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痕迹专家翁小聪

 天下小粮仓 2015-08-02

     

--------燕赵名探

翁小聪,男,44岁,中共党员。1983年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公安厅从事痕迹检验工作。现任河北省公安厅刑侦局技术处痕迹、照相检验科科长。

曾荣获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并获得“河北省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和河北省“十佳人民公仆”荣誉称号。从警25年来,他参加重特大案件的现场勘查640余起,检验鉴定疑难痕迹物证2470多起。

今年7月13日,荣获第二届“燕赵名探”提名奖。

“翁Sir!”这是年轻同事对河北省公安厅刑侦局技术处痕迹、照相检验科科长翁小聪的称呼。在他们看来,眼前这位戴着老式宽边眼镜的中年男人,更像是一名教师。当年,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河北省公安厅工作时,也原以为自己会到警察学校当一名教师,谁知却干起了刑警,但好在干的是刑警中的“技术活”———痕迹检验。即使直视,眼神中也难以捕捉到一丝刑警惯有的威慑力。但这位嘴角总是挂着笑的“痕检专家”,却是犯罪分子最怕的人!

1、藏匿与寻找 这是一场不见面的战斗

“这起案件是否也是那个‘杀人狂魔’所为?”看着眼前的案发现场,翁小聪突然联想到近一年来在河南等地发生的系列杀人、抢劫、强奸案。

这是发生在一个偏僻村庄的“灭门”惨案。

2003年8月5日凌晨,邢台县祝村镇李道村村民孙某一家三口还在睡梦中,就被翻墙而入的歹徒凶残地杀死。翁小聪,穿越了一道道隔离带,在案发后首先进入现场。“这又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一进入现场,翁小聪就敏感地意识到,犯罪分子在作案的同时,也在努力隐藏自己的行踪。

“刑侦技术,左右着刑事案件的侦破方向,并为证实犯罪提供法律依据。”此刻翁小聪的任务就是从现场迅速找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从而为案件侦破指明方向。

一个要藏,一个要找。一场看不见的战斗,就在翁小聪平静地带上手套,打开痕检工具箱的那一刻打响。

现场留下的痕迹很少,工作人员只在现场获取了一枚有可能是行凶者的足迹,“穿的是43码的鞋。”而在河南案发现场提取的足迹分析,杀人狂魔脚穿的鞋是39码。在河南郑州,公安部为侦破这一系列杀人案而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一些足迹专家据此认为不能并案。

“现场留下的足迹大小不同,并不一定就不是一个人所为!”在认真比对了两个足迹后,前来参会的翁小聪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一次一向低调得有些木讷的他一反常态,表现得甚为执拗,“作为一名刑事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白,我们不能迎合任何人,只能用证据说话。”

一个是43码,一个是39码。两个脚印模型并在一起一比,一个明显比另一个长了一截。但“书呆子”十足的翁小聪却一口咬定是一个人的脚印。

这怎么可能呢!?

但随后在公安部物证中心举行的对这一系列案件现场足迹串并检验复核工作中,翁小聪的观点竟最终得到支持。

同时警方据此调整侦查方向,果真在沧州将已经在四省连续杀害67人的“杀人狂魔”杨新海擒获。

常言道,“人过留踪,雁过留声。”

痕检技术,是一门既客观又抽象的科学,而其中足迹的特征尤为明显,检验的难度也最大,因此行内人都说,“最难出的现场是火场,最难辨的痕迹是足迹。”

要想在这场“藏匿与寻找”的博弈中取胜,就要技高一筹。经过刻苦钻研,翁小聪终于练就了“火眼金睛”,足迹检验对他不再是“痕检第一难”,并且成了他在这场不见面的战斗中取胜的“杀手锏”。

1987年的冬天,唐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系列杀害民警、抢枪、持枪抢劫银行案。案情重大,翁小聪参加了现场勘查工作,并在雪地上提取了犯罪分子留下的一个脚印。

警方似乎嗅到了犯罪分子的气息,但在随后的侦破中,狡猾的犯罪分子总能在最后一刻逃脱。

这个足迹一搁就是8年。

1996年,经过艰苦的工作,犯罪嫌疑人终于被锁定。1月21日翁小聪应邀赶到唐山市对该案进行足迹检验鉴定。利用足迹个人识别技术,经过仔细地比对后,翁小聪只说了一句话———就是他!

