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小平:葡萄狂人这些年

 昵称26809777 2015-08-05

“吴小平葡萄”先后荣获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华名果等称号。今年,“吴小平葡萄”更是获得国字号品牌殊荣,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2015中国果品百强品牌”及“2015中国十大葡萄品牌”。

吴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几乎就垄断了南岸区的菜市场,在当地有一个雅号藤菜大王。但他却放弃蔬菜种植转战葡萄,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的转行?这些年来他又是如何从藤菜大王到今年的成就?

    发展之路

    1983,仅有初中学历的吴小平开始与黄土地打交道。他从培育菜苗起家。但连续数年,脸黄了,人瘦了,钱包并没有鼓起来多少。之后,吴小平从电视、农业报刊上看到,山东、上海等地农民靠温室大棚发财的故事“尽管同样辛苦,但人家赚的钱却要比我多出好几倍。”吴小平开始摸索,沿海同行致富的秘诀何在?他开始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但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始还不知道通过煤烟转化设施,给温室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头两年几乎没赚到1分钱。随着两年多经验的积累,从第三年起,吴小平种植的蔬菜,不仅产量上去了,品质也有了提高,当年开始略有赢余,赚了1万多元。

    1992,吴小平承包了20多亩地,开始规模化经营。别人的藤菜一般要在6月上市,他却提前了1个月,加上吴小平种植的藤菜根大、脆嫩,卖出的单价也高出了三四角钱。“记得当时每天都要来一辆货车拉藤菜,有两吨多。高峰时期,我的藤菜占据重庆市南坪市场半壁江山。”

    转型之痛

    1998,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空前增加,反季节蔬菜竞争已到白热化程度。吴小平开始

考虑起转型。经过调查,他认定在主城近郊大规模种植葡萄潜力比较大。当年10,小平从成都、大连先后引进巨峰、玫瑰香葡萄品种,开始尝试种植。

    2002年夏天开始挂果。看着沉甸甸的葡萄挂在枝头,晶莹欲滴,吴小平暗自欢喜。不料,

惨淡的销售量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当年结账时仅卖了10多万元,60万元的成本也不够。

    2003,吴小平卷土重来。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葡萄卖不出去,大量烂在地里,请人帮

忙倒运,就花了一周多。销售不畅,银行上门来逼债,准备以120万元的价格拍卖葡萄园。幸运的是,此时南岸区政府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向吴小平提供了一定数额的资助。这样,葡萄园算是保住了。

然而,该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吴小平请来专家,经诊断发现病根在于没给葡萄搞“计划生育”,产量过大,品质没保证,当然卖价也就上不去。第二年,吴小平间伐了葡萄树枝,严格选果,确保出果的优质率达90%,这样亩产控在了750公斤内。少生优生,质量自然提高,当年卖价一下子攀升至每公斤10多元,销售周期也迅速缩短至30天。

吴小平的葡萄熟了

品质有了保证,吴小平开始思考。要想做大做强,得往品牌道路上走。20057,他递交了“吴小平”商标申请。注册商标,是为了今后吴小平葡萄品牌的规模化种植、营销做准备。同年12,葡萄园还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中心的“无公害认证”。品质出色,才是支撑市场销售、规模扩张、品牌拓展等一切后续目标的基础。品牌有了,但葡萄园每年10万公斤的产量,怎么消化?这个问题困扰着吴小平。当时整个重庆的葡萄年产量以数十万吨计,再加上新疆、云南、四川等外地入渝上市的葡萄,数量更是惊人。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如何独辟蹊径?搭建传统的营销网络,不是进超市,就是进批发市场,这不仅需要高额的进场费、人工费,而且售价往往还要由别人说了算。再说,即便进了超市、批发市场,如果葡萄园年产量没有达到500吨的规模,成本收益冲抵,也不划算。

2004年起,吴小平冒着赌一把的心思,决定就在葡萄园内消化。于是,他开始在主城区做起户外广告来。时逢每年6,“吴小平的葡萄熟了”广告牌,纷纷落地解放碑、南坪、陈家坪等车流、人流特别大的地段。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为农产品打广告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打广告的费用相对于农产品售价来说,悬殊太大。吴小平说,打广告可说是被憋出来的点子。以前,他曾经尝试着在葡萄园外的公路边拉一横幅,不少过路车看到后下车跑过来购买。吴小平当时就想,何不把广告做到主城区去,吸引更多的有车一族前来品尝葡萄?由于是重庆第一个在主城区打广告的葡萄园,吴小平的广告牌一出来,便吸引了不少眼球,一时间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葡萄能有多少利润,还敢打广告?”“真是稀奇事,周末看看去。”于是,有钱的老板来了,单位团购来了。

