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疗效观察

 负鹏载舟 2015-08-02

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疗效观察

_中国论文网


发布日期: 2012-12-14 发布: www.    

  【关键词】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3772304.htm
  临床研究中的失眠问题好发且频发,有着病程长、难痊愈等多个方面特点。《金匮要略》中所阐述的酸枣仁汤是中医学研究体系中针对失眠问题进行治疗的最有效方式。临床研究体系将失眠定义为:失眠是指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隙性醒而导致精神和躯体产生很大的危害,本人自2008年2月份-2010年2月间运用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患者150例,取得显著成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0例失眠患者中年龄最大71岁,年龄最小2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个月。临床症状入睡困难,时间长,易醒,伴有心梗,乏力,纳差,记忆力下降等,舌质苔薄脉细或细数或弦细。
  1.2治疗方法加减酸枣仁汤:酸枣仁20g,柏子仁20g,茯神15g,茯苓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远志12g,黄芪15g,熟地10g,合欢皮15g,有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10g,陈皮10g,厚朴10g,以健脾理气化痰,若有气血不足之证,可加用归脾汤,有心肝火旺的加黄连3g,黄芩3g,山栀5g,治疗时间以两周为一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
  1.3疗效标准针对加减酸枣仁汤对失眠病症的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划分为三个等级:治愈、好转以及无效。患者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睡眠,且失眠状态下的各种伴随性症状完全消失,此类定义为治愈;患者通过治疗实现睡眠时间的明显延长,且失眠状态下的各种伴随性症状有明显改善,此类定义为好转;患者通过治疗未改善失眠问题,且失眠状态下的各种伴随性症状同样无任何改善,此类定义为无效。
  1.4疗效观察150例患者中,112例症状消失痊愈,32例病人症状明显改善,6例病人无效,总有效率96%。
  2典型病例
  刘某,女,42岁,2009年3月于我院就诊,自述失眠已有两年,入睡难,每日4-5小时,自觉神疲力乏纳差,心慌,烦躁,舌质淡,苔薄,脉细小数,用加减酸枣仁汤治疗三个疗程,症状消失,停药后1年未复发。
  王某,男,39岁,2009年5月于我院就诊,自述失眠已有三年,睡眠时间少,平均每夜睡眠时间在3-4个小时之间,有时甚至表现为彻夜无法入眠。自觉头晕目眩、五心烦热且健忘发力。上方加15g白芍、30g黄精以及20g丹参进行服用,治疗三个疗程后失眠症状有所改善,治疗5个疗程后失眠症状完全消失,烦热、乏力及眩晕等多种症状有所明显缓解、记忆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停药后随访半年内未出现失眠症状复发问题。
  3讨论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论载了用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失眠多为情志所伤,久病体虚,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胃、肾。本病因属心神病变,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发病逐渐增多,多因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身体高度疲劳,长期失眠易导致机体产生多种病变,故应加强预防和治疗。平时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安静,作息有序,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治疗以中医为主,少用催眠药,长期使用西医催眠药可使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故浅谈中药论证失眠。
  现代药理相关研究表明:酸枣仁汤中所含的酸枣仁具有一定的黄酮成分,黄酮被人体所吸收之后能够发挥较为显著的催眠、镇静与安神作用。与此同时,酸枣仁汤中所含的茯苓具有茯苓聚糖、胆碱以及卵磷脂等多种成分,医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以上成分对于有效控制并减少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及意识性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同样也能够在为人体所服用之后发挥对人体自发性及意识性活动的限制目的。结合对生龙骨,生牡蛎以及远志的服用,患者因神经系统兴奋感而引起的失眠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镇静处理。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对酸枣仁汤的服用,不仅能够起到对患者神经中枢进行麻痹,针对患者预备睡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进行合理抑制,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因失眠所产生的烦热问题。很明显,同一般意义上选取安眠药进行失眠病症治疗的治疗方式相比,患者在服用及接受治疗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药物依赖问题得到了明显控制、治疗疗效反跳以及副作用问题同样得到了合理缓解。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应用以酸枣仁汤为主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失眠问题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值得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亻及 ,路英智,刘同顺,等.精神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691-692.
  [2]国医论坛,1993:(6):27.
  [3]王永炎,等.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2月第19次印刷.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6/view-3772304.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