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印学习方法必看:徐海老师精彩语录

 采真堂 2015-07-31


  1. 在高等院校学习书法,也是学那些字帖,不上大学也一样,我们能见到的字帖都是那些。其实大学四年并不能学成什么,那么我们到大学学书法,到底要学什么?

  2.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唯独书法是中国自己的,只有中国有,自己影响自己,而且无法受到国外的影响。书法学习的是中国古人的字,书法评判标准也是死人留下的。而且我们认为越是死得早的人字越好。

  3. 当下有一个关于“丑书”的争论。书法到现在还在争论怎么写是美的,怎么写是丑的。所以到现代我们对书法的认识仍然很初级。其他艺术门类都早已不再争论这个问题。美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听到很多人批评别人的字,说你这个线条写得没力度,难道美的东西只有力度能表现吗?

  4. 书法出现过好几个高峰,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出现过一次,而从民国开始,到70年代前后,书法水平一降再降,到70年代是一个低谷,而且比之前的任何一次低谷都低很多。之后,书法又在进步,但进步到哪,不知道。但是,你的老师,你老师的老师是这个低谷时代的人,他们想绕开都绕不开。他们教你学习书法的方法对吗?那个时期错误的学习方法却影响着我们。

  5. 以前人们能见到的字帖很少,可能乡里有个地主有字帖,某个想考科举的人听说之前有个人中举了,就是学的这个地主的字帖。就也去借,地主说,这是传家宝啊,只能借3天。这个人拿回去就想办法复制一本以便长久学习,为了准确的复制,就用双勾法描摹出来,再填墨,一本字帖就复制出来了。等再传给他的后人时,就也要求学习的人第一步是双勾填墨的训练,如果不做就批评说是不踏实。直到现在的书店里还有这种双勾填墨法的书法字帖,真是毁人不倦啊。

  6. 用毛笔最简单的方法最对。

  7. 兰亭序其实不属于创作,而是记录卷。他的作品都是记录卷或者手札之类的,都不属于创作。

  8. 假如写一篇文章《假如王羲之活了》,那他到了现在的展厅里,首先会惊讶,这些字为什么被装裱后挂到墙上啊,还挺好看的,因为那时候他写的字是没有这种装饰作用的,更不知道装裱。其次他会注意到字后面的印章,然后他也会请别人给自己刻印。王羲之就是个字写得不错的人,我们学习他而不要被吓到。我们看到的东西比他多得多。

  9. 《兰亭序》为什么好,为什么伟大?因为里面21个之字,每个都不一样,所以伟大?那你说是写成一样难,还是写成不一样难?当然是写成不一样难。让你写你也21个都不一样,所以这不是价值。我们看的最多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冯本兰亭序的真正价值是在反映了唐人的用笔,是表现唐法的。魏晋人写字,整体是转多于折的,魏晋人更简单。所以冯本肯定是不准确的,多了很多唐人的折,笔法更复杂。

  10. 如果要写出魏晋味道,那就要减少折,增加转。

  11. 任何艺术的初生阶段都是简单的,生命力强的。

  12. 西汉的隶书,如来子侯刻石,五凤二年刻石,早期的隶书不注意装饰性的,几乎没有蚕头燕尾,这也是隶书,隶书有隶书的结构,不在于蚕头燕尾。到东汉,发展成熟,多了蚕头燕尾这些装饰性的东西,到唐就只剩下蚕头燕尾了。我们现在学隶书谁还学唐的,然而搞不懂的是也不学更古的西汉的,而偏要学东汉的。

  13. 我们现在有些老师教学生写字,握笔的手要与肩齐,画圈,顺时针画,逆时针画,完了说你可以写草书了。这可能吗?还有说握笔要端正,心正笔正,笔不正心就不正,人品有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很多作品是完成不了的啊。

  14. 庄天明先生从古代的壁画等考证出了古人书写姿势,魏晋人执笔的方法就跟我们握钢笔一样啊。

  15. 写米芾,要分析字的笔画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是这样。米芾的字是在手指能自由圈转的范围通过挑拨、黏管完成一个字的,执笔方法不对,写不了米芾。同理,这种执笔方法写不了大字。

  16. 书法的三个高峰:一是二王,二是米芾,帖学到米芾到了极致,从技法上讲米芾甚至比二王更高。三是王铎,王铎是字形结构太棒了。

  17. 书法技术整体是进步的,丰富多彩起来,但不代表水平。近二三十年来书法是进步了的。当时人们学书法是学电影演员表上的书法字,周慧君写的,他也是写米芾,在当时也是好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写米芾都比他好。

