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给自己烦恼,
别人是不可能带来烦恼的
"有人, 就有江湖" ,
能做到宠辱不惊, 很了不起, 必定能让自己在社会交往中,
活得自在轻松欢喜.
其实, 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 无他,
处理好各方各面的人际关系就是了
末学有个体会, 在自己修行功夫还不得力的时候,
在自己还不能够看明白一切皆是自己的造作的时候, 还不能够放下贡高我慢的时候, 在自己不能够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喜好的时候,
要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 想要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 获得自在欢喜,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别人所做所为都符合自己的喜好, 人际关系的处理就简单了.
可是若是别人所作所为不符合自己的喜好, 这个时候是放下自己的喜好随顺他人,
还是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喜好而给自己平添烦恼呢?
其实说来说去那个解铃人还是在自己身上, 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
要不是自己还有喜好, 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看法,
怎么能与他人产生矛盾与对立呢?
作为一个修行人, 无论是看不惯他人, 还是自认为受到了他人的伤害,
又或者自认是善人觉得委屈, 唯一要肯定的一点:
我一定在哪里做得不如法了!
很多时候, 生活中不遇到那么一个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的人,
怕是很难的事情
无论是在家庭或者工作中, 总会有那么一个人, 总是在带给自己烦恼,
我们也常常会作如是想:
要是没有这个人,
生活就太平了
我们也常常会把这种情形的原因归结为:
1. 这个人性格不好, 大概生活也不如意,
所以才总是找我的麻烦, 让我也不如意
2. 可能是前世欠ta的吧, 就当还债想吧,
忍忍就算了
3. ta这样误解我欺负我, 可是我是修道人,
不是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嘛, 我还是努力把ta想成好人算了
4. 善恶终有报, 能忍则忍,
反正老天会收拾ta的
5. 我一心求生极乐世界, 心里只有阿弥陀佛,
遇到这样的人, 还是忍一忍, 能忍就能去极乐世界了
虽然, 心里面我们都知道能忍就一定要忍,
可是这个"忍"字下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用心:
能忍或者不能忍,
不是重点
究竟有什么要去忍,
这才是关键
末学反省检讨自己,
这一切忍辱的理由,
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我一定是没有做错什么, 要有错也是前世的错,
反正现在我没有错
因为自认为自己没有错, 是他人错了,
所以才要用到忍辱这种伟大的功夫. 如果是自己错了, 哪还用得着去容忍别人, 别人有什么需要自己去忍的?
赶紧自己认错改错更要紧啊!
所以, 当我们自己犯了错, 行为不如法, 让别人心生厌恶的时候,
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家人一样无限度地容忍我们, 当我们做得实在是太过分的时候, 别人忍无可忍地教育一下我们,
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个时候, 如果不仅不检讨反省自己错在哪里, 赶快地改正,
给人家道歉. 还在心里拼命以为这是练习忍辱功夫的好时机, 这是练习 "不见世间过" 或者 "逆来顺受" 的好时机,
错都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呀!
第一层迷 ,
不知自己错
第二层迷 ,
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其实并没有错的别人
第三层迷 , 还以为自己是在练习忍辱功夫,
是在积累净土资粮
阿弥陀佛好像没有说过, 不知错,
不忏悔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哦!
那么, 哪怕真的忍住了, 可过自己的错误还是没有发现,
还是没有纠正过来, 忏悔心还是没有发起来, 这也不行啊!
起心动念, 都是错,
怎么能说自己没有错呢?
还是要问问自己还有没有自心动念?
错在哪里?
要是实在找不到自己错在哪里,
就作如是想:
错就错在自己还有起心动念呗
!
其实, 有个 "人家在欺负自己, 看不惯自己, 冤枉自己, 误会自己, 批评自己" ,
就已经大错了, 已经在见世间过了.
"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
这句话太重要了, 不能一错再错,
末学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严重的烦恼习气给转过来
至于后半句: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如果我们是忍辱仙人, 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 这样大的痛苦与恩怨,
忍辱仙人都能不动声色, 不起心动念, 还依然感恩歌利王, 发愿以后成佛第一个要度他, 这才要用到这句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如果以末学现在的功夫来讲, 实在还用不上这一句,
因为末学不是忍辱仙人, 没有忍辱仙人这样的好的功夫. 除非哪一天自己真正没有起心动念了, 才要用到这一句, 否则就一定是我非,
而不是他非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