8年过去了,犯罪嫌疑人作案穿的鞋子已经无法找到,只用那个雪地上的“鞋底子”与犯罪嫌疑人如今走路的鞋印样本进行比对,能行吗?

“留下的足迹穿的鞋不同,但脚的着力点是不变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走路的着力点也是不同的。”面对非专业人士的好奇,翁小聪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对邢台县祝村镇李道村足迹的判定,翁小聪也是根据以上理论下的判断。但事实是否如此?他也同样好奇。

谜底揭开的日子终于到了。

“你穿多大的鞋?”警方在审讯时问“杀人狂魔”杨新海。

“39码!”

“为什么邢台县祝村镇李道村案发现场留下的脚印是43码!”

“那是为了迷惑警方,在自己的鞋外,另套了一双鞋子!”杨新海如实相告。

———大脚之谜终于解开!

2、已知与未知 他的心跟嫌疑人“贴”得越来越近

2001年9月13日中午12时45分,石家庄市人民影院放映电影时发生爆炸,一名影院工作人员被炸成轻伤。

爆炸过后,现场一片狼藉,破坏严重,似乎很难找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

而翁小聪到了石家庄市人民影院的案发现场后,并不着急,先是把现场的爆炸残留物搜集包装,然后编号,搬回了大办公室。

沉思了一会儿后,在同事帮忙下,翁小聪从搜集到的爆炸现场残留物中,找到了炸点上的座椅残片和正对炸点的后排座椅残片。在这些残片上,他一共提取到了12个指纹。

“这个极有可能是犯罪分子所留。”他指着从炸点座椅椅背上提取的掌纹对同事说。显然同事们对他的这种“呆气”已经习以为常了。一位同事告诉记者,翁小聪是典型的跳跃思维,侦查时,常让人搞不懂他究竟要干什么。多年在一起工作,大家已养成了一个习惯,对翁小聪不要问为什么。

果然,当10月23日犯罪嫌疑人李永会的资料卡送到专案技术组时,翁小聪仔细认真比对,认定那个神秘掌纹正是李永会右手外侧所留,这个鉴定结论为侦查破案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痕检人员的最大追求,就是根据现场痕迹,复制案发现场,准确回放嫌疑人作案的全过程。”翁小聪告诉记者,那个“爆炸狂徒”应该就坐在炸点后边的椅子上,电影开演后,他左右看了一下,然后弯腰用右手把手中的炸药推到前排的座位下面。这时他起身,右手下意识的推一下前排的座椅后背,而左手也会下意识地拉一下左侧的扶手!

在他的讲述中,记者似乎看到了整个案发过程。难怪,同事在听完他的叙述后也会惊叹———你是不是在案发现场!

而翁小聪却不以为然,如果破案是破解方程的话,痕迹物证就是寻求未知答案的已知数。“通过已知寻找未知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成了我要找的那个人!”

2000年8月,石家庄某小区的一个租住屋里的三个妙龄女子死于非命。犯罪分子十分狡猾,作案时戴着粗线手套,反侦查能力非同一般,现场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就在翁小聪一筹莫展时,8月15日,桥东区某宿舍再次发生租房女子被杀案件,所幸这次租房住在一起的三位女孩,有两位逃过魔爪。

据她们讲,是有人拿“暂住人口登记表”骗开房门实施的抢劫、杀戮,在她们低头填表的时候,遭到了袭击。这一次,犯罪分子同样是戴着手套。罪犯的破绽在什么地方?罪犯什么时候会疏忽一下摘下手套呢?

没错!应该是在把“调查表”递给几个被害人的时候!案犯张某怎么也没有想到,前几年被抓后,在牢房苦思冥想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么快就过了时。

对于丈夫洞察嫌疑人心态的能力,翁小聪妻子的解释是:工作狂的条件反射。常年晚归,回到家,翁小聪一头就扎到书堆里,心理学、化学、推理小说,什么书都看。每一个现场,翁小聪都要整理出一份嫌疑人心态轨迹变化,破案后逐一验证最初的猜测。

