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不应过分追求戏剧效应

 刘沟村图书馆 2015-08-01
    最近,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新闻:“……伴着令人热血沸腾的旋律,2000多名学生撕碎了写满坏习惯的标签,用力地抛向空中,‘我能行’的呼喊在操场上久久回荡……。”这是某所重点中学组织的一次大型德育活动中的一个高潮,笔者读了以后,感觉像是舞台、电影、电视中的一个精彩的镜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上述镜头绝对是一个十分有创意的精彩点,可从学校教育的本质来看,我不知道这样的活动对改变学生的坏习惯有多大作用,充其量也只能是学生情感的一次喧嚣。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最近几年,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的空前繁荣,尤其是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教育名县、名市、名校、名师也越来越多,各种模式、经验、成果更是满天飞舞,教育的整体发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当老师们、专家们冷静下来反思的时候,却发现教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旧如故: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已有四、五年了,可一线教师大多还是困惑重重、身心疲惫;在基础教育阶段,分数还是衡量学生的几乎唯一的标准;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是一年不如一年;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依然很重……。

    教育之所以出现“空前繁荣”与“涛声依旧”共存之怪现象,与一些地区、学校、领导和教师急功近利、心绪浮躁,过于追求教育的戏剧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下面笔者随举的一些过于戏剧化的教育现象:

    学校搞创建,有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以求“育人场”的形成,可到学生那头调查一下,发现没几位同学能说出墙上所挂文字、图片的内容,只为了追求一种效应;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来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契机,可有些学校竟然变成了军事化管理、全封闭管理,变成了反复训练课间操,做到绝对的整齐划一,变成了反复训练课间跑步,让学生跑得像天安门阅兵式一样,个子高的矮的、跑的快的慢的一个样,这校做,只为吸引领导的眼球,而忽视了学生还是一个孩子,不信去学生那头调查一下,深恶痛绝;学校的青年教师论坛,既然也可以像小品一样反复排练后对外展示,以说明学校开展校本研究和教师成长的成果;教师的公开课、评优课,更是精心策划,所以有很多听课老师觉得像在演戏……,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尤其是在近几年,这种现象更有泛滥之势。

    产生在教育中过分追求戏剧效应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二个:

    一是一些领导过于看重政绩工程与面子工程。一些地方和学校,为了展示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对成果进行了过分戏剧化的包装,通过包装的成果,就更能博得专家、领导的喜欢,更能产生宣传的轰动效应,更能提升举办方的知名度。一些校长和教师看到专家、领导喜欢,于是,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也就积极效仿,不断创新。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登报,我上网,还有电台来报道,素质教育的大舞台就始终繁荣不断,一幕幕精彩的镜头不断上演,遮蔽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放松了对深层问题的突破意识。

    二是一些专家、领导的实践经验缺失。由于教育专家、学者和一些领导长期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主要精力忙于开题、结题、作报告等,加之又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们交流、沟通不够深入,所以造成对一些现实教育现象的认识较为浅表。他们对学校朴实、平淡却是真实的教育活动没有了兴趣,而对经过包装了的具有戏剧效应的教育活动和现象,则往往冠于“创新、智慧、生命”等名词,去提升教师和学校的形象。

    当然,戏剧效应在教育中并非一无是处,运用得当,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例如:语文教育中的情景朗读,就可以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让学生感受成长,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新生入学、开学典礼时,创设一种振奋人心的场景,让学生对新学段、新学年充满了向往;在师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学校应不惜语词,大声赞扬,可举行颁奖仪式、召开庆功大会,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课内外活动,创设师生交流沟通的和谐氛围,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学生的心灵等等。

    但是,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是要用朴实的行动,迈坚实的步伐,从日常、平常工作入手,从教育、教学的细节入手,从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关键处入手,把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常规的管理,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等工作做细做实,以有利于师生成长为最高追求目标,不去过分追求教育的戏剧效应,摒弃假大空和急功近利,做“草根化”的研究、管理和实践,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上,我们一定会看到一幕幕更加真实、更加理性、也更加感人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