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道菌群 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生态平衡,不同环境,肠道菌群不一样。生活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摄取的植物多糖量很高,他们粪便微生物种群中厚壁菌门量偏低而拟杆菌量偏高,主要是普氏菌和木聚糖菌,可以从富含纤维的饮食中最大限度地获取能量;城市生活的肥胖病人肠道内的菌群组成也会发生了改变,并且随着体重的变化而变化。 环境改变时,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菌群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二、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内的酶对大部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木聚糖、抗性淀粉和菊粉都不能降解,必须靠肠道菌群发酵,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能量物质,一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能量,同时,这些物质又是炎症调制器,在肠道部分能动性和伤口愈合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肠道内定植的肠道菌群与宿主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产生着重大影响,可以起到调节其骨质密度、促进脂肪的囤积、促进肠血管生成及促进免疫应答发育的作用。例如: 一是影响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作为信号分子,影响肝脏、脑和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从而影响肥胖及肥胖病发病的程度;微生物酶活性可以直接影响多糖的发酵,胆汁酸代谢,可能同时对宿主胆碱代谢也有影响。 二是影响糖尿病。肠道菌群通过控制胆汁酸库的组成和对信号通路的调节以达到控制脂质和糖代谢的目的。肠道菌群逐渐被认为是影响宿主新陈代谢的环境因子,并与相关的病理状态有关,如肥胖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三是影响炎症和免疫。肥胖、胰岛素抵抗和Ⅱ型糖尿病的发展与全身和脂肪组织的炎症有关。而肠道微生物区是引起人体外围组织炎症的脂多糖和肽聚糖分子的丰富来源。同时,通过调节脂肪组织的炎症来影响宿主的新陈代谢;另外,也可能会引起T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上升,调控T细胞数量的降低。 三、合理利用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代谢类疾病的关键,通过在饮食中加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原料或者益生菌,可以刺激特定微生物的增加,从而改善代谢情况,这种方法可能成为治疗代谢疾病的良方。 同时,积极微创松解调理脊柱,提升神经对胃肠的调节功能,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平衡的维持,是一个维持肠道健康的有效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