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有何不同

 云在青天ysz 2015-08-04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作者:薛凤旋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2月版 定价:35.00元

薛凤旋新作《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简要介绍了中国历代城市的性质、功能与结构,对于城巿的发端、兴盛与转变等过程及其原因,也给出了独到见解。更为重要的是,薛凤旋力图将中国城市与华夏文明勾连起来,提出“中国城市是中国文明的载体”论断,力证中国城市完全体现出中国文明的价值。

城市研究的“西方主义”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东西”一词使用颇为频繁,是指代商品乃至各种事物的口头用语。这表达方位的“东”与“西”,何以能够组合起来指称事物呢?清人龚炜认为该词起源于东汉,他在《买东西考》中写道:“其时都市之盛,侈陈东西两京,俗语买东、买西,言卖买者非东即西,沿袭日久,遂以东西为货物替身。”也有人认为年代应为唐代,因为当时长安的贸易集中于东市和西市两处。由此可知,中国的城市早在汉唐时期就已高度发达,中国历史除“以农立国”之外,尚存在一个“以城治国”的历史。

在英语世界中,城市(city)与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同一词根cit,对西方人而言,城市就是文明本身。这也使得西方城市研究蔚为大观。自近代东西方密切交往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城市关注有加,得出了诸多非凡的见解。而它们亦随着百年的西学东渐输入到中国,成为我们重新窥探自身历史的显微镜。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讲法,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其与西方城市相较,既不像古代的“城邦”,也没有中世纪的那样“城市法”,没有独立的市民阶级和特权行会,故而中国城市不可能走向西方的格局。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代西方学者继承,于是“中国没有城市”的论断大行其道。如罗威廉(William Rowe)认为从未出现过真正的城市,因为市民社会从未成形;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更是认为中国政府的一大作用,就是限制城市实体的权力和影响。职是之故,大多数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城市时,往往将目光停留在“条约城市”上,关注的是城市自治、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等问题,或探讨租界、警局、企业家和工人等现代城市产物,或发掘城市中士绅、移民和妓女等群体出现的新变化;香港、上海成为中国城市的范本,而北京、西安等传统都会无不面临被西方改造局面。不少中国学者也接受了这种叙事,认为中国亟须城市改造。

中国城市的特质

然而,中国城市确是如此这般情形吗?有着深厚民族关切的薛凤旋在《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中表达了不同意见,中国城市固然不具备西方城市的多种要素,但这并不表明其属于落后阶段。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城市演变必然受着某些独特的本质支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而要发现这些本质,就必须先跳出狭隘地研究单体城市或区域城市的窠臼,建立起能够囊括全部历史的一般性城市理论。薛凤旋在这部积累了三十年教研经验的城市史专著里,既声明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一样,都是文明演变的主要场所,又强调二者之不同,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治理周边的乡村,推动城市变迁的主要动力来自行政力量和儒家思想,而不是经济利益。概括起来,薛先生所述的中国城市文明主要有四方面的特质。

一,中国城市历史悠久且连绵未断。薛凤旋先生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城市化动力和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当然,中国城市在历史中也发生过变异,城市重心由中原逐渐向南方移动,方形的城市结构不断被突破。

二,中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因来源于政治而非经济。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基于“筑城以卫君”目的建立的,“是王权而不是商人,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崛起”。正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广布于江河山川间的上千座城池有了较为统一的形态。薛凤旋先生将这类城市称之为“行政型城市”,它们是消费性的而非生产性的城市。

三,中国的城市与乡镇是一体的。就中国而言,城市是镶嵌在密密麻麻的乡村网络中,而不是如西方那样成为独立于乡村的“城邦”或“自由地”,它和农村休戚与共,并不存在某种比农村农民更高级的城市文明。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概念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单位概念”。

四,中国城市规划的指导原则是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的乡村社会,也是城市社会的根基。在古代城市的选址、方向、布局、城墙、市井及规模上,我们皆可发现儒学的踪影。尽管《周礼·考工记》被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但薛凤旋先生还是认为它最完整地归纳了儒家思想的“营国”理念,它将封建等级、敬天祭祖、人伦纲常和天人合一等意义充分运用于城市的建造中,形成包括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的空间布局。

薛凤旋先生一方面驳斥了“城市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特有产物”偏见;另一方面也建构起了叙述中国城市的理论,并指出解决当前城市问题的出路是回到儒家源头。作为一部通论形式的城市史,薛先生言简意赅地叙述了中国城市前后五千余年的演变历程,于内容取舍方面自然有所偏重或挂一漏万。但我以为,在阅读过程中,仍需注意几点细节。

薛凤旋先生对道教、汉藏佛教以及外来民族等对古代城市的影响只是轻描淡写带过,也甚少讨论中国城市建筑的材料问题,城市的交通墓葬、用水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更几无涉及,而这些细节恰恰是理解城市生命的要害。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是古代城市容易遭兵燹毁灭的重要原因,这也间接导致了许多大城市区域的植被破坏、生态恶化和人口迁徙。此外,各类军镇、边镇和屯垦城镇,以及非中原王朝的城市,亦是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