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爷们,咱有话好好说

 无聊斋话 2015-07-30

小时候一广东回来的叔叔,自豪满满的说在东北人在那边风光的很,“看场子”的大哥都是东北人。长大之后我向一个广东夜场老板求证。老板说:“没错,就你们东北人最不把自己的命当命,不雇你们雇谁”。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本以为的尊重,实际上是看不起。

大学时候跟一个上海哥们夜宵,我开玩笑说:“你们上海男人最怂,光知道吵架,就不敢动手。”哥们笑了,问我:“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黑社会是谁吗?是我们上海滩的黄金荣和杜月笙。你们东北的乔四刘涌能跟闻名民国的杜月笙比吗?别说杜月笙了,论实力他们能跟刘汉比吗?”我一想,无言以对。

毕业间跟一台湾同学聊天,说到全国各地武力排行。我说:“第一当然是我们东北。”台湾哥们说:“你们能打?那九一八事变时候你们二十万东北军被三万日本兵吓的投降逃跑的。”我无言以对。他说:“平时街边内斗不叫本事,关键时刻敢出头才是本事。抗日战争四川出兵三百万,牺牲六十万。这才叫屌。”我听了心里不爽,也不知道说什么。

以上三件事,让我开始反思东北人“爱动手”这事。说起“东北人”,有一样特质是全国人民包括东北人自己也公认的:东北人“爱动手”,即相比于全国各地,东北人更倾向于诉诸暴力解决问题。

相信这个段子大家都听说过:大街上两个毫不认识的互相看了一眼。他一句“你瞅啥”,对方一句“瞅你咋地”,然后无冤无仇的双方开打。这听起来是段子,但是毫不夸张的生活案例。在东北,“只因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而动手的事情的确时有发生。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有同学因为互相看对方不爽就砍了对方的。

东北打架的诱因范围很广,利益上的纠纷且不谈,很多都是单纯的情绪上的原因,比如,烤串店里面的两伙人,都觉得对方太吵了,互呛几句然后开打。PS :正所谓“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东北烤串店确实是东北剽悍民风的展览馆。几乎随时进一个烤串店,都有一桌带着纹身的汉子,桌子上几十个空啤酒瓶子,一口一个“大哥你有事吱声”。



听老人们讲,90年代初期边疆某省火车匪帮横行,火车一停,匪帮上车就开抢。唯独来自东北的火车毫发不损,因为东北成年人各个都敢跟匪帮死拼。匪帮上车,东北车厢内人手一把砍刀往桌子上一放,头也不抬,该嗑瓜子嗑瓜子,该打扑克打扑克。一时之间,引以为豪。一直以来南方很多需要武力维护秩序和利益的行业和领域,比如煤矿护院,再比如夜总会“看场子”,都会优先考虑东北人,因为在全国人民的印象中,东北人整体上敢打敢杀,下手狠,有威慑作用。

东北人的“爱动手”习性,根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断层的人文传统和复杂的族群互动。在制度残缺,强敌环饲,生存艰难的状况下,社会矛盾的爆发集中在低层次的原始斗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东北人的这种“好斗”则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建设力。尤其在在暴力冲突,利益捍卫,抵御暴力犯罪等非文明的社会状态下,东北人的“爱动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制度逐步健全,民众思想逐步开化,对外关系逐步融洽,东北人的这种“爱动手”逐渐同建立在规则制度和契约精神基础上的文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了。


在一个靠智力为支撑的文明社会,纯粹的暴力角色始终是边缘和底层。社会中的主角或者领导者从来都是出自善于认知规则,制定规则,利用规则的脑力高手,更是善于协商沟通,协调利益,多方统筹的思维悍将。喜欢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从来不会被尊重,只会被利用。

且不说常规社会的例子,就以最崇尚暴力斗争的《古惑仔》为例。蒋先生从来都不亲自砍人,他每天琢磨的都是怎么跟各个帮派,政府高官搞关系,做生意。四处砍人的都是小弟。活到最后的也基本都是用脑子办事的人,纯粹的靠打打杀杀上位的乌鸦,大天二等也都没有好下场。哪怕陈浩南,也都是关键时刻靠的脑子才当上铜锣湾扛把子。他在第三集之后也基本不砍人了。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渐趋进步,东北人“爱打架”这事并没有在实际上改善了东北人的生存境况,反而愈发让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更倾向使用暴力的东北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且不说需要契约精神的商业和需要协调机制的政界等主流领域,即便在纯粹的以暴力为基础的违法行当中,东北人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其敢于“流血牺牲”而有所改善,有头有脸的大哥大很少,无权无势小流氓一堆。



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不是社会人,净唠社会嗑。比起东北人更倾向诉诸暴力解决问题这一状况,更让我作为东北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习惯于用原始的手段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对规则的敬畏和对协商的重视。一切无意识的背离文明社会的行为是可悲的,而一切有意识的背离文明社会的行为是可耻的。

“别墨迹了,不行就干一仗”“不服吱声,咱们定点”“嘎哈啊,欠削啊”等话语常常伴随着一种优越感迸发出来。说的人在说的时候总是理直气壮,神情自得。经常听东北哥们说“你这事要放我们东北,早就动手了”,一边觉得深以为然,一边觉得十分遗憾,因为仿佛全国就剩下东北可以提供一个暴力泛滥的社会环境了。

小时候觉得“不行就干一仗”这事很酷,大一点觉得这好脑残,现在想想觉得很遗憾和悲哀。在一个本就因为规则意识淡薄,法制条件欠缺而发展举步维艰的地域,这种推崇原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行其道,不被唾弃反被吹捧,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和悲哀。

我们高中一位老师总结东北人打架有三个特点:好内斗,不善御敌;为私斗,不争公义;多短斗,不谋远略。结合历史和现实,仔细想想,话虽刻薄,不无道理。总之,东北人“爱动手”,对于东北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更不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面对生我养我二十多年的土地,我只希望它越走越好。我大东北本不该给国人一个“好斗而不善战”的印象,而更应该是一个有闯劲也有耐性的“大庆精神”,“鞍钢精神”的形象。最后引《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段话,聊做结尾: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转载无须询问,注明作者即可:杨奇函,出处:负负禅师。请将本段话一并抄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