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13)——牛市口集市话今昔(四)

城市近郊是最好的集市贸易口岸

成都街巷系列(13)——牛市口集市话今昔(四)
接着上篇内容说说牛市口集市的各行各业。
牛市口市场规模之大而全,可以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它不同于成都的任何一个乡镇,它的交易场所完全形成了专业市场的规模,它有米市坝,德胜街空压机厂门口,很大一块专业市场周围有茶铺与小食店;鱼市坝,海椒市,带带市,花纱布交易所,羊子市,鸡市坝,猪市,牛市,香腊、烟市(水巷子、水烟丝,叶子烟),烟市,生资市场(农具,竹器),交通市场,(老成渝汽车站,马车站,架架车,大板车,货场,修车行,搬运工,骡马牛食料交易,地点在后来的行车一场及汽车站后面的坝子里)可说一街一市或几街一市,及一街多市的专门商业格局,东大路,
德胜街为旅馆, 餐饮,五金,百货,日杂,诊所(华正西诊所等),锦果铺(糖果点心),药房(如马家药房),茶铺(刘家茶铺等),旅馆,高档的有成都行馆,大吉祥旅社,中等的有李记客栈等,低档的有不少鸡毛店,马棚,牛棚,餐饮有东华馆,姚榨菜饭庄及多家饭店酒馆,回回饭馆,小吃有袁汤圆,川北凉粉,河南人开的面店,山东人开的大饼,锅魁店,麻花,馓子,糖油果子三大炮,抄手,糍粑,叶儿粑,简阳人开的羊肉汤,民国初年,“耗子洞张鸭子”搬迁至牛市口附近的大田坎街。
牛市口因牛市而得名,有牛王庙为佐证,但它的发展与闻名于世,不仅只限于一个“牛市”,在明清时期,牛市口这一带地区的棉纺业就相当出名,特别是牛市口棉纱,棉带的交易市场比牛市更有名气, 这很大程度可能是东山客家人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牛市口棉纱交易市场火爆,东山为丘陵地区,庄稼靠天吃饭,土地适合棉花生长,当地人在满足自给自足之后,将剩余的棉花拿到市场去交易,由于牛市口手工业发达,有很多的机房,东山五场客家人产的棉花正好为牛市口的纺织提供了原料的便利,因而促进了棉花与棉织市场的发展。
清朝末年,聚星学堂,由当时牛市口因纺织出名的纱商集体出资修建。民国时期成都的花纱布交易所就设在牛市口的香巷子(大田坎粮仓对面,),光绪年间,大田坎就建有四川最早的纱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巡警道周善培实行改良娼妓管理办法,“对不愿做娼者,可到大田坎纱厂做工”。成都大昌纱厂就在牛王庙巷,大经纱厂就在不远的糍粑店(当时属德胜场的地域)。成都的机器纺织工业起步甚晚,先后创建中和、申 新、裕华、宝星、大经、大昌六个纺织工厂,机器纺织的出现,可以说是手工业纺织的寿终正寝之时,但牛市口及东山地区的手工业纺织业并没有因纺织机器的出现而衰亡,反之更加发达,这实属少见,原由是牛市口的手工织布业在强大的机器生产的竞争下很快适应了市场的发展,棉纱带是牛市口纺织的一大特色,近销江南地区,西藏,远至海外东南亚。
牛市口棉带专业市场让外地的商贾慕名而来,反之又促进周边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家家织带,户户纺纱,解放前,你只要走进当地的农家小院,铧头,晒垫,纺车,织机,随处可见,如莲花堰一客家小院的对联:“上联:老子犁田儿插秧、娘亲织布女纺纱,辛劳。下联:孩童读书父挥毫、女剌秀来妈补衣,闲情。横批:男耕女织”又如一堂上神联为“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表达了客家耕读传家、艰苦创业的理念。
成都的种子市场也非常有名,一是青羊宫菜种子,二是牛市口粮种,那时只要说到成都买粮种,一般都指成都牛市口;这里的猪市也非常有名, 宣统元年(1909)《成都通览》载“成都重黑猪不重花猪,猪市在牛市口”。荣昌、隆昌的白猪,更多的是来至资中,资阳,内江的黑猪;当地的拱嘴猪,花猪,五花八门,买猪的,卖猪的,猪叫人涌,热市非凡,这里更有名的是海椒市,很大的市场一年四季都有海椒卖,这在全国十分少见,在海椒收获的旺季,一个市场一遍红,一担一担的海椒从市场中摆到德胜路口,收购海椒的大板车经常将交通堵死,进出不得。1941 年,成都豆腐业工会在牛市口设置豆渣市场,在其它城市绝无仅有,可见当时市场之规模与专业化程度。
更为奇者牛市口有个草鞋市也很出名,草鞋市是一街多市,不光交易草鞋,草编制品也是其中,如市民垫床的谷草,农村盖屋用的麦草,打草鞋盖房子的专用梭草;制品有草绳、草坐垫、床垫、草帽,斗篷、梭衣、牛绳、棕制品等。
牛市口的草鞋因为多是客家人用梭草编制,经穿,赖磨,不怕水,价廉物美,而且还有冬天穿的窝子草鞋,这里的草鞋很受下力人的喜欢,名声不错,后来军队大量采购名声大震。
下篇说说牛市口的文化发展。

贴几张当年的农家事物图照补充上文内容

纺纱织布是过去农村妇女的基本技能

家机布是最原始的传统纺织产品

独具特色的手工织带

这种棕垫是当时十分普遍的床上用品

竹编器具是农家匠人的收入来源 
各具特色的竹编用具

原来草鞋是这样制作的

穿草鞋,背土枪,挖野菜,也当粮……嘿啰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