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各地地名意思及简史

         内蒙古自治区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但内蒙古最吸引人的还属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内蒙古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草原上以打猎和放牧为生。在12世纪以前,他们上有金朝的野蛮统治,下有各部落间的战事厮杀,灾难深重的蒙古人民迫切需要统一安定的生活。
  1162年出生的铁木真是蒙古族内孛儿只斤部的贵族,能征善战,先后打败了横行草原的几个蒙古部落,1206年,他统一了蒙古各部,并获得了“成吉思汗”这一尊称。从此,蒙古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建立了。
  接下来,完成了内部统一的铁木真开始了对外扩张的过程。1211年,他亲率大军向金朝进攻,一路连下90多座城池;1215年,成吉思汗再次发兵南下,很快攻占了华北地区;1218年至1223年间,西征的蒙古军占领了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使疆域扩张到了欧洲大陆。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随后又灭亡了南宋王朝,继而开始了蒙古人对中国全境长达98年的统治。

内蒙古自治区重要数据
简称:内蒙古
位置:位于中国北部,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由东向西毗邻黑、吉、辽、冀、晋、陕、宁、甘8个省区。
气候: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面积:110多万平方公里
人口:2376万
民族:主要有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族。
首府:呼和浩特
区划:下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

内蒙古各地地名意思及简史
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

工具/原料

  • 内蒙各地车牌编号

    蒙A:呼和浩特市    ·蒙B:包头市    ·蒙C:乌海市   ·蒙D:赤峰市 
    ·蒙E:呼伦贝尔市    ·蒙F:兴安盟    ·蒙G:通辽市  ·蒙H:锡林郭勒盟 
    ·蒙J:乌兰察布盟    ·蒙K:鄂尔多斯市    ·蒙L:巴彦淖尔盟   ·蒙M:阿拉善盟

  • 呼和浩特A,系蒙古语,呼和意思为蓝色,浩特意思为城市,蓝青通用,故合译为青城。
    旧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类生存,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地区设云中郡。公元前206年汉朝沿用前制,仍称云中郡,“昭君出塞,汉匈和亲”就发生在汉朝。到北魏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敕勒川。隋唐时期称此地区为白道川,先后设置云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置丰州。宋政和四年(1115年)金国建立后,仍称此为丰州。到了元朝,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阿勒坦汗率蒙古族土默特部落在此驻牧,因此又名土默特川。明隆庆六年(1572年)阿勒坦汗开始兴建呼和浩特,到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明朝“赐”名为归化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新建了一座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民国2年(1913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并将绥远、归化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民国17年(1929年)改绥远特别行政区为绥远省,省会设在归绥县。民国26年(1937年)归绥沦陷,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县改称厚和特别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厚和特别市改称归绥市。1949年绥远省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时,取消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并定其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包头B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思为有鹿的地方。

    包头地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休生养息。最早的政区是赵武灵王在此设置的九原郡。到明朝初年,包头地区成了蒙古族土默特部落的游牧之地。清朝推行移民政策,包头地区开始出现大批农业村落和牧民居点。乾隆初,东河地区形成70多户、350多人的村落,名为包头村。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头由村改镇,设巡检。同治十年(1871年)包头筑城。民国15年(1926年)置县。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包头县,改为特别市,次年改为普通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县、市并存,市长兼任县长。1950年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包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1984年被国务院定为较大城市。

    乌海C市政府驻地乌海市海渤湾区。

    在新中国成立前,乌海地区从未单独设置过政权建制,而是以黄河为界,两岸分属于历史上各朝代的不同部落。1958年,包兰铁路(包头——兰州)通车,在此建乌达火车站。乌达系蒙古语,意思为柳树。1961年,建立乌达市,隶属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是年,建立海勃湾市,隶属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海勃湾,是由“海若布刀亥”演变而来,意为“雄师之湾”。1976年,乌达市与海勃湾市合并,取前两市之首字“乌”、“海”,成立了直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的乌海市。该市共有三区,分别是乌达区、海渤湾区和海南区。

    赤峰D市的前身是昭乌达盟。昭乌达系蒙古语,其汉音全称为:扎滚乌达音朝格拉干,意思为百柳,是以历史上部落会盟地址而命名的。

    赤峰,在清代设置昭乌达盟建制。清乾隆七年(1742年)设乌兰哈达巡检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设乌兰哈达厅。乌兰哈达,蒙古语,意为红色山峰,是以坐落在当地英金河岸的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也因此得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民国35年(1946年)建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民国36年(1947年)改为昭乌达盟行政公署,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赤峰市。

