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耻辱的起点

 汉青的马甲 2015-08-01


斯里纳加尔(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桥头的绿顶房屋

郭建龙 | 文图


1948年1月30日,在新德里的一个叫做博拉公馆的地方,甘地如同往常一样为公开祈祷做着准备。这是他从加尔各答来到德里的第144天,此刻,那个叫印度的地方已经独立,甘地一生的心愿已经达成,然而在这些天里,他却比以前的日子更累、更揪心,他一直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骚乱和战争大声疾呼,呼吁平民之间不要互相屠杀,呼吁政府间也要克制。

在他的每一次群众聚会上,都会有无数人的参加,普通民众把他看做建国之父,贱民们把他当做自己的代言人,他们热爱他,希望得到他的祝福。

然而,最近也有人开始咒骂他,把他当做叛国者。

谁也没有想到,印度的独立是和战争相伴的。独立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让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感到欣慰。事实却是,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为了领土问题,双方随即开始了战争。

双方发生战争的土地叫克什米尔。这里处于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的交界地带,原本是一片少有的人间乐土。在克什米尔首府斯里纳加尔,达尔湖美丽的湖水如同一块纯洁的宝石镶嵌在城市之中,湖中有着无数的船屋,好客的人们把船屋装饰得美轮美奂,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达尔湖上的船屋和小船


达尔湖和山顶城堡

在湖面的背后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建筑,城堡不远处就是斯里纳加尔的古城区,在那儿清真寺林立,从清晨开始就充满祈祷的声音。绿色屋顶的建筑在河边如同童话中的堡垒(见题图),让城市显得更加静睦。


克什米尔首府斯里纳加尔,清真寺的圆顶和尖塔


斯里纳加尔的河流、房屋和城堡。


古老的清真寺废墟


克什米尔繁忙的街头景象

如今,在这片神秘而祥和的土地上,独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队却开始了战争,昔日的兄弟转瞬成为仇敌。

甘地默默地向着凶手的方向倒下,嘴里念着罗摩的名字

战争发生时,甘地为了兄弟阋墙感到痛心疾首。他继续呼吁克制,请求人们不要把极端民族和宗教情绪扩大。对于印巴分治协议,他也呼吁印度政府要极力遵守。

两国分立时,双方曾同意将英属印度时期国库里的钱分开,两国政府各得一部分。战争开始后,印度一方的民族主义者公开叫嚣不应该把钱给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会用钱来买武器与印度打仗。甘地认为,既然条约上已经注明,那么印度政府就应该遵守。这一个观点成为民族主义者咒骂的对象,甚至威胁要杀死他。

对于死亡威胁,甘地付之一笑,他说:如果我真的被一个疯子的子弹打死,我应该微笑着迎接命运,不会有任何的仇恨,在心里和嘴里为神祈祷。

当天下午5点,人们聚集在博拉公馆的院子里等待着甘地的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他从来不迟到,这一次他却迟到了12分钟。为了赶路,他踩着草地而来,进入了人群,并很快被人群吞没了。有的人试图触一下他的身体,有的人则跪在地上为他祈祷。

就在这时,出现了四声枪响,甘地倒下了。人群如同疯狂的海潮,散开又聚拢,他们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就是甘地的最后一天。他死亡时,时间定格在了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7分。他死前,默默地向着凶手的方向倒下,嘴里念着罗摩的名字。

刺杀他的凶手叫图拉姆·高泽,是一位年轻的婆罗门,也是咒骂甘地是叛国者的人中的一员。

博拉公馆被印度政府保留了下来,开辟成了甘地纪念馆,纪念这位现代印度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人,他的不合作思想和非暴力主张为许多政治家所继承,不管在非洲还是东欧,人们都在实践着他的思想,并取得了成功。甘地被刺的地点,以及他走过的最后一排脚印,都成了人们追悼的对象。

德里甘地旧居(博拉公馆)前的雕塑

从花园里看到的博拉公馆全貌

前来参观的人们

一架织布机。作为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甘地一生提倡使用国货,鼓励大家购买手工制作的土布。

甘地的卧房。他的晚年生活简单到了极致。


甘地走向死亡地的脚步


在这里,甘地遭到枪杀

从1947年开始的印巴分治,不仅造就了甘地这个最著名的牺牲者,还带来上千万的难民和几十万的死者。印度的印度教徒开始驱赶伊斯兰教徒,与此同时,在巴基斯坦境内则正好相反,受害者是印度教徒。屠杀发生的地点主要在旁遮普和孟加拉地区,那儿恰好是印巴的分界线,异教徒的房子被烧毁,他们的男人被屠杀,女人被折磨致死,一切恶的因素仿佛突然间爆发了出来,昨天还是兄弟的人们,今天就成了敌对国家的国民,那条无形的边境线成为双方屠杀的见证者。

