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业证券徐佳熹:拥抱医药行业,超越牛熊之争

 真友书屋 2015-08-03

本文为兴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在【来吧·新财富投研圈】第2期线上会议分享。

嘉宾简历:徐佳熹,复旦大学生物学学士,理学博士;重点覆盖生物药、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子行业中小市值企业。201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2014年第一名。


各位下午好,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交流探讨,刚才看到有不少前辈和上市公司的领导出席,还有一些重要客户,压力有点大。今天跟各位汇报是关于对于下半年医药行业的看法“新常态新机遇的状况”。


最近市场波动比较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更愿意配什么,如果从海外经验来看,我们做个总结,医药还是不错的有能力去“穿越牛熊”的一个行业,也是一个相对“异质化”的一个行业。


那么首先,医药为什么说有能力“穿越牛熊”呢?像美国87年出现过股灾,当时是增量杠杆资金推动股市的上涨,股价当天大盘跌了22.6%,之后融资的余额出现断崖式的下跌,那段时间美国政府也是积极救市的,之后也稳定住了股价。作为当时在老龄化驱动下的行业,医药在股灾前后市值占比也是有所增加的,Health Care这块15%之后是17%,从海外来医药确实是有能力“穿越牛熊”的行业。


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医药板块是“异质化”的行业,虽然看到有些行业有增速下降的隐患,且确实在处方药的相当部分领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毕竟是整个行业有多个子行业,又是不同逻辑的领域,东边不亮,西边亮,我认为总是有不错的投资标的。


回顾黄金十年的医药行业


何谓“新常态”呢,首先让我们看看“老常态”是什么样子,回顾过去十年,医药板块经历很大的发展,主要三个因素推动:一个是医保红利的释放,一个是医保覆盖面从20%扩展到95%;二个是资金的推动,毕竟三年医改预计投入了8500亿,其实也许投的更多;再有审批,2007年以前药品审批较宽松,一年可以批几千的药,现在可以批几百的药。在这种的一个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带来整个行业每年持续2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了2011年后,行业进入多空交织的时代,一方面看到有“安微模式”,有“限抗”的影响,但是也看到比如说基药的红利,中药品种的大幅放量,进入相对政策变局,相对行业分化的时代。


到2014年后,行业进入“新常态”的过程,所谓“新常态”,我们认为客观的说行业增速在减慢,主要原因是医保控费,按去年口径算,中国没有大一统的医保体系,基本分为800多个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的核算单位,去年城镇职工医保有30%左右出现当年收不抵支,新农合的压力也很大,收入是2900亿,支出也是2900亿,支出增速超出收入增速。这意味着很可能未来几年当中,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均会面临整体性的支付压力,控费应该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分享一个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按照IMS样本医院口径数据,增速只有6个点到7个点处方药增速,去年比例在12%,很有可能在今年全国统计局口径看,发现医药行业收入当中第一次降到10%或以下。


同时,处方行为的监管压力,我们看到中国的药占比到目前为止还是世界上最高,占了40%多水平,由于现在医保的入不敷出,逐步开始做控费、处方行为监管的试点,药占比在未来几年要逐步下降到30%。稍后按病种付费,像DRGs的事情,按今年要求不得少于100个病种在试点城市,要有30%的病例在逐步收治,再有有些单次处方金额的考核,包括负面处方清单的管理方面,在逐步卡紧医生的手,这块相对畸形的药品机构,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再者,招标降价,以前都是降1-2个点,今年湖南浙江却是10-20点的降价。很多地区医保招标模式给行业带来较大压力,包括下半年9-10月份应该新一轮招标会启动,会采取怎样的模式,大家会比较关注,压力也比较大。


新的变革时代到来


综合看,我们说处方药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处方药的行业就没有机会,包括创新药,高壁垒的仿制药,制剂出口,高壁垒仿制药、生物药这些领域,还是有很大机会的。另外整个医改带来的服务器械和流通领域的变局,促使行业会有很多新技术,新模式的诞生。


第一个机会是主要在药品领域,包括老龄化带来的肿瘤药、心脑血管领域常期搜索还是不错。药品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前治肿瘤不用蛋白药,不用靶向药,不用抗体这些东西,其实现在都是高速增长的过程当中。


机会之二,市场上有很多争议,互联网+带来行业的看法变化,虽然下半年的风没有上半年刮的大了,对于行业有可能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新时代下,比如医药商业从传统垫款和物流,这种不是很高大上的形象,逐步变成综合的药事服务商。比方GPO,供应链管理,药房托管的事情,其实都能能带来业绩弹性,以前都是5-7个点的毛利,1-2个点的净利,在去渠道化,去中间环节过程当中,商业企业的新的模式也是可以探索的。