    呼伦贝尔E最早得名于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系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也系蒙古语,意思为雄性水獭,呼伦湖与贝尔湖是一对姊妹湖,历史上均盛产水獭。

      清康熙、雍正年间,呼伦贝尔盟以大兴安岭为界被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岭西称呼伦贝尔,岭东称布特哈[1][1],分别设总管和副都统衙门管辖。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翌年3月,东蒙自治政府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政府,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民国36年(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民国35年(1946年),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民国37年(1948年)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改称呼伦贝尔盟政府。1949年,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盟府设在海拉尔市。海拉尔区,因有海拉尔河从区境流过而得名。海拉尔系蒙古语“哈利亚尔”的音转,意思为野韭菜,因河两岸“野韭菜丛生”而得名。1954年4月,呼纳盟与兴安盟合并,统称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入黑龙江省建制,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年恢复兴安盟建制,同时恢复1954年4月前的呼纳盟行政区划,名称叫做呼伦贝尔盟。1988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2001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呼伦贝尔盟撤盟建市。

    兴安F原是满语,意为丘陵,因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而得名。

      兴安盟盟府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汉语意思为红色城市。因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东北沦陷时期,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政府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兴安省,是年6月在兴安省下设兴安东、南、北3个分省,民国22年(1933年)增设兴安西分省。民国23年(1934年)撤销兴安省,4个分省升格为省。民国32年(1943年)10月又设兴安总省,统辖兴安东、西、南、北4省。民国35年(1946年)1月,兴安盟政府随东蒙自治政府在王爷庙街(在今乌兰浩特市)成立,后东蒙自治政府撤销,兴安盟政府亦随之撤销。民国36年(1947年)5月1 日,内蒙自治政府在王爷庙街成立,内蒙古成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同年5月25日,撤销兴安省政府,兴安盟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11月28日,王爷庙街改名为乌兰浩特市。民国37年(1948年)10月,成立兴安盟人民政府。1954年,兴安盟与呼纳盟合并,统称呼伦贝尔盟。1969年原行政区划分别划归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建制。1979年8月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年恢复兴安盟建制。

    通辽G市首府所在地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系蒙古语,意为带弓箭的卫队。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明,哲里木,系蒙古语,意为马鞍吊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通辽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3月,为伪满洲国统属。民国22年(1933年)4月,为伪满洲国兴安省所辖。民国23年(1934年),属伪兴安南分省,为兴安总省所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伪满洲国解体。同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明令东北3省划为9省2市,通辽划属辽北省管辖。民国35年(1946年)1月,科尔沁区及开鲁一带解放。4月,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成立哲里木省政府。是年6月,省政府迁到科尔沁区,撤销省级建制,改称哲里木盟政府,归辽吉省(后改为辽北省)辖。哲里木盟之称,是由于历史上部落会盟而得名。民国36年(1947年)5月,通辽全境解放。民国38年(1949年)4月1日,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4月,撤销呼纳、兴安、哲里木盟,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恢复原哲里木盟建制。1958年,哲里木盟政府改称哲里木盟行政公署,196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改称通辽市(地级市)。

    锡林郭勒H,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

      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锡林浩特,亦是蒙古语,意思为丘陵地带的城市。清代崇德、顺治、康熙年间锡林郭勒河一带的各旗,常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楚古拉干系蒙古语,意为集会,遂命名为锡林郭勒盟。清嘉庆年间,迁会盟之址于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民国35年(1946年),成立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民国36年(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J,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口。

      乌兰察布市府所在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察布系蒙古语,意为红色山口。红山口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在大青山(阴山山脉)脚下。清朝天聪6年(1633年),有6个部落首次会盟于此,乌兰察布盟因此得名。集宁始建制于元朝,名为集宁路,是预兆“集市安宁”而得名。民国12年(1923年),改名为集宁县,1949年改称集宁市。1950年成立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初驻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后几经迁移,行政区划亦多次变更。1958年改名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是年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销,其所辖旗县市全部划归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并将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更名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地迁至集宁市。

    鄂尔多斯K”为蒙古语,意为“宫帐守卫”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 是蒙古语的音译 其中 “鄂尔多” 译成汉语是“宫帐”的意思“斯”则表示为复数 是“多”的意思所以 “鄂尔多斯”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多宫殿”或者“宫帐众多的地方”

