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天下有忧 2015-07-31
苏轼《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三年枕上吴中路②,遣黄犬(耳),随君去③。若到松江呼小渡④,莫惊鸥鹭⑤,四桥尽是⑥,老子经行处⑦。
  
  《辋川图》上看春暮⑧,常记高人右丞句⑨。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伯固:苏坚,字伯固,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时,苏坚曾任杭州监税官,是作者的同宗并好友。苏坚于己巳(1089)从东坡监杭州商税已有三年。
  ②枕上:床上。指梦中。吴中:古吴国之地,泛指今江浙一带。
  ③ 遣黄犬二句:意谓让黄犬带回故地的消息。《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黄耳犬,能从洛阳带书信到吴,又能从吴带回信到洛。此用其事。黄耳:一作“黄犬”。
  ④ 松江:即吴江,俗名苏州河,是太湖一条最大的支流,经苏州、青浦、嘉定至上海合黄浦江入海。这里所说的松江当指流经苏州的一段水域。小渡:指小船。
  ⑤ 莫惊鸳鹭:《列子·黄帝》云:“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从鸥鸟游,鸥至者以百数。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次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此典说明,人无机心,则异类与之相亲。作者借之婉劝友人不要存世俗机巧之心。
  ⑥ 四桥:苏州的景点。《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⑦ 老子:宋代年老者自称的习惯用语。犹老夫。
  ⑧《辋川图》:唐代诗人王维,曾在蓝田清凉寺绘有“辋川图”壁画,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是有名的艺术品。
  ⑨ 右丞:王维官任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有别墅在辋川(今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内)。小蛮针线:指姬妾缝制的衣服。小蛮,唐白居易的家妓,能歌善舞。
    ⑾天已许:在朝廷已准许。小蛮:指词人侍妾朝云。

      此词为送别词。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下阕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全词通过描写送友归乡,来抒发自己思乡怀旧之情,深微婉曲,含蓄深沉,构思奇巧,别具特色。
 
  【简析】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时苏轼知杭州,为送友人苏坚归吴中而作此词。词发端写苏坚离开故乡三年未归,睡梦中都在惦念着家园,不直言惜别之情,而落笔于对方,更见出对友人的体贴和关怀,两人情谊之深厚。巧用陆机事典,彼我两写,既希望友人回归吴中后,频传音书以慰远念,也暗示自己同样会常捎去问候。嘱咐友人归途中莫惊动小鸟,因为自己曾在“经行处”,安详地和小鸟亲密为伍,言中已含念旧羡归之意。这里“莫惊鸳鹭”一语,是暗用“鸥鹭忘机”的典故,委婉地讽劝苏坚应和自己一样不要存世俗机巧之心,也表明了诗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片虽然写送友、恋友、嘱友,但已隐含着自身对仕途厌倦,思与鸳鹭相亲的心声,这便为下片的自我抒怀设下了伏笔。诗人时时观摩王维的《辋川图》,铭记他的诗作佳句,实是借隐逸诗人王维的诗画作思归的隐喻。最后几句,则是点睛之笔,直接宣发向往林泉生涯。言自己返家“天已许”,流露出实现宿愿的信心和决心。“犹是”、“曾湿”,都是写曾经体验过的西湖的潇洒、高雅的生活,正反衬出宦游天涯之可哀,而己之欲归之情,亦倍见迫切。(一种解释认为下片仍从对方角度下笔,亦可成立。)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诗贵真情,苏轼将自己的真情真语诉诸笔端,而且写得如此清丽雅艳,因而成为令人们“爱不忍释”的千古绝唱。
  
  【鉴赏一】
  
  这是首送人之作。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
  
  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
  
  “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老子”为词人自称,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阕写词人思归心切,就苏坚之“归”,抒说己之“归计”,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
  
  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定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小蛮针线”则显出宦游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绝非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之类小儿女语所可比拟。 。“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我春衫。
  
  全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词写思念亲人含蓄深沉,风格婉曲而又旷放。
  
  【鉴赏二】
  
  这是一首赠别词。苏伯固居杭三年,得以归吴中回到家乡去,姑苏一带是苏轼从前曾到过的,熟悉的,这引起他的羡慕,并勾起他自己也想回故乡去过王维式的清闲生活的念头。词前半写送人归去,后半写自己思归。
  
  此词头几句若用平常话说,不过是:“三年来,你时刻思念家乡,现在回去了,希望今后常来信。”可现在说成“(我)遣黄犬随君去(往),三年枕上吴中路”,便诗意盎然了。这说明作者不但善于措词,活用陆机黄犬典故的手段也出神入化。以下数句也很有意思,要说的话不过是:“你这一路去的地方,我以前曾到过,印象很不错。”写在词中,就举出“松江”(今属上海市),它是从杭州去吴中所经之地,是陆机的家乡,是承上用“黄犬”事而来的。既有江,便要呼渡;江上有水禽,又因水而说到桥,这样就串联了起来。要苏坚小声呼渡,“莫惊鸳鹭”,正是写自己曾留情于这一带的美好景物。这是羡慕,也是庆贺。
  
  写到思归,先借王维表现隐逸生活的画和诗来述说自己心情。然后点出“归”字,说如此美事,一定能天从人愿。这比上片所说又进了一步,因为正是苏坚之行才勾起自己思归念头的。歇拍几句极为《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所称许,说是“令人爱不忍释”。苏轼设想自己归时,犹着“小蛮”缝制之春衫,而这春衫曾被“西湖雨”打湿过。这又是留情于杭州了。小蛮是白居易守杭时所亲近的人,所以借用。这看似只写作者自己,其实已暗暗地把苏坚包括在其中了,因为他也在杭留居了三年。此时一别,岂能不回想共同在西湖边生活的情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