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将入相了却天下事,一代名将楷模李靖

 dongchang 2015-08-02



  李靖原名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史书称他为文武全才,有大将风度。当时隋朝的大官杨素、牛弘等都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有王佐之才。他的舅父为隋朝名将韩擒虎,每与他讨论兵法,对他的意见无不称善,并称赞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只带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认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正统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隋朝傀儡“皇帝”,以此与唐朝抗衡,杨政道的都城就在定襄。突厥没有料到唐军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发动进攻,这次奇袭非常成功,定襄被一举攻克,杨政道被俘虏。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必定以倾国兵力进犯,不然李靖这种大将不会出现,草木皆兵之下,颉利不敢迎战,主动向北撤退。李靖发现了颉利的判断失误,索性就冒充唐军主力的样子在后追击(当然只能虚张声势,不敢真的追上),同时派人恐吓收买突厥各路小诸侯小可汗,令他们投降唐朝,弄得颉利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万部队。李世民评价李靖此战说,当年李陵以五千人进攻匈奴,即使是战败投降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进攻突厥,并还大获全胜,这个功劳“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颉利可汗眼看已无力与唐朝为敌,于是遣使求和,愿意举国内附,甚至同意自己亲自到长安朝见(和当人质差不多),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纳,派李靖带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俭做外交使节去颉利那里“抚慰”他。当时颉利手下还有数万战士,这数万人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狼狈逃亡之下还能留在身边的自然是忠臣),其战斗力仍不可忽视,应该还没到穷途末路要主动投降的地步。颉利的所谓求和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当年高丽就多次用假求和麻痹了隋炀帝,使隋军多次错过取胜良机,大概颉利也想用这招对付李世民。

  理论上说,颉利用这种缓兵之计是可行的,汉族皇帝的天朝大国思想总是会及时发作,“你看那些蛮夷已经同意归顺了,我们作为文明人再去坚持赶尽杀绝未免太粗鲁了”,李世民也确实同意了和谈,应该说颉利求和的目的是达到了。不过遗憾的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其实要了自己的命,本来唐军在前线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谈这段时间,唐军的主力在李世绩的带领下终于赶到,与李靖汇合了。如果颉利不和谈而继续逃跑,李靖兵少绝对不赶穷追,颉利一和谈,倒把唐军主力给等来了。

  二李合兵后,决定利用颉利自以为得计防御懈怠之时,以精骑突袭颉利大帐。李靖的部将张公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两位大将再发动进攻就有自作主张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节正在突厥处,如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威胁使节的安全。李靖答复说,这一战是立千秋功业的良机,时不可失,至于那个外交使节唐俭“何足惜也”。李靖这话的确没错,一个大将看到可以消灭敌人的良机,哪里还会顾虑那么多。当然了,这对倒霉的外交官来说是太不公平,他在毫不知情下就被李靖舍弃了,即使要当烈士,也该是自愿才动人,被自己人拥戴为烈士就很无趣了。而且这个唐俭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劳是揭发李渊的表弟独孤怀恩密谋造反,当时李渊正要动身去独孤怀恩营中视察,唐俭的密报及时赶到,真正是有救驾之功。虽然李渊已经倒台,唐俭的地位已没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得罪此人,实在是担了很大的风险。计议已定,李靖亲领一万精锐连夜奔袭颉利大帐,李世绩帅主力随后进发。为保持行动机密,唐军将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胁随军,以免他们给颉利报信。突厥方面,颉利正在热情款待唐朝使节,以为停火协议已经生效,唐军不会进攻,眼前的难关可以度过,防御自然松懈。有心算无心之下,唐军直逼近到颉利大帐十五里处,突厥哨兵才发出警报。以唐军骑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厥军根本来不及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整个作战过程就是一面倒的屠杀,连颉利的妻子隋义成公主也死于乱军之中。颉利可汗第一时间上马逃走,幸免于难,但最后仍在逃跑途中被唐军俘虏。后来李世民饶了颉利不死,将他软禁在长安。

  这一仗全歼了东突厥最后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灭亡了东突厥(注意灭亡的是政权而不是民族)。突厥兴起于北朝末年,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数朝之患,尤其在隋唐之交,突厥更是乘机扩张。唐朝自建立起就一直生活在突厥威胁之下,当年李渊起兵时为了得到外援不得不向突厥称臣,但心中深以为耻,连突厥赐的狼头纛都不愿用,后来突厥又支持刘武周进攻唐朝,甚至直接对唐动武,唐朝受突厥欺压可谓由来已久。如今这个大敌竟然就这样被李靖灭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欣喜可想而知。