    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夏、商、周时期,鄂尔多斯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地区,辽代置东胜州。清顺治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自为一盟,以首次会盟于王爱召而名伊克昭盟。伊克,系蒙古语,意为大;昭即召,亦系蒙古语,即庙的意思,合并后的意思是大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东胜理事通判厅。民国2年(1913年),绥远改成特别行政区,东胜随之改为县。1949年,成立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是年,盟改政府,属绥远省。1954年,伊克昭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东胜撤县改市。2001年伊克昭盟撤盟建市,更名为鄂尔多斯市。

    巴彦淖尔L系蒙古语,意思为富饶的湖泊。

    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临河,地处黄河岸边,临近黄河,故名。民国14年(1925年),置临河设治局,民国18年(1929年),升为临河县;1984年升为县级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巴彦的意思是富饶,淖尔意思为湖泊,合译为富饶的湖泊。夏、商、周时期,巴彦淖尔地区有北方少数民族在此游牧。西汉时期,曾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在西部河套地区屯田戍边,分属五原郡、朔方郡。清朝实行盟旗制,分属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厄鲁特旗。民国28年(1939年),傅作义部由山西进入河套,成立绥远临时省府。解放后,1950年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绥远省撤销,陕坝专员公署改为河套行政区一级政权,归内蒙古自治区。1956年,成立巴彦淖尔盟人民政府,驻地巴彦浩特市(今阿拉善盟境内),辖阿拉善旗、磴口县、额济纳旗、巴彦浩特市。1958年,将乌兰察布盟所辖乌拉特3 旗(前旗、中旗、后旗)、河套行政区和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驻地磴口县。1970年,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由磴口县移驻临河县。2004年,巴彦淖尔盟撤盟建市,更名为巴彦淖尔市。

    阿拉善M,是贺兰山的蒙古语音转。

      阿拉善盟府所在地阿拉善左旗。秦朝以前,就有少数民族部落游牧于此。西夏国建立以后,阿拉善为其属地。明朝末年,由青海移来的霍硕特部落定居于此。清朝实行盟旗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编阿拉善霍硕特旗为特别旗。1949年,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县级),1950年,划归宁夏省,成立宁夏省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宁夏省撤销,阿拉善自治区改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划归甘肃省。巴音浩特,同巴彦浩特,蒙古语,意思为富饶的城镇。1956年,设置巴彦淖尔盟,将巴音浩特镇改为巴彦浩特市(县级市),将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改为阿拉善旗,巴彦淖尔盟府驻地巴彦浩特市。1958年,巴彦淖尔盟机关迁址,巴彦浩特撤市为镇。1961年,阿拉善旗划分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1980年,正式成立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驻地巴彦浩特镇。

    二连浩特系蒙古语,汉语意思是有斑纹的城市。

      二连浩特市,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境内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二连盐池。清嘉庆25年(1820年),在盐池西北坡设伊林驿站;同治年间(1862~1874年),内陆商人带领盐工来此捞盐。二连盐池,蒙古语称之为:额仁达布散淖尔,额仁意为斑纹,达布散间为咸盐,淖尔意为湖泊。合译的意思为带有斑纹的盐池。民国初期出版的地图上标注盐池,地名二连,就是取额仁的谐音。1953年,集二铁路(集宁——二连浩特)正式动工修建,以车站为中心的建筑群便成为二连浩特市的雏形。1956年,设二连浩特镇,1957年,升格为县级市,1985年1月,升格为准地级市,是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1986年3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市。

    满洲里市政府所在地满洲里市,聚落形成已有百年历史,曾名霍勒金布拉格,为蒙古语地名,含泉水旺盛之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通车,霍勒金布拉格逐渐被东清铁路首站站名满洲里所取代。民国31年(1942年),建满洲里市;1949年,满洲里市与扎赉诺尔[2][1]市合并,称满洲里市。1953年,改为自治区直辖市;1969年,划入黑龙江省建制;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4年,被定为乙级开放城市;1985年,定为甲级开放城市;1992年,满洲里市被列为自治区计划单列市。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

      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锡林浩特,亦是蒙古语,意思为丘陵地带的城市。清代崇德、顺治、康熙年间锡林郭勒河一带的各旗,常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楚古拉干系蒙古语,意为集会,遂命名为锡林郭勒盟。清嘉庆年间,迁会盟之址于贝子庙(今锡林浩特市)。民国35年(1946年),成立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民国36年(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