乘坐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发生事故的概率可能比这更大,却未必让人恐怖,因为做那些事是自己的选择。像那个从3.9万米的大气层边缘跳下来的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他如果遭遇不幸,大家可能只会惋惜,而不会觉得人人自危,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选择去做这样的极限运动。但我们却不能选择不去商场、不逛马路,掉进电梯或热力井的概率虽然微乎其微,但你无法防范,只能祈祷老天爷保佑,千万别让自己这么倒霉。


  但老天爷总是靠不住的。这起惨剧让我特别耿耿于怀的,是那两个站在电梯顶部附近的工作人员,她们拼命去拽那名母亲的手,却不知道摁住那个红色的停止按钮,估计商场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培训。我们做不到让社会上每个人都了解那个按钮——实际上这样做也未必合适,因为有太多无聊或者缺乏公德的人,但作为特定的人员,比如所有使用电梯的场所,其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都应该经过相关的安全培训,把它作为一种法定要求,使他们有能力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同时也保护自己的责任。


  那位母亲掉下去时扒着电梯边缘绝望的呼救,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他儿子永远的阴影。这固然是我担心的,但我更担心法律的“缺席”。商场往往是不差钱的,如果因为一笔大的赔偿将这件事划上句号,所谓“吸取血的教训”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那样一来,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对于避免这样的悲剧,并没有比这位不幸的母亲减少丝毫的可能。


  中国人对生命有一种“侥幸”意识,习惯于把遇到这样的不幸当成一种“劫数”,出了事认为是命中注定,人们更相信“偶发事件”受冥冥之中命运的主宰,而不相信用行为将之改变的“必然”。如果说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文化”,要改变它,除了教育之外,法律作为“制度”的力量必不可少。扯远一些说,如果说“制度”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树”,那么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那些受到惩罚的人,就像“落叶”一样起到改良土壤之功。因此,通过法律去追究这样的悲剧中有关人员的责任,给社会上的其他人敲响警钟,才是真正减少它们重演的最有效的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