  得知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后,李渊说,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围于白登,终生没能报仇,我儿子就能把突厥灭了,真不亏我把国家托付给他。李世民说,当年迫于形势向突厥称臣,这些年一直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今只一战就灭了突厥,可谓痛雪前耻了。李世民下旨大赦天下,全国放假五天,李氏父子又召众王、功臣在宫中夜宴狂欢,席间李渊自弹琵琶,李世民亲自起舞,其欣喜若狂之态扑面而来。

  不过真正的大功臣李靖就没时间去让他狂欢,李靖一回来,御史大夫萧禹、温彦博就上书弹劾他,其罪名是“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也就是说李靖的部下私分了战利品没有上缴国库,至于是什么“珍物”如此受重视就没有记载了。这个罪名可大可小,严重些说就是贪污,碰到法家一派的皇上,砍头都是有可能的。萧禹、温彦博二人都是唐俭的故交,是否有为唐出气的意思不得而知。

  李世民的处分很有学问,收到弹劾文书后,他驳回了将李靖交司法机关审查的提议,但又当面把李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李靖的心中想必十分委屈,所谓珍物自己根本就没染指,是不是自己部下拿了也不清楚,有如此大功不但不奖赏,还抓住小辫子大做文章……不过心中委屈,嘴上是不能说的,李靖毫无辩解之词,只是叩头请罪,深刻自我批评,老老实实地回家待罪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下诏说,隋将史万岁破突厥有功,不但没得奖赏反而因犯法被杀,我不能学隋朝,李靖的功劳照赏,过错就赦免了。于是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户。又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亲切接见李靖,说上次批评你是我受了小人蛊惑,现在我想通了,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跟着又赐绢二千匹,还给李靖升官,拜尚书右仆射,当年杨素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看来李世民是把这个事件当成了对李靖忠诚心的一次考验,皇帝对于臣子,最看重的服从,能力都是次要的。司马公在资治通鉴开篇就明确提出,才德均无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小人,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所谓德无非就是君君臣臣那一套,看来李靖深谙此道,不是只读过兵书的莽夫。

  这次“突厥珍物案”中,李靖表面上是胜利了,皇帝亲自为他洗刷罪名,还委婉地向他道歉,但其实究竟谁是胜利者是不得而知的。案件的结果是李靖升官为尚书右仆射,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有权参与国家大政,但据记载,他“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那就是凡事三缄其口了。至于原因,《旧唐书》认为是因为李靖“性情沉厚”。

  东突厥灭亡后,唐国威大振,西北诸夷莫不慑服。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西域北荒诸国君主到长安上尊号,共请太宗为“天可汗”。这又不仅只是一种荣衔,而更具实质意义,用现代名词来阐释,“天可汗”是一种维持集体安全的组织,其目的为使许多附庸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天可汗制度的积极功能即为能够组成联军,来讨伐不遵守盟约的国家,共同维持国际秩序。贞观八年吐谷浑寇凉州,太宗命组织联军击之,这也是天可汗制度建立后第一次组成的联军。《资治通鉴》有下述记载:丁亥(十一月)吐谷浑寇凉州,下诏大举讨伐吐谷浑。上欲得李靖为将,为其老,重劳之。靖闻之请行,上大悦。十二月,辛丑,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军……并突厥,契芯之众击吐谷浑……闰四月,壬子,李靖奏平吐谷浑。这是李卫公最后一次用兵,也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天可汗联军统帅。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为讨伐辽东的问题又召李靖商议,他表示愿意应诏前往,太宗念其年老,未予应允。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危,太宗亲往探视,并称他为“平生故人”。不久,李靖即病逝,享年七十八岁。一代名将,终于在寂寞中辞世,虽然寂寞,但毕竟是寿终正寝,得享天年,这也许是名将最好的归宿。为纪念他的战功,仿汉朝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他的陵墓被筑成铁山(突厥境内)和积石山(吐谷浑境内)的形状。

  中国历史中,名将的结局一向凄凉,尤其是当敌人消灭干净之后,名将的军事才能就成为了对君主的威胁,兔死狗烹的例子不知发生了多少(兔未死狗先烹的例子也有不少,是否能掌握好烹狗的时机也就成为区分昏君和明君的重要参数)。唐朝天下已定,名将的时代已经过去,等待李靖的会是什么,实在有太多先例可供参考了。总算李世民不是刘邦,吓唬一下也就算了,李靖也准确地接收了李世民发出的暗示,以实际行动表示了自己绝对没有野心,终于君臣和睦,得以善终。回头再看“性情沉厚”四字,其中包含多少阴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