2004,吴小平葡萄园产量7万多公斤,仅用了一个月便销售一空。吴小平又悟出致胜之道的两大关键之处:先是抓住了高端消费群的需求,并生产出适合这部分群体胃口的农产品来,自然赚到的钱就越多。其次,打破传统营销模式。葡萄园距离主城区仅15公里路程,敢于打广告,吸引有钱人来消化,满足了高端消费群的特殊需求。

2006,吴小平葡萄园刚开在卖,生意更是火暴异常。然而,一些质疑也出现了。葡萄园不允许顾客自己采摘,有人认为,既然不能享受田园采摘的乐趣,那又何苦驱车一小时去买已装好成箱的葡萄呢?对此,吴小平说:“主要是每天购买的人太多,而工作人员太少,看不过来。我准备明“吴小平葡萄”先后荣获重庆市著名商标、中华名果等称号。今年,“吴小平葡萄”更是获得国字号品牌殊荣,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2015中国果品百强品牌”及“2015中国十大葡萄品牌”。

吴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几乎就垄断了南岸区的菜市场,在当地有一个雅号藤菜大王。但他却放弃蔬菜种植转战葡萄,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的转行?这些年来他又是如何从藤菜大王到今年的成就?

    发展之路

    1983,仅有初中学历的吴小平开始与黄土地打交道。他从培育菜苗起家。但连续数年,脸黄了,人瘦了,钱包并没有鼓起来多少。之后,吴小平从电视、农业报刊上看到,山东、上海等地农民靠温室大棚发财的故事“尽管同样辛苦,但人家赚的钱却要比我多出好几倍。”吴小平开始摸索,沿海同行致富的秘诀何在?他开始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但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始还不知道通过煤烟转化设施,给温室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头两年几乎没赚到1分钱。随着两年多经验的积累,从第三年起,吴小平种植的蔬菜,不仅产量上去了,品质也有了提高,当年开始略有赢余,赚了1万多元。

    1992,吴小平承包了20多亩地,开始规模化经营。别人的藤菜一般要在6月上市,他却提前了1个月,加上吴小平种植的藤菜根大、脆嫩,卖出的单价也高出了三四角钱。“记得当时每天都要来一辆货车拉藤菜,有两吨多。高峰时期,我的藤菜占据重庆市南坪市场半壁江山。”

    转型之痛

    1998,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空前增加,反季节蔬菜竞争已到白热化程度。吴小平开始

考虑起转型。经过调查,他认定在主城近郊大规模种植葡萄潜力比较大。当年10,小平从成都、大连先后引进巨峰、玫瑰香葡萄品种,开始尝试种植。

    2002年夏天开始挂果。看着沉甸甸的葡萄挂在枝头,晶莹欲滴,吴小平暗自欢喜。不料,

惨淡的销售量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当年结账时仅卖了10多万元,60万元的成本也不够。

    2003,吴小平卷土重来。可是奇迹并没有出现,葡萄卖不出去,大量烂在地里,请人帮

忙倒运,就花了一周多。销售不畅,银行上门来逼债,准备以120万元的价格拍卖葡萄园。幸运的是,此时南岸区政府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向吴小平提供了一定数额的资助。这样,葡萄园算是保住了。

然而,该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吴小平请来专家,经诊断发现病根在于没给葡萄搞“计划生育”,产量过大,品质没保证,当然卖价也就上不去。第二年,吴小平间伐了葡萄树枝,严格选果,确保出果的优质率达90%,这样亩产控在了750公斤内。少生优生,质量自然提高,当年卖价一下子攀升至每公斤10多元,销售周期也迅速缩短至30天。

