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鸿专栏 | 真不是吃素的!帮清朝状元翻下案

 耽读斋 2015-07-31



作者简介

过鸿:专栏作者。曾经小编,如今闲记,不理事的作协理事;字恋狂,写稿拖延症,与生俱来的乐天派。



每到高考季,总有一些看似励志的心灵鸡汤,在微博微信圈里流来淌去。有篇叫做《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的文章,转得特别火。内容大意如下: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文末,还煞有其事地煽情道:“人生无限!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看了这篇小短文,我真的有点忍俊不禁。且不说名单人物的准确性是否属实,单就作者的逻辑来说,就大成问题。

一方面,这位作者列出的名单,太倾向于选择性比较。对第一份名单,许多人确实比较生疏,作者挑的都是教科书(尤其是历史书上)不大涉及的。但别搞错,他们只是114名状元中的零头不到,而且是大批进士队伍中的极少数。如果重新开一个单子,同样9个人,作为第一份名单:“纪晓岚、刘墉、郑板桥、张之洞、洪钧、林则徐、翁同龢、张謇、蔡元培”,我不信诸君认识的人会比第二份名单少,这些人可都是清朝进士甚至状元。而在第二份名单中,列出的是无数落榜生中凤毛麟角的几个,这些人,放在数十万的落榜大军中,根本说明不了落榜生是否就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这位作者对成功的价值标准,有很大的误导性。第一份名单,在当时社会评价体系里,可以说都是大名鼎鼎的成功人士。而第二份,按照当时的价值判断,一半以上是失败者。就拿洪秀全来说吧,彻头彻尾的一个反政府人士,你说他在清王朝的核心价值观下,能算成功者吗?何况他后来还丢了小命。袁世凯更无需赘述,公认的卖国贼一枚。作者在比较时,一面认为科考出来的人才,没有落榜生成功,叫人看淡功名,一面又拿出一些今人眼中的知名人士,来偷换当年成功的价值标准,这样的逻辑实在是含混。有名和成功,是两个概念,有名不等于成功,就算谈成功也要看是什么语境下的成功。

认为考取了进士甚至中了状元,算不得成功,存有这种误区的人并不在少数。时评家吴兴人先生也感慨说:“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如果中了状元,世上将少了两位大学问家。”他的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历史容不得这么假设,如果一定要假设,我也可以假设很多人如果中了状元,对满清王朝乃至后世的贡献或许更大。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社会贡献度。为了宽慰高考可能落榜,让人释放压力,本意是好的;而刻意去否定状元存在的价值,乃至成功的现实情况,则并不合适。

实际上,就算是按作者原有的第一份名单,这些清朝状元也绝不是吃素的——

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个状元,后来还做了帝师(康熙的老师)、武英殿大学士,响当当的一代名相,其七世玄孙傅斯年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式丹积学嗜古,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分校二十一史诸书,诗歌、书法皆擅长,绝对是个大学问家。毕沅长期担任陕西巡抚等行政军事高官,且还是历史文化名家,所撰的《续资治通鉴》影响很大。林召棠(原始名单中的“堂”应为笔误)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在肇庆端溪书院主讲长达十五年,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现今当地还有其故居纪念之。王云锦参编过《康熙字典》,口碑极佳,雍正皇帝赞他:“不欺暗室,真状元也!”刘子壮虽英年早逝,但其博综群籍,才气过人,为清代后世文人们所推崇。陈沆居清代古赋七大家之列,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写过著名的《一字诗》。刘福姚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潜心词研究,造诣深厚。刘春霖不用说了,清朝最后一名状元,擅书法,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

综观上述这些清朝状元,或治学有方、诗书皆擅,或为官一方、政绩斐然,或为人正直、高山仰止,拿他们和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以此来贬低状元的含金量,甚至抹煞历史人物的声名功绩,实在是欠妥的举动。思来想去,似乎太冤枉这些先贤了,有必要为他们翻下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