比方说被大家认为不太好的行业,药品零售行业,以前竞争激烈,行业比较散,还分不到处方药,同时确实人工租金成本在上涨,在今年大环境下,更多的认同上市公司能抢到先机去做同行业的垮区域的龙头性的并购,在互联网遇到的背景下终端入口的价值逐步体现。


再有一些新模式新技术方面的探索,这块很多不一定马上现在兑现业绩上,但是认为确实长期来看是值得关注的。是一个新的赛道,传统来说,大家对于药品企业主要看产品、看营销,看市场的定价能力,在这样一个新互联网+的背景下,其实很多人会去看一些新模式,比如说慢病管理,如何获取患者的流量,做数据处理和流量变现。


在新的技术方面,有些海外的最佳的企业带来比较强的动力,2014年以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涨了60%,其实涨幅不小,诞生大市值的企业。海外对应的政策风口,国内很多新的企业纷纷去做,扩展新的领域,里面有成功,也有失败,方向来看值得去尝试。


总体来看,未来面临2个方面变化,处方药领域存在结构性机会,认为处方药大部分医保支付面临减速的压力,之前提到创新药、高壁垒仿制药、制剂出口、海外合作、生物制药,还是代表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医疗行业当中的新模式新技术的东西。短期来看,估值也贵,不一定很符合大家选股的思路。从中期来看,确实代表行业发展的方向,很多龙头股下半年会走法,可能有很好的表现。


今年行业走势分析


简单说医药股的走势情况,基本涨了30-40%水平,在各行业中走势不错,今年排到中上游水平,去年在29个行业当中是垫底的,今年是明显的改善。医药行业这轮行情和整个A股一样,并不是看业绩,看估值的行情。动态估值在40多倍水平,仅次于2007年的高点,但今年行业增速不到20%,从非上市公司口径看,因为上市公司是可以并购的,估计今年可以做到15%的增速,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只有10%,从这个状况来看,医药股靠什么涨这么多呢?


上半年,主要是几个方面,一个是新技术新模式估值具备泡沫化的品种,还有低估值预期有变化的品种,还有事件驱动预期的重组股,总体来说,上半年很少股票因为业绩而成为牛股的,更多的是基于预期变化或者事件驱动带来的估值提升和市值提升。


下半年来看,认为市场风格会发生变化,特别经历前期的巨幅调整后,认为变化是在所难免的情况。对于下半年行情看,更多市场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对于业绩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前期市场经历大幅调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明显降低,对于业绩、近期的披露中报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关注。


但是认为下半年也并不会完全炒估值最低的公司,而是要看估值和业绩平衡,目前中国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投资者对于估值的忍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市场不完全单纯看重便宜,更看重未来公司细分行业的趋势,和长期的市值空间。在业绩好的基础上,认为行业趋势向上才是更加重要的。对于估值,是不是50-60倍就一定贵呢,这一块可能还会有比较高的容忍度。只要不是一个估值泡沫化的就可以。建议下半年投资者在趋势向上的新兴市场细分领域上,寻找业绩增长比较快,估值尚未泡沫化的品种。


另外一块,上市公司下半年的执行力和主题的可兑现性成为大家更为关注的一点。注意到,上半年市场把几乎所有能挖掘的主题,从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到国企改革,包括新模式、新技术、政策上的变化,该挖掘的都基本上差不多了。我们认为指望下半年能在主题角度能出现新的主题,难度比较大,在前期的主题进行更多的分化,更多的看,业绩和预期的兑现。很有可能过了最近这段时间市场同涨同跌的趋势后,同一个概念的个股会发生分化,包括不同概念的行业也会发生分化。


有一些具备业绩和预期可兑现性的品种,比如说国企改革试点的品种,上半年抄的比较热的精准医疗中,能切身满足医生和医院利益诉求,可贡献业绩的品种。比如说处方药的制剂出口,创新药、生物制药等壁垒比较高,行业趋势比较好,公司业绩还是不错的品种。


像新兴的医疗服务,医药商业的领域当中,有新的商业模式,还有品牌和行业资源,能实现相对轻资产扩张的一些企业,还是会受到追捧的。而单纯的讲故事,目前市值相对虚高,兑现能力比较差的题材,还是持谨慎的态度,相对近期股市下跌后,很多企业都看好的理由,比如说定增的价格体现,比如激励的价格体现,由于股市的大幅下跌,很有可能做不成,会导致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的负反馈,需要保持谨慎。


