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道广大 理数精微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激扬文字 2015-07-30

内容摘要:今天的易学研究只有‘面向易学作为经学的事实本身’,才能使源远流长的易学文化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扬,更好地应对时代和未来的问题。另外,伴随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易学史研究(包括易学思想史在内),均应回复到经学史的本位,开展切合经学面貌的易学整体性研究,发掘其中更为丰富的学术内涵和思想底蕴。由于现代学科划分的问题,我国大陆地区从事易学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中国哲学专业人员,而台湾地区从事易学研究的学者多在各大学的中文系,这使得大陆易学史研究乃至整个易学研究笼罩在哲学的视野下。现代易学史研究必须是经学视野下的易学史研究,必须将易学置于传统经学的学术品格和发展脉络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易学的精神文化内涵,照见易学在传统文化演进中的作用,而不是仅仅限于对易学概念内涵及其嬗变的分析。

作者简介:

今天的易学研究只有‘面向易学作为经学的事实本身’,才能使源远流长的易学文化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扬,更好地应对时代和未来的问题。当然,回复易学的经学面貌并不是复古,那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回复’必然是新时代下的‘回复’,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学界共同努力,绝非凭一二人之力可成

《周易》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却甚为难读,而它所具有的卜筮功能,又给这部经典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作为易学研究专家,刘大钧教授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20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国际易学与两岸易学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本报记者就《周易》的义理与象数、简帛易学文献的学术价值、易学未来的研究热点等问题,采访了刘大钧教授。

1.《周易》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现象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周易》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刘大钧:《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今天学界普遍认同其成书于西周时期,但从考古发现尤其是“数字卦”的研究来看,《周易》卦爻符号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视之为中国远古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印迹。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er)在探讨人的本质时所说:“人与其说是‘社会的动物’‘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他认为,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人则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自觉意义的符号,并以这些符号创造文化。《周易》的卦爻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创造,记录着先民对天、地、人的原发性哲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古经虽然成书于西周时期,却扎根远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原发之思。

《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毫无疑问,《周易》是以“象”为表意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与此相类,我们的文字——汉字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均不同,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方式来表达意义,它也是一种“象”。可以说,正是这种“象”的表意方式和思维方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原初特性,开启了它未来的发展途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