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中行”是无论大道小道,刻刻不离道,而又忘了道。“大道”之大,非大小之大,乃“大小不二”之大。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亦大亦小,非大非小。大中既包含无限深广,也包含无限微小。不是说做大善事、大功德才叫大。 富翁一掷千金,不过于九牛身上拔一毛,故虽大亦小。照顾家中病人,不过是个小事,但若能坚持十几年如一日而不放弃,则虽小亦大。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能够对广大有情无情众生都生出慈爱悲悯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心量与慈悲是一不是二。 “功行终需世上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理领悟的再透彻,终须付诸实践,落到“行”上(即事上)。应在生活中去践行“不修之真修”,在每一件小事上验证“理事不二”,达到无论顺境逆境皆能自在出入。 千万个说,不如一个行。一遇考验就退缩,言行不一,只能被耻笑为“夸夸其谈”。千万个修,亦不如一个行。到底修得如何?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在世间需用世间法,合道之后,一切回归“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该怎样就怎样,不刻意顺从,也不故意违拗。能够承受一切时就承受;能够避免一切时就避免。能够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付出也不作付出想。不需要付出时就不付出。也不刻意行善,连“行善、付出”的念头也没有。这个“没有”,是不再区分付出与索取,一切都无所谓。 所有言行都源自普通人的思维,毫无奇特之处,平凡得象路边的小草、脚底的泥土,随时都会被人遗忘。像纯真的孩子,想当然地要他该要的、能要的,毫不吝啬地给他想给的、能给的。通达人情世故,一切往来皆顺其风俗而不改变,因为改与不改、从与不从,都没有差别。能力不足时,甘愿做鸡群里的小鸡。有朝一日羽翼丰满可以翱翔蓝天时,必直上云霄。 顺其自然者,不是听之任之、与世无争。如此为之者,又陷入“自然”之极端。顺其自然的“自然”,是自然与人为不二,争与不争不二。该积极主动时,就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主动造势。所以,修行的功用应该是积极处世,而不是消极处世。 修炼中要有法身元神被毁掉后重来的思想准备,尘世中同样可能遇到一切毁掉后重来的经历。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默默承受,坚持不懈。当明了该走的过程必须要走,该绕的弯路必须要绕,该摔的跤必须得摔时,就不愿再说法度人,不愿再谈玄论妙,言语也变得简易直白。但在不可不辩,不可不争时,又会平心静气应对。自此证入“无诤三昧”。所谓“无诤”,不是连是非都舍弃,而是诤与不诤之不二。 所以说:“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如讷。”于是乎有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于是说“大音稀声、大爱无痕”。由于隐匿民间,与常人无二,故曰“圣人无名”。 合道后,恢复到未修炼之前的普通人,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修炼过一样,所以叫“无修”。曾经拥有的功能神通都已消失,所以叫“无得”。任何境界也不再显现,所以叫“无证”。明白的道理越多,越不在乎开不开悟、有没有智慧,反而觉得有无智慧、开不开悟都不重要。于是能够踏踏实实、轻松安逸、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活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出来,所以叫“无智”。无修无得无证无智的境界,也可叫“大象无形”,都是真心因为无所执着、无有索取而得到的真实果报。 难怪古圣先贤说,“神人无功”,“神通不可得,智慧亦不可得,没有境界的境界是最好的。”这个阶段似退实进,是所谓“大智若愚”的真实境界,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累。”到了如此地步,世人自然褒贬不一,有辱之为魔者,有赞之为佛者,而其皆能不为所动。不明白的人真的很难理解,于是老子解释说:“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虽说与常人无二,但和从前相比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例如对世俗中的种种见闻觉知,不易迷惑,不易动摇。对无所谓的事,总是很快忘记。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探索求知的欲望。但一经了解后,若判断为不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兴趣的浓淡是应实际需求而来。一切嗜好都没有了,怎么样都行。身体各方面都在好转,体力较从前更趋旺盛。需要专心致志之事,能做到精力集中,反应敏捷。有时眼睛看着一个地方同时耳听嘴答,也能应付自如。这种境界叫做“六根同时互用”。轻易不再发脾气了,无论平日深爱或深恶的人或事,感受上都已不再那么强烈了,甚至无所谓了。这境界也叫“冤亲不二”。 世人太注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陷入贪嗔痴中不能自拔。合道者懂得因果规律、五行生克规律,知道适当地调节己欲和他欲的关系,使之处在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就是欲与不欲不二,生与克不二。 依此类推知,无为与为不二,无常与常不二,阴与阳不二,因与果不二,质与量不二,有与无不二,天与人不二,刚与柔不二,动与静不二,奇与正不二,福与祸不二,善恶不二……。故佛家曰:“不二法门”。 实证实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修,即在三维的红尘俗世中修炼,修的是阳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下。二是内修,即在四维以上的功态中修炼,修的是阴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上。所以内修比外修的效果来得快。 无论是内修还是外修,也无论是主动修还是被动修,都是修炼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虽然都是修,但是单单内修或是外修,肯定不如内外结合的效果好。 内外互根,内外不二,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外是对立统一的。内变,外也变;外变,内也变。内即心,外即相。心与相是一不是二。内在的心可以改变外在的相,外在的相也可以改变内在的心。无论修心或是修相,无论修阴或是修阳,都能导致其对立面发生改变。所以否定一方而偏执于另一方是片面的。 至于实践中如何把握,就有个度的问题,不是说两种修法所用的时间非得均等,这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安排。有闲暇就可以多多内修,无闲暇则可以一直外修,以致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缘接触内修法,内外结合,有可能今生成就。无缘接触内修法,一直被动地外修,也是在修。哪怕无量劫后才能成就正果,又有何不可?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行善或是作恶,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是成长的过程,都是必经之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若早知修行到最后还是变回常人,又何必剃度出家,绕这么个大弯子呢?直接在世间修不是更直截了当?就算是出家修行,只要心有牵挂执着,就已经是入世了。若在世间虽与常人无异,七情六欲一样不少,却能没有牵挂执着,其实等同出世。 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喜清净。在闹市中成就“动静不二”的境界。动中而能清净者,是真定,是“动静一如”。 真正的“回家稳坐”,就是踏踏实实、心无挂碍地在尘世中自在轻松地生活、工作、学习、修炼。看似未修,实则真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