印度著名作家耶谢巴尔写过一本小说《虚假的事实》,其中毫不讳言地写到了当年的大屠杀,穿越边境的列车上突然成了教派仇杀的战场,手无寸铁的人们成了宰杀的对象。

火车刚离开信号器不远,车轮底下发出喀嚓声,火车停住了。近处响起了枪声,车厢的壁被子弹打穿了。从铁丝网外的居民区跑过来很多人。他们举着长矛,斧头,大刀和枪。子弹打在车上,布里旁边坐着的老人忽然大叫一声,他肩上中了一颗子弹,躺在血泊里。

布里为了躲避子弹把头藏了起来。

另外一个人喊道:“哎呀!差一点儿把我打死了。”

整个车厢到处都是哭声和喊声。

“把窗子关上!”人们害怕了,大声喊道。

攻上来的人登上门口的梯子,用长矛和斧头往里面捅,同时抓住人往外拖。里面的人见他们上来了,赶紧缩起身子给他们让座。三个拿大刀的和一个拿斧头的年轻人走进车厢,见一个人捅一刀,然后把他推出去。他们把乘客连同行李、包袱和箱子一齐往车厢外面扔。附近还有人在打枪。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和一个年轻妇女大叫一声,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时,走过来一个青年,他左手拿着长矛,右手从年轻女人的头巾下伸过去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拖到门口,使劲一脚,把她踢到车下。接着,他又举起长矛,朝着张嘴惊叫的老太婆刺去。穿白衣的穆斯林跪在拿大刀的年轻人面前求饶,可是刀已经从他的肋骨里刺进去了。他旁边的女人吓坏了,倒在地上。

整个车厢里只剩下一半人了,谁也不敢出来反抗,布里感到眼前发黑,喉咙发干。

坐在布里旁边的锡克人大声说:“老兄,我是锡克人。这位兄弟是印度教徒!”

布里也大声说:“我是印度教徒!我是印度教徒!”

“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别人也跟着喊起来。

传来一阵枪声。拿斧头长矛的人跳下车跑到居民区去了。几辆吉普车从栅栏外高低不平的路上驶过来,一些持枪的士兵从吉普车上跳下来。

枪击停止了。到处是一片哀号声,叫喊声,哭泣声。

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就是在安置难民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与世界上其它地方把难民安置在最偏僻的地方相比,印度为了给难民创造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反而在最繁华的地方安置了最多的难民。德里,这座印度的首都安置了大批来自巴基斯坦的穷人,可以说是一座属于难民和穷人的城市。


“我恨巴基斯坦,他们是坏人!”

有人说,英国人最大的功劳就是把一盘散沙的印度小邦国捏成了一个统一的印度,但在临走前,英国人又把印度分裂了,在印度的旧国土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再后来,巴基斯坦又分裂成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巴基斯坦这个名词,巴基斯坦来自于一位伊斯兰民族分子的创造,这位叫拉马特·阿里的人早已经搬到了英国,却利用旁遮普(Panjab)、阿富汗省(Afghan Province,即西北边境省)、克什米尔(Kashmir)、信德(Sindh)的首字母,以及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的尾音,创造出了巴基斯坦这个名字。

对此,英国人也是毫无办法,随着印英政府宪法改革的进行,印度教的国大党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分歧越来越多,到最后,双方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治的诱惑没有带来进一步的种族融合,反而将种族的裂痕扩大了。自巴布尔以来一直致力于宗教融合,但几百年的成果随着独立而化为乌有。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想接受这个现实,政治家已经无力去缝合印度的裂缝了。

蒙巴顿的分治方案虽然受到了无数的批评,但即便没有蒙巴顿方案,也会有其他的方案出台,最终的问题,无非是从这里分?还是从那里分?但不管从哪里分,最终都会引起一场骚乱,从这个角度说,分治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也是印度新历史一个耻辱的起点。

如今的印度社会仍然有着比较明显的种族对立,在卡朱拉霍,一位小男孩告诉我:“新村的人都是穆斯林,他们会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可他们很坏。老村的人是印度教徒,我们都在按照传统生活着......”

所谓新村,是指靠近旅游景点位置的村子,在游客们蜂拥而入之前,卡朱拉霍的居民就生活在那里,后来,穆斯林在更靠近景点的地方建造了新村。这里的人们虽然没有明显的冲突,但在潜意识中,仍然埋藏着对抗的种子。

在从绝色妹儿前往德里的火车上,我碰到了一群刚刚参加完军训的年轻人,他们曾经在绝色妹儿西部靠近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训练,其中一位年轻人问我:“你怎么看待巴基斯坦?”

我不知他的意思何在,只能委婉地说:“我不喜欢巴基斯坦的政府,因为它的政府不能好好地为人民服务。至于巴基斯坦的人民,他们曾经与印度人是兄弟,他们都是善良的人。”

接着,年轻人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恨巴基斯坦,他们是坏人!”

那一夜,我一直试图把一个观念灌输给他们:请把具体的人和政权分开来讨论,仇恨永远不要针对个人。我希望我的说教有点儿效果。

待续

回复数字192完整阅读本系列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