  18. 书法创作是在现场情况下,字怎样的组合在一起,而不是背字形。

  19. 笨的人才临一本帖临20年,聪明点的人临几年,再聪明的人临几个月,再再聪明的人临几天,再再再聪明的人临几页就行了。临帖要抓住有价值的东西。抓住50个,就能抓住500个。5000个英语单词,背了2000个,后3000个自然就懂了;学习是有惯性的,会越来越容易。

  20. 临摹一张字,什么样算好的?检验临摹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怎样临很重要,不是说不临。

  21. 书法与绘画的不同,临摹是写熟,比绘画缺写生。写熟的麻烦和问题?

  22. 功力不一定等于时间;而应该等于准确。临帖的时候就能临得像,创作的时候就能创作得出来。

  23. 为什么临帖总临不像?汉代隶书碑刻的特点是古拙浑厚。什么是拙?一个石头和一个遥控器放在一起,一看就是石头较为拙,为什么石头是拙的?关键是重心:重心低就拙;重心高就俊。把握不住关键怎么临得像。

  24. 临帖就是挣钱,创作就是花钱。创作的时候要像花钱一样,有不用找钱了的感觉才行,而不能翻空口袋还不够钱。

  25. 苏轼诗句云“人生识字忧患始。”认识字,麻烦就来了。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写字教育让我们看到一个字,先想到它的音,其次是义,再次是形。我们对一个字形的固有认识对书法有干扰。

  26. 我们经常看到的文章里的字,小说的文字,其功用是导读,帮助我们阅读。小学老师要求我们的字写到具有导读的作用,要求整齐,规范,不刺激眼睛。

  27. 常说书法能陶冶性情。但书法的临摹是痛苦的,是一直在与自己的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书法的创作是心惊肉跳的过程,而绝不是享受的过程。太放松太享受字就写不好,你太享受了,别人就痛苦了。

  28. 我也写过很整齐的字,别人看了就问你不是能写这么好看吗,为什么不这样写?不是写不好,太初级了,不想写。我从小到大字就没好看过。常人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把不能接受的形状统称为丑的。当然是有丑的,但不能如此定性。

  29. 书法的两个要素:一是用笔的能力;一是结构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但有主次的分别。很容易证明结构是最重要的,用笔是辅助。只注意用笔,忽视结构,亦是“但得其点画耳”。

  30. 重心一低,成就一位大师,金农。一痴呆就变大师。

  31. 中国人做事特别简单。怎样让字与字之间有关系?一个初级的办法是:“收放”,“避让”,“掩护”。让高的东西感觉更高,就放在矮的东西旁边,形成对比,自然就生关系了。

  32. 视觉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对疏密的处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该密的密,该松的松。写字一样,绘画也一样。

  33. 写米字如果不快,线条是滞的。临帖要做到少抬头看,可以多写几次。然后要加速,再有提按顿挫。

  34. 横线太多破坏或者说写不出行气。

  35. 用笔是灵活的,根据对象变化的。不能根据固定的笔法写所有的字。

  36. 临帖一定要改变固习或者说积习。不能看一笔写一笔,那样永远记不住字形是怎么样的。

  37. 篆刻字典》对于初学者不适合用。里面收了很多很恶俗的字,初学者不懂得鉴别,会学坏。

  38. 很多人说学篆刻从汉印入手,初学要大量临汉印。其实临得再多也不会自己好了,篆刻是对字形结果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9. 初学应该避免流派字形,实际上汉印字形更高级。汉印风格更难。

  40. 如何写好字,就是如何处理好横线与竖线的关系和疏与密的关系。

  41. 篆刻其实就是在讲字法。篆刻是高度的字法表现形式。

  42. 篆刻,篆是第一位的,篆决定刻,刻完成篆。篆刻与书法关系很密切。篆刻比书法容易,篆刻与书法可以互相提高。书画印三门艺术中,很多大师是重合的,因为他们吃透了内外关系,书画印对他们都易如反掌。

  43. 字大了用笔肯定就简单,不再靠细节,而是靠字势。王铎的字笔法不复杂,他是字形结构的表现大师。


特别提示:

本文为@海棠芳馆 徐海老师在其书画印培训2015(深圳)高研班课堂实录,鸣谢@车帝麟 @饶一凡 整理记录,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