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經文,阿闍世王還是太子的時候,為了篡位,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這是一項天地不容的逆倫惡行,根據佛教的說法,這種惡行來世一定會墮入無間地獄,沒得商量。 阿闍世王登基後並不快樂,他非常的後悔,內心飽受罪惡感的啃噬,晝夜不得安寧。他極力尋求慰藉與救贖,卻不得其門而入,最後他經由善友耆婆名醫的引薦,認識了佛陀,如漫漫長夜裡看見了明燈,為他自己找到了生機。 阿闍世王的懺悔雖已減輕了殺父的惡業,但卻無法消滅,來世仍須親赴地獄走上一遭,所幸佛陀已預言當阿闍世王的地獄罪報滅盡時,將轉生至天界,且長達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及畜生,最後一生將轉生為人,出家修成辟支佛(見北傳增一阿含經),我們在此祝福阿闍世王能早日脫離地獄苦海,獲得解脫。 選譯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7/9/25(農曆十五)中秋節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在古印度的羅閱城,有一處種滿芒果樹的美麗園林,那是古印度神醫耆婆奉獻給佛陀及僧團的道場。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已得道的大比丘有時會在此處修行。 當時,韋提希太后的兒子阿闍世,弑父害母,自行篡位。他登基後其實並不快樂,內心的罪惡感就像蛆蟲一般,啃噬著他已遭腐蝕的心。 某月十五日月滿之時,他問皇后:「今夜清明,與白晝無異,我們應該如何度此良宵?」 皇后回應:「陛下,不如我們到溫泉浴池裡與其他妃子們一起泡湯娛樂如何?」 但阿闍世王似乎沒有興緻,便轉身問他的長子優耶婆陀太子同樣的問題,太子則建議:「陛下,不如我們召集四軍,大家共議如何討伐邊逆,然後我們再一起飲酒作樂如何?」 阿闍世王的大將軍也如是附和:「陛下,我贊成太子的看法,但我認為除了召集四軍以外,應枕戈待旦,並派兵四處巡視國內外是否平安。」 但阿闍世王此時也無心於政事,他很想尋求內心的平靜,卻找不到方法,於是又問大臣雨舍婆羅門:「當今世上有何等沙門或婆羅門大師能開悟我心?」 雨舍建議:「目前有不蘭迦葉大師,他很有知識,名聲遠聞,猶如大海可容納百川,受眾人供養。陛下不如前去參訪,若能見到這位大師,或可令您的心靈開悟。」 阿闍世王早已聽說過這位大師的名聲,對他的教義也早有所聞,仍引不起他的興趣,於是又問雨舍的弟弟須尼陀同樣的問題。 須尼陀則建議末伽梨瞿舍利大師。 阿闍世王也沒興趣。 接著,眾臣一一介紹印度當代諸多有名的宗教大師,都引不起阿闍世王的興趣。 最後,阿闍世王問到名醫耆婆,耆婆是世尊的學生,當然推薦世尊,他說:「陛下,有一位聖者,叫做佛陀或世尊,他現正住在我的芒果園林中。陛下,您不妨考慮去參訪這位聖者,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阿闍世王一聽是世尊,很感興趣,他命耆婆立即準備御用寶車及五百隻白象,準備出發。 阿闍世王與他的五百位夫人各自乘坐五百牝象,其餘隨扈手中各執火炬,浩浩蕩蕩的駛出羅閱城,前往佛陀所住的園林。 但阿闍世王生性多疑,平日樹敵眾多,當他們行經小路時,阿闍世王竟懷疑耆婆欲圖謀不軌,事先在路旁埋伏敵人欲加害他,他神經緊張的問耆婆:「你是不是想陷害我,引我入敵人的陷阱中?」 耆婆安慰阿闍世王:「陛下,我怎敢欺騙您,更不敢陷害您,引您及大眾入敵人的陷阱中。大王只管前進,必獲福慶。」 但附近一片死寂,這種氛圍令阿闍世王感到非常的不安,總懷疑耆婆是不是想加害他。耆婆則再三的安慰阿闍世王,解釋這是因為世尊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們樂於禪修,不樂多話,所以園林的附近才會如此寂然無聲,並鼓勵阿闍世王只管前進,必獲無量之福。 經過一番折騰,園林已現,阿闍世王來到園門,走下象車,為了表示對聖者的虔誠,他解下身上的配劍,退去寶蓋,除去代表皇家身份的五種威儀,一身素淨地步入園門。 阿闍世王轉身問耆婆:「佛陀現在何處?」 耆婆回答:「陛下,佛陀現在高堂之上,前有明燈,他朝南面而坐,大王只要再稍往前,自能得見世尊。」 阿闍世王走向講堂,於堂外先洗腳,然後走上堂內。他默然四顧,心生歡喜。他心想:「所有的沙門都如此的寂然靜默,止、觀具足。我真希望我的太子優婆耶也能止、觀成就,與這些比丘無異。」