“常年这么熏,他的心跟嫌疑人‘贴’得越来越近!”翁小聪妻子对丈夫的责怪中透着几分赞许。

3、经验与现实 他享受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

“蹲”是翁小聪二十年来在勘察现场最为常见的姿势,他不会放过案发现场的任何蛛丝马迹。

———他会留意每一个水杯。

如果这水杯是倒着的,就有可能是嫌疑人实施犯罪时碰倒的;如果水杯放得好好的,而外面却有大量水渍,那很有可能是嫌疑人在实施犯罪后,为伪装现场扶起来的,而这时水杯上就应该留有嫌疑人的指纹。

———他会注意到手电筒里的电池。

翁小聪曾经在搜查一个犯罪嫌疑人住宅的过程中,在组合柜里发现并提取到了与爆炸案现场定时装置中相同的细软导线,而在手电筒里,他提取到与现场定时装置相同生产批号、正负极有焊锡的“金三杯”一号电池,该证据为侦查预审提供了审讯依据。

———他甚至不会放过案发现场爬过的每一只昆虫。

“昆虫是我们的朋友。”翁小聪知道,从死者身上找到的昆虫,可以断定死者的死亡时间或者最后用餐时间。

“一个年轻的痕检人员也会注意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提取大量的物证,但最后他会发现,要找的并不在其中。”翁小聪的一个同事告诉记者,这就是经验!

“嫌疑人的心态千奇百怪,常一反常规,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这同样是翁小聪的一条经验。

1984年12月,刚刚上班一年多的翁小聪遇见了一件大事。

当时承德市营子矿区家属区内4间平房窗台上被发现放了大小相等、包装相同的自制炸弹。翁小聪受命赶赴现场。当时爆炸犯罪还比较少,刚刚参加工作的翁小聪对炸弹的概念几乎为零。临上车前,他找到一本《危险物品拆除》的小册子,一路上翻个不停。

但当他踩着凳子看到窗台上炸弹里面的导线时,翁小聪还是傻了眼:跟那本小册子上说的敢情是两码事,刚学的那点知识根本没用。

但此刻他已没有退路。

承德市公安局的一个同志在下面紧紧地抱着他的腿,说:“别怕!要死,咱们就一起死!”

翁小聪没敢透露自己在这方面一点经验都没有。但学物理的他对于爆炸的原理还是知道的:只要不造成电路回流,小心地剪断导线,将炸药与导线分离就安全了。翁小聪告诫自己要冷静,冷静,小心,小心。尽管这样,当第一剪子下去的时候,翁小聪还是情不自禁发起了抖。终于,一根剪断了、两根剪断了……翁小聪成功拆除了他有生以来遭遇的第一枚炸弹。

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现实无数次向他反复证明了一个“真理”,作为痕检人员,时时面临的都是“新”状况,“你对此没有任何经验,甚至旧经验是有害的!所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犯罪现场,就是嫌疑人给痕迹检验人员布下的一道谜题,直至嫌疑人落网,谜底才会揭晓。

虽然每一次的答案都未必能拿到“满分”,但翁小聪说,他享受这个充满变数的解题过程!

                                                  □本报记者 樊江涛 [石家庄报道>

刑侦档案

■1999年9月27日,石家庄市天客隆超市小件寄存处发现一个可疑爆炸物。翁小聪立即奔赴现场开展工作。用X光机透视照相确定其内部结构后,翁小聪决定原地对可疑爆炸物进行拆除。他让大家远离爆炸物,亲自上前成功拆除了这枚一呼就炸的BP机遥控爆炸装置。参加工作以来,翁小聪共排除危险爆炸物19枚。

■在侦破2000年石家庄系列爆炸案工作中,他参加了石家庄“9·13”人民影院爆炸案、“9·24”12路公共汽车爆炸案、“9·27”北国商城广场爆炸案现场勘查和“9·11”孙村红楼加油站爆炸未遂案现场复查工作。在侦破过程中,他在现场提取到大量物证和痕迹,并据此认真分析推断,为案件的侦破指明了方向。

■2003年2月3日至16日,石家庄市所辖的藁城、无极境内连续发生6起抢劫杀人案,共有13人被杀。现场勘(复)查工作历经了18天,翁小聪等人在现场也奋战了18天。犯罪嫌疑人居住过的藁城“大碗居”小吃部是勘(复)查的一个重点。翁小聪和同事在小吃部二楼发现了一堆生活垃圾,正是从这堆垃圾中获取的一张抄录广告的字条,成为该案件的突破口,最终将罪犯刘井仁绳之以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