总结下来,下半年考虑寻找不确定性的波动比较大的市场当中的寻找“三好学生”,什么是“三好学生”呢,就是行业好,行业趋势向上,这比什么都重要。第二是企业本身相对不错,不管哪个细分市场,希望是细分市场的行业龙头,无论是新模式新业务的开展,还是自身行业地位导致的业绩增长的加速,都是可预期的。第三点,沟通比较好,管理层比较积极,执行能力强,不断有事件催化。“三好”再加上“一好”的话,就是安全性好,安全性好,既包括估值可接受和估值业绩的增速的匹配,也包括,如果估值比较高的情况下,行业趋势向好,像定增价、激励价、行权价,有真实兑现的价格,能够有支撑的话,也是不错的标的。


提问交流环节:


Q:分析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领域,现在有无成熟的商业模式?


A:国内移动医疗的情况,很多移动医疗项目和慢病管理是相关的,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这条线目前来看,业绩兑现的情况,暂时不能考虑太多问题,要从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中国的移动医疗和海外模式不同,海外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是“硬件+服务”的接口,一方面投入硬件,后续做服务的支持,但是模式基于医保费用的支持,像welldoc的这些项目,医生可以给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项目以处方形式开出来,商业保险是可以给支付的。在中国政策环境不一样,中国慢病管理和移动医疗更多是医生的角度做接入。现在市场有类似“轻问诊”的模式,个人认为此种模式存在一定异议的。核心问题是也没办法把医生的资源纳入其中,依然需要改进。


中国的做疾病管理和和任何移动服务医疗角度,核心问题是解决医生的利益诉求和医生专家级的来源问题。各位去小医院看病不用排队,但还是不会去看,还是去大医院去,因为医疗行业有非常强大的专业性,专家是真正值钱的。我们怎么通过合适的方式让专家发挥实践价值,以一对多甚至平台性的形势,帮助专家能够绑定用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Q:分析血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作为医疗行业的子行业,血制品行业有比较高的资源壁垒,存在供需不平衡,未来还有多大增长空间?随着6月1日开始放开价格管制,血制品有无涨价趋势?


A:关于血制品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由于中国实际需求和供给严重不匹配,血制品还是会维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长期看,价格会得到纠正,有提升空间。但是对于涨价,持有中性的态度,认为最终价格会涨,涨价时机未必会像6月1日那样放开价格后就会涨。


从长期看,后续价格机制形成,医保支付端可能会有越来越强的话语权。保险端、医保端不让涨价的话,把行政价格取消,意义不是非常的大。另外客观的来说,还有一点,尽管取消药品的行政定价,多少在企业定价的时候要考虑多重因素,价格还是逐步到位的过程,血制品提价是大势所趋,价格的弹性体现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Q:老龄化趋势下,医疗行业哪些细分子行业的增长确定性和业绩弹性高?


A:从疾病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自生规律。中国有两个领域目前发展相对滞后,一个是肿瘤这条线,特别高端的,像小分子靶向药,蛋白药、抗体药,面临好的发展机遇。


另外一条线,慢性病比方说心脑血管和内分泌这个是比较长期看好的。但目前用药结构与国外不同,国内心脑血管药品不少,很多利益性品种,真正确定性治疗性用药未来还是有比较好的涨幅,内分泌也是这样,包括胰岛素,对应的多肽类的药物,新一代的化药都是比较有成长性的。


Q:我国相对国外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比重是不是相对较低,后期提升空间有多大?


A:给大家纠正一个看法,关于药品器械的比重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一定国外的器械比例特别大,而是因为中国的药品比例特别大。中国的药占比是40-45%之间,而国外欧美发达国家是仅10-15%,国外的曾经以药养医历史这些国家,比方日本、韩国是20%左右,这么算来,其实中国的药占其实是虚高的。如果把它这块剔除的话,医疗器械的相对占比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低。


我们确实觉得器械有提升的空间,主要是几个方面因素,一个是进口替代,从比较小的设备,比如检测端的设备,到比较大的设备,影相学的设备,都很明显看到内资对外资的进口替代,现在招标趋势,对高价格的外资企业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的。比方说耗材,还有制药装备的细分领域,相信国内的龙头企业已经能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有能力去做替代。这些领域,甚至不排除这些装备往海外走的广阔前景,器械未来前景说还是特别好,至于你说能不能达到国外的1:1或1:2的比例,我个人还是有保留意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