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釉上彩绘瓷器的彩料和呈色元紊

 盼雨的沙洲 2015-07-31

    瓷器鉴定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搜集关于瓷器的釉上彩绘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这些知识,对于提高瓷器鉴定能力,一定有所帮助。
    
    中国历代彩绘瓷器的彩色颜料,大多是用天然矿物为原料而制成,而呈色元素则是矿物质中所含有的金属氧化物,上要有铁(Fe)、铜(Cu)、钻(Co)、锰(Mn)等,这也是17世纪以前,中国历代传统釉彩的主要着色剂元素,所有各种不同色调的釉和彩都是以这4种着色元素为基础而开发出来的。
    釉上彩绘瓷器的色彩主要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白等。而呈色的金属元素主要有铁,铜、钴、锰及金、锑、砷等。其各种色彩原料的来源和呈色特点分述如下:
    
釉上红彩。
    这主要有矾红和金红两人类。
    矾红的主要原料是青矾,故名“矾红”。又因为它是在氧化气氛中经低温烧制而成,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铁,故又称“铁红”。其呈色一般比较稳定,色泽带有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透明感。矾红首创干宋代的定窑,辽金时期在一些北方窑场获得广泛使用,以后则一直是釉上彩绘瓷器的主要色彩。
    矾红彩的色调与矾红料的精细度有关,越细越鲜艳;也同彩料烧烤温度和材料烧制时间有关。温度和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才可得到鲜艳的红色。否则闪黄。矾红除用作红彩外,可配入其他彩料作调色之用。矾红在使用时,虽需配入适量的铅粉和胶,但它与白釉结合不牢易于磨损,这也是早期红彩的特点。早期的矾红色泽偏于凝厚,红中闪黑,少有光泽。明中期,施彩较薄,呈色略淡,较为鲜艳,并泛出油亮光泽,也称“有油红”。明晚期呈枣皮红,色泽鲜艳且有深浅,浓者发黑紫色,淡浅者如珊瑚红。清代康熙时的矾红,色泽鲜艳,华丽凝重。
    金红是一种用金(Au)做主要着色剂的低温釉彩。呈稳定的桃红色,是康熙年间从国外传入景德镇的,始见于珐琅彩瓷器上,外观与铁红迥然不同。
釉上黄彩。
    有铁黄和锑黄两种。
    清代康熙时的黄彩,只有铁黄一种。铁黄彩系由创烧于汉代的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它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含硫低的天然铁矿石,主要呈色剂是铁元素,基础是铅釉。是在低温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有时也用矾红料作着色剂。;铁黄的特点是透明而不乳浊。
釉上绿彩。
    其主要原料是铜花,铜花这是金属铜咋锻打或轧延加工过程中剥落下来的氧化铜表皮,经淘洗。磨细、烘干而成。绿色是铜在氧化焰气氛中的呈色。品种甚多。色调不一。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中的绿彩有苹果绿、浇绿、松绿、瓜皮绿、胡绿等多种。绿彩除了以不同量的铜为主要着色剂外,有时还需酌情添加少量其他着色元素,如铁、钴、锡等。
孔雀绿。
    这是釉上绿彩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因其鲜艳亮丽又称“法翠”。此色料最早见于宋代民间的磁州窑。明成化时烧制成功单一的孔雀绿釉,至正德时已较多见,后以康熙时最盛。其色彩有深浅两种:深者釉色葱翠,鲜明艳丽;浅者主要是点缀在彩釉中配合使用。明代正德时的孔雀绿釉,突破了宋代色彩深暗的原始状态,使色调如孔雀羽毛般鲜艳青翠,是正德时期彩釉佳作中的代表。
釉上紫彩。
    其首创于明代,呈色元素比较复杂。明代素三彩的紫釉彩是以锰、钴为着色元素制成的。康熙时的珐琅彩紫釉彩则是以金’钴、锰和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使用金红和钴蓝配置而成,可能还配入少量铜绿。制作紫彩料时,使用钴土矿中的“叫珠”作为原料,它是一种含锰量较高的着色原料。由此可见,各类紫色彩料都是以锰作为主要成色元素的。
釉上蓝彩。
    这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它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中的钴元素。有进口的和国产的。钴土矿中还含有部分的铁、锰等元素,它们一起参与着色。烧烤后呈现不同色调。最为典型的是康熙五彩中的蓝彩,鱼调与一般青花的色调比较接近,呈紫灰色。彩层特别厚。四周有一圈光晕。有的蓝彩还含有少量的铜,是为了略为调整蓝彩的色调而特地加入的。
釉上黑彩。
    这是用“叫珠”与“铜花”配制而成的,其主要着色元素为铁。锰、钴、铜,配制时不加硝,以牛皮胶为粘合剂。清代康熙五彩中的黑彩较为典型。不带棕色,是真正的黑色,用手触摸无突起感。应系平涂而成。多用于勾勒枝叶的轮廓和叶脉。
以金装饰瓷器。
    始见于唐,有贴金和描金之分。宋代定窑、建窑的金彩器,元、明瓷器上的金彩,都以金箔贴金为主。清代始以金粉取代金箔,描金取代了贴金。清后期,德国人居恩发明的液态金(即金水)传人我国,金箔和金粉均被淘汰。液态金以耗金量少和使用简单的绝对优势而成为金彩的主要彩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