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郏亶墓
碑亭向前二三十步是一排花岗岩台阶。走上台阶是一个平台,平台右侧立有一通石碑,上刻“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郏亶墓”。平台正中是一座直径约二三米的水泥圆形坟堆,坟前立有墓碑,上刻“宋司农寺丞郏亶之墓”。
郏亶(1038~1103)字正夫,江苏昆山人,北宋著名水利学家。郏亶出生农家,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西南)团练推官,知杭州于潜县。但他没有去上任,终日奔走于野外,搞农田水利的考察研究。熙宁三年(1070年),朝廷诏告天下,征集兴利除弊良策。当时,郏亶任广东机宜文字。看到昭书即上书建议治理苏州五县水田。他认为,“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过于苏州。”他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指出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何谓地形高下之殊?曰:苏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其地东高而西下……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处皆谓之高田。而其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余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他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兴修农田水利。主张疏浚与筑堤相结合,“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而使江流湍急”,这样既可冲刷河床,又可将田中积水排出。他还绘制了许多水利图,为后人治理吴中水利重要依据。郏亶的这些治水理论,曾为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所赞赏和采纳。 郏亶还实地研究了太湖流域治水的历史,考察了260多条河流,结合自己治水的经验体会,撰写了四卷《吴门水利书》,可惜此书已佚,仅有《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两篇流传至今。 熙宁五年(1072年),郏亶任司农寺丞,提举兴修两浙水利。次年,遭朝廷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罢免。回到太仓后,在村西一片叫“大泗瀼”的低洼田中筑圩堤,开沟渠,建场圃,实践治水理论,获得农业丰收。于是,再次上书朝廷重申治理苏州水田的主张。朝廷复任他为司农寺丞,另授江东转运判官。元佑年间授太府寺丞,出任温州知州。后授比部郎中,未到任,病死于温州任所,终年66岁。 太湖流域现在被誉为鱼米之乡。了解郏亶治水的那段历史,方知过去这里是水患非常严重的地区。一家一户的农民,遇到水灾是无法抗拒的,只有靠地方政府的组织,根据地形高低和水的流向,以筑堤拦水与挖渠排水相结合,才能将低洼的水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 郏亶活着的时候殚思极虑为老百姓着想,死后得到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纪念。 |
|
来自: 昵称18892371 > 《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