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路程上百公里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过去中国人没法想象这种生活。上百公里的路程,过去就叫出远门。那时人们衡量出门远近的概念是骑车几分钟,坐车几站地,抬腿要走多大会儿。 不过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上下班路程需要上百公里的人已不在少数。房价让年轻人大都只能把家安在五环以外,因为限购,还很多人把房买到了离北京市区最近的河北燕郊、固安等地。可他们的工作地点又偏偏都集中在市区几处商业区,因此超长的通勤距离在北京已经见怪不怪。 虽然有日益发达的公交系统,但总有一天你会再也无法承受时间、体力、健康还有尊严的代价,到那时,自己开车成为出路。 当汽车成为个人生活必备品,可以说车轮社会已经到来。 美国是史上第一个进入车轮社会的国家。1908年问世的福特T型车让汽车在被发明20多年(1886年)后终于走入普通家庭。在此之前,汽车在作坊式的工厂里生产,是满足贵族和有钱玩家虚荣心好奇心的定制产品。 亨利福特没有发明汽车,但他发明了同样伟大的福特生产方式,也就是生产线。生产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由此改变了整个人类制造业,也改变了汽车的前途。汽车价格终于低廉到有机会进入普通人家。 福特T型车最初的售价只有825美元,相当于同类车型的三分之一。第一年,T型车的产量达到10,660辆,创下了汽车行业的记录。到了1921年,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6.6%,售价也进一步降到了260美元。 在1913年,买一辆福特T型车需要花普通美国人2年的收入,1924年只要3个月收入。(《汽车百年》周兵 麦尔斯著) 汽车成为美国的经济引擎,带动了钢铁橡胶石油等产业,让汽车城底特律崛起。汽车扩大了居住范围,人们不用再聚集在密集的市中心,城市范围迅速扩大。 汽车更创造大批的中产阶级,进一步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大量没有技术,没有文凭,不会英语的移民历尽艰辛抵达底特律。在那里,福特生产线会接纳他们,而且他们待遇很高。1914年,亨利福特将工人日薪提高至5美元,随后再次提升至7美元。中产阶级规模随之在美国迅速增长。汽车业让一文不名的移民迅速跻身中产阶级,壮大了这个阶层,反过来增加了对汽车的需求。 1929年,世界上78%的机动车集中在美国,当年,美国每5人拥有1辆汽车。当年,英国每30人拥有一辆汽车,德国每102人拥有一辆汽车,日本每702人拥有一辆汽车,苏联每6130人拥有一辆汽车。(《汽车百年》周兵 麦尔斯著) 从这时开始,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度,汽车成为美国的象征。告别玩具地位,一个汽车的时代真正来临,这就是所谓的无马时代。 80后一代中国人经历的,已经不是大工业时代,这个时代激动人心的东西更多,中国的车轮社会来得有些低调。 迟至1990年代,在笔者的记忆中,马车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就算在今天北京,从天通苑到北太平庄,你仍能偶尔看到策马扬鞭的小贩。 底子要从1978年算起,当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135.8万辆,其中100.2万辆为载货汽车,汽车千人保有量仅0.5辆。 1982年6月上汽与德国大众公司签署了合作生产100辆桑塔纳汽车的合同,这是中国汽车业一个新的开端。1984年2月,《国务院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第一次明确了私家车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2002年中国轿车总产量首次超过载货汽车产量。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1364.48万辆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1806.19万辆打破美国于2001年创下的世界纪录1747万辆。全球汽车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连续6年产销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汽车产量达2372万辆。 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到2014年底中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突破3亿人。驾驶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持有小型汽车驾驶证的驾驶人达到了1.8亿人,全国每5个人或每3个适龄驾驶人中就有1人拥有机动车驾驶证。 2014年,中国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汽车数量仅次于美国(2.447782亿辆)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私家小客车数量已达到1.04亿辆,是2000年的35倍,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全国有35个城市汽车超过百万辆,其中10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北京市汽车数量超过500万辆。 这个成就还是在国内多个大城市接连实施限购限行的背景下实现的。怎么看待这个成就?2014年5月,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公布了他们当年4月的调研结果: “美国千人保有量超过800辆,而中国不足百辆。” “在使用情况上,今天中美也有明显区别。中国今天汽车消费者更多集中在城市,超过了80%比例,而美国基本上是城市36%,郊区45%的样子。因为集中度的不同所以两国用车使用习惯差异很大。超过60%的中国人愿意开车上班,而行程只有10分钟之内的驾驶者到达了64%。而美国只有50%人愿意开车上班,其中43%的驾驶者的开车时间超过了60分钟。” “从未来两年购车打算来看,超过70%的中国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新车,只有35%美国消费者愿意购买新车。就汽车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言,中国消费者把汽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相对比较感性。而美国的消费者把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相对比较理性。” 今天中国人对汽车当然是感性的,甚至可以说对汽车是知之甚少的,但无论中产还是小康之家都对汽车有着不可阻挡的欲望。 通勤是正当理由,面子是正当理由,好玩当然也是。有网友在bbs上总结得好,“有车没车两种生活,好车烂车一种生活”。汽车改变的当然不只是生活的面子,改变的更是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一点。 汽车带来经济繁荣,当然也带来社会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什么样的限制都不足以压制人们对汽车的热情,限车政策注定坐在不断升压的压力锅上,这是必须要正视的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