這時,世尊以他心通得知阿闍世王心裡所想,便說:「陛下,您是不是在想:『所有的沙門都如此的寂然靜默,止、觀具足。我真希望我的太子優婆耶也能止、觀成就,與這些比丘無異。』?如果是,就請您往前坐。」 阿闍世王便走向前,頂禮佛足後,於一旁坐下。 阿闍世王開口表明來意:「佛陀,我有些疑問,若您今日有空,可否向您請教?」 佛陀說:「陛下,您有什麼問題,就儘管問吧。」 阿闍世王說:「世尊,像一般俗人所從事的職業,譬如司機、武士、軍人、力士、大力士、皮師、理髮師、造型師、瓦師、竹師、葦師等等,以各種伎術謀生,賺得報酬後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同時也讓父母、妻子、奴僕.兒女過著快樂的生活。如此營生,便有現世的果報。但今天所有的比丘所做的修行,能否於現世就看到果報?」 佛陀反問:「陛下,您這個問題可曾先問過其他教派的大師?」 阿闍世王回答:「不瞞您說,同樣的問題我是問過其他的大師,譬如不蘭迦葉,他是這麼回答我:『凡是斫伐殘害,煮炙切割,傷害他人,或殺生、偷盜、婬逸、及妄語,踰牆及劫奪,放火焚燒等等。陛下,做這些事,都不是壞事。就算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都不是為惡,亦無罪報。反之,做大佈施,施予一切眾生等善行,亦無福報。』」 阿闍世王繼續說:「這就猶如有人問瓜,對方卻答李,或問李卻報瓜。不蘭迦葉也是如此,我明明是問他會不會於現世得果報,而他竟回答我無罪福報。當時我聽到這種答案非常的生氣,我心想若我不是剎利階級的國王,經過聖水澆頭灌頂,不能殺害出家人,我老早就命人把他綑綁,將他驅逐出境。」 阿闍世王又說:「還有末伽梨拘舍梨大師,我也問他同樣的問題,他卻回答我這世上無佈施、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世間亦無沙門、婆羅門。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凡是主張有的人,皆是虛妄。世尊,對這種雞同鴨講,答非所問的回答,也是令我非常的不耐。」 「我也問過阿夷陀翅舍欽婆羅大師,他則回答凡人死後,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全都壞敗,一切歸空。若人死時,屍體被人用床輿擔起,舉身置於墳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不管此人生前是聰明或愚笨,一切都壞敗,全歸於無,歸於空,這就是斷滅法。世尊,這種指鹿為馬的答案根本令我聽不下去,我很快就離開了。」 「浮陀伽旃延大師則是是主張宿命論,他認為人根本無須努力,一切都是命定,一切都是定數,無法改變。我無法接受這種答案,也是很快的離開。」 「至於散若毘羅梨子大師則是跟我詭辯,他說:『你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可以說非是非不是。所以陛下,您可以說現世無沙門果報,或現世有沙門果報,或現世非有非無沙門果報。』這位大師根本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我連告別都沒說就走人了。」 「最後是尼乾子大師,他則是一直在自誇他自己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根本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也是很快就走人了。」 「同樣的問題,不知您的看法如何?」阿闍世王問。 佛陀回答:「陛下,我先問您一些問題,您隨意回答。陛下,假設有一名皇家的僕人看見陛下於十五日月滿之時,在溫泉浴池裡與眾嬪妃一起娛樂。他很羨慕,決定出家修行,累積福報。後來他果真剃除鬚髮,穿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如何?陛下,當您再看到此人時,您還會認為他是您過去的僕人嗎?」 「不會,世尊。」 「您看到他走過來,會不會立即起身恭敬讓座?」 「我會恭敬讓座。」 「這不就是沙門的現世善報嗎?」 阿闍世王點頭稱是:「嗯,沒錯,世尊,這的確是沙門的現世福報。」 