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县志》二十四卷,民国间王树枏编纂,为六修县志。 新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历次修志情况如下: 创修 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 创修:扶沟王好义 纂辑:卫辉何济 河间吕汴 重修 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重修:邓州张栋 辑揽:知县邑人王廷荐 三修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 三修:奉天周家柱辑 嘉兴高基重修 纂辑:大兴冯绍京 四修 清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 四修:济南李廷棨 纂辑:渔阳王振钟 福山谢宝坛 五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五修:莱阳张丙嚞 纂辑:邑人王锷许钵王廷相 王廷楷 六修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六修:张雨苍、侯安澜等 纂辑:邑人王树枏
作志的原则,先提纲挈领,后填目补缀。六修县志以地为经,以人、物为纬,分地图、地事、地物、地俗、地慝五总篇。下列舆图、疆域、河道、区村、建置、赋
役、学校、选举、人物、金石、庶物、礼俗、方言、灾祸十四篇,计二十二卷,每篇前仿史籍赞论的形式,对每篇做简短的概括,加识余、五次修志录各一卷,共计
二十四卷。六修县志规模超过以往,为历次修志集大成者,现任、前任四位县长共督其事,可见时人对六修县志的重视程度。 《新城县志》的版本有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1935年)铅印本和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年)铅印本。1968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曾影印乙亥本,分两大册出版。 王树枏(1851年1月15日-1936年2月7日)字晋卿,号陶庐,生于直隶保定新城泗庄里登甲 庄(邓家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总 纂、国史馆总纂。工诗文,诗有“北方巨擘”之誉,文有阳刚之美。一生著述颇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方志编纂学家。 新城县志卷二十(译文) 地俗篇 礼俗 新城的风俗,朴实而坚强,读书人优雅熟练有节奏地读书,百姓把种田桑蚕等农事作为自己 任务和追求,春夏秋冬四季的礼法,都遵循以往的规章制度,婚姻丧葬和祭祀的礼节,古代的 制度尤为详备,如果有人不遵守礼法,就会被乡亲们耻笑,是什么原因,到现在一切法则都反了常态呢?以上这段话来概括礼俗。 谨慎地经过考核研究后下论断:冠婚丧祭的礼法,记载在典籍中,数千年以来,尊卑上下的 制度,礼制虽然稍有不同,大都不出古代先王制礼的范围,一直实行到现在。冠礼已经很久被废弃不用了,而婚姻丧葬和祭祀的礼法到了民国,古代的制度都荡然无存,现在一切都反了常 态,这是世道变化最大、最深刻的,所以把这一切都记载下来。 《管子》中说:燕地的水是由上游的河流汇聚在一起向下游流淌,水势弱小缓慢、厚重滞涩 且杂质多,所以生在这里的人愚笨憨厚,但喜爱正直,把疾病和死亡看得轻。
宋朝范镇《幽 都赋》中说:风俗朴实茂盛,遵循礼法和道义,注重声誉和名望。
宋朝苏轼集中说:幽燕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出现了很多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他们的事迹被记载在典籍中流传下来。
宋 朝苏辙文集中说:刚毅勇武而深沉安静,愚笨鲁钝且缺乏文采。正因为他们刚毅勇武、深沉安静,可以用道义来打动,而愚笨鲁钝缺乏文采,可以信任并结交往来。
宋朝刘焕记说:把稍 微读一些书看作自己学业中的事情,对于处理事务的原则,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和习惯。
《方舆志》中说:这里的气候不按时令到来,阴历二月的天气非常寒冷,风俗强悍,难以控制。
《图经》中说:气候多寒,士人把生命看得轻,但崇尚道义,有荆轲留下的风范。
《快圃志略》中说:新城是古代叫做督亢(gang音刚)的地区,看这里的地势道路,涿州就像人的咽喉 ,新城就像人的左肋,定兴就像人的右肋,东南方向不用航运,而是骑乘,道路上都是陆陆续 续一眼望不到边的行人,这里的驿站饭店非常多,客流非常大。风俗受北京的熏陶,人带着边塞人的勇武。
《畿辅旧志》中说:人民质朴、刚毅、勇猛,没有浮华的习惯,以耕田织布为生。 郡旧志中说:士人文雅、深沉、勇猛,做事不循规蹈矩,遇到事情,慷慨悲歌的心念萌 生,就像燕太子丹留下的风俗。街巷中像佣人商贩这样的人,都坚强不屈,快步如飞地把别人 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完成。没有卑贱无能、说人坏话的习惯。 以上出自李廷棨四修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