吴小平的葡萄熟了

品质有了保证,吴小平开始思考。要想做大做强,得往品牌道路上走。20057,他递交了“吴小平”商标申请。注册商标,是为了今后吴小平葡萄品牌的规模化种植、营销做准备。同年12,葡萄园还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中心的“无公害认证”。品质出色,才是支撑市场销售、规模扩张、品牌拓展等一切后续目标的基础。品牌有了,但葡萄园每年10万公斤的产量,怎么消化?这个问题困扰着吴小平。当时整个重庆的葡萄年产量以数十万吨计,再加上新疆、云南、四川等外地入渝上市的葡萄,数量更是惊人。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如何独辟蹊径?搭建传统的营销网络,不是进超市,就是进批发市场,这不仅需要高额的进场费、人工费,而且售价往往还要由别人说了算。再说,即便进了超市、批发市场,如果葡萄园年产量没有达到500吨的规模,成本收益冲抵,也不划算。

2004年起,吴小平冒着赌一把的心思,决定就在葡萄园内消化。于是,他开始在主城区做起户外广告来。时逢每年6,“吴小平的葡萄熟了”广告牌,纷纷落地解放碑、南坪、陈家坪等车流、人流特别大的地段。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为农产品打广告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打广告的费用相对于农产品售价来说,悬殊太大。吴小平说,打广告可说是被憋出来的点子。以前,他曾经尝试着在葡萄园外的公路边拉一横幅,不少过路车看到后下车跑过来购买。吴小平当时就想,何不把广告做到主城区去,吸引更多的有车一族前来品尝葡萄?由于是重庆第一个在主城区打广告的葡萄园,吴小平的广告牌一出来,便吸引了不少眼球,一时间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葡萄能有多少利润,还敢打广告?”“真是稀奇事,周末看看去。”于是,有钱的老板来了,单位团购来了。

2004,吴小平葡萄园产量7万多公斤,仅用了一个月便销售一空。吴小平又悟出致胜之道的两大关键之处:先是抓住了高端消费群的需求,并生产出适合这部分群体胃口的农产品来,自然赚到的钱就越多。其次,打破传统营销模式。葡萄园距离主城区仅15公里路程,敢于打广告,吸引有钱人来消化,满足了高端消费群的特殊需求。

2006,吴小平葡萄园刚开在卖,生意更是火暴异常。然而,一些质疑也出现了。葡萄园不允许顾客自己采摘,有人认为,既然不能享受田园采摘的乐趣,那又何苦驱车一小时去买已装好成箱的葡萄呢?对此,吴小平说:“主要是每天购买的人太多,而工作人员太少,看不过来。我准备明年专门开辟数十亩葡萄,让城里人自个儿采摘葡萄,这样可增加葡萄园的观赏性、互动性。”

2007年,他在南川市准备建立第二生产基地。一旦南川基地建成投产,其上市时间将比迎龙基地延长半月左右,这样,迎龙基地葡萄销售一结束,南川基地的葡萄便可马上填充这一断档期,延长吴小平葡萄品牌的销售周期。葡萄园里的吴小平,正走得越来越远。

   吴小平一直在转型

   藤菜大王到重庆葡萄的巨头吴小平并没有一直停滞不前而是不断的改变自己。吴小平说现在各方面的情况变化很大,除了品质不能变,其它都要变。+

换土壤

2014,吴小平耗资百万用了10个火车皮从川西拉了600吨的草炭土(黑土地)回重庆,这批基质能够将葡萄园三分之二的土壤换掉.而这种基质中的有机质比重庆一般的土壤高出30倍。

精品化

他在丰收年缩减种植面积今年葡萄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吴小平葡萄产量的提高。吴小平说,自己常年将葡萄的亩产控制在1200斤,比一般的葡萄园少了40%,控制产量是保证品质的重要原因。另外,今年在重庆的葡萄种植面积还要再减少20亩。

走葡萄精品化道路一直是吴小平坚持的方向。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因为吴小平希望自己的葡萄能够与重庆本土其它葡萄在品质上拉开差距从而占领高端市场,真正从重庆葡萄业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悟道理


种出好产品就不怕卖不出,吴小平不急于靠价格战等方式来急迫地占领市场。在葡萄种植的12年中,他已悟出一个道理,只要自己按自然的规律种出品质好的农产品,就不怕卖不出产品,卖不起价格,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

    吴小平的成功不是偶然,只有老老实实加科学的种植才能赢得成功,从最开始的卖不掉到现在的买不到......葡萄狂人——吴小平这些年一直在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