「陛下,若國內有來自外地寄居的客人食用陛下的廩賜,見您於十五日月滿之時,在溫泉浴池裡與眾嬪妃一起娛樂。他很羨慕,決定出家修行,累積福報。後來他果真剃除鬚髮,穿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如何?陛下,當您再看到此人時,您還會認為他是那個來自外地寄居的客人嗎?」 「不會,若我看見他從遠處走來,我一定起身恭迎禮敬他,並請他上坐。」 「陛下,這不就是沙門的現世善報嗎?」 「沒錯,世尊,這的確是沙門的現世福報。」 「陛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間,凡入我法者,乃至獲得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這些沙門之所以能夠如此,都是由於他們自己精進努力不懈,專注正念不忘,樂於獨身閑靜,以及不放逸等緣故。如何?陛下,這些難道不是沙門的現世善報嗎?」 「沒錯,世尊,這些的確是沙門的現世善報。」 阿闍世王極為滿意佛陀的答案,他相信自己已找到了明師,即從座位起身,頂禮佛足,他向佛陀懺悔自己殺父害母的惡行:「懇請世尊接受我的悔過,我太瘋狂無知。我的父王摩竭瓶沙王以正法治理國家,從來沒有任何的偏枉。但我竟權勢薰心,加害父王。唯願世尊垂愍我,接受我的悔過。」 佛陀安慰阿闍世王:「你沈迷於權勢富貴而殺害了你的父王,的確是非常的愚蠢,但你今日已於賢聖法中悔過,便為你自己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我願意接受你的悔過。」 阿闍世王頂禮世尊的雙足後,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佛陀為他說法,令他心生歡喜。阿闍世王聽聞佛陀的教誨後,對佛陀表示:「我今願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請世尊聽我於正法中做一名在家弟子。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請世尊及諸大眾比丘明日接受我供養的邀請。」 世尊默然許可,這時阿闍世王見佛陀已默然受請後,即起身禮佛,遶佛三匝後離去。 就在阿闍世王離去不久,佛陀對比丘們說:「阿闍世王的罪過已經減損,拔重咎。如果阿闍世王沒有殺父,剛才便能於座位上得法眼淨(註:初果)。但不管怎樣,阿闍世王今日已深自悔過,罪咎已損減,已拔重咎。」 阿闍世王非常感謝耆婆的引導,在回程的路途中,不斷地對耆婆稱謝:「謝謝你,謝謝你。你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你先推薦如來能指授我開發心智,然後又將我帶到世尊的面前,令我得蒙開悟。你對我的大恩大德,我終身沒齒難忘。」 阿闍世王回到宮中立即交辦各種佳餚美食。 第二天午時一到,世尊著衣持缽,帶領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王宮接受供養。他們各自就座後,阿闍世王親手斟酌料理,供養佛陀及僧伽。 當佛陀及僧眾吃完後,各自漱口及洗缽。 阿闍世王實在非常後悔殺害父親的惡行,為了減輕內心的罪惡感,他又起身頂禮世尊雙足,流著淚水,再次對佛陀表達悔意:「我實在太瘋狂無知。我的父王摩竭瓶沙王以正法治理國家,從來沒有任何的偏枉。但我竟權勢薰心,加害父王。唯願世尊垂愍我,接受我的悔過。」 佛陀非常憐憫阿闍世王,再次安慰他:「你沈迷於權勢富貴而殺害了你的父王,的確是非常的愚蠢,但你今日已於賢聖法中悔過,便為你自己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我願意接受你的悔過。」 阿闍世王頂禮佛足後,便取一個小椅子置於佛前,坐在椅子上,聽佛陀為他說法。當佛陀說完法後,他又走到佛前跪下,對佛表示:「我今再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請世尊聽我於正法中做一名在家弟子。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接著,阿闍世王親自恭送佛陀及僧眾離去,阿闍世王及耆婆在聽聞佛陀所說的法後,都心生歡喜,依法奉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