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月刊

 ganggang0611 2015-08-05
        英川乱弹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地方剧种,它主要分布在该县英川镇区域以及与英川镇相邻的庆元县合湖、龙岩等乡镇,所以,庆元县又称“二都戏”。由于英川乱弹和二都戏的班社与剧团,其传统剧目、表演特色、音乐唱腔和演出习俗都同出一源,同属菇民地区,故此,原丽水地区文化局于1987年7月召开的全区戏曲志工作会议商定,暂用“菇民戏”命名。
英川乱弹始于何时无文可稽。据英川镇柳八际老艺人毛锡祥忆述,兴起于清中叶,毛家第五代太祖公毛辣蓼起班,代代传承,管弦不绝。全村毛、刘、吴三姓都成为梨园世家,有“柳八际,柳八际,代代儿孙学做戏”的传说。据说清末民初就有“新锦昌”、“新舞台工班”、“新连昌”等十多班社在本省以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演出。解放初期,英川镇黄洋口村林球、吴仁标等人起班建立了“黄洋口乱弹剧团”。之后,英川、王宅、隆下、柳八际等乡村先后也恢复了英川乱弹剧团。1956年,英川乱弹班老艺人刘依娟等排演的《断桥会》参加原温州专区文艺会演,获锦旗一面。文革十年中,行头被毁,艺人离散,英川乱弹濒临绝响。粉碎“四人帮”后,老艺人纷纷回家,重操旧业。英川、王宅、柳八际等地剧团相继恢复演出。近20年来,英川乱弹剧团逢年过节、农闲时经常组织演出。
景宁、庆元两县盛产香菇,被誉为“香菇之乡”。景宁、庆元两县香菇盛产地又在英川镇和庆元县的合湖、龙岩等地,英川乱弹和二都戏与香菇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宋代吴三公,庆元县龙岩村人(离英川镇柳八际村15里)。当年,这一带孩子发麻疹,乡亲们无钱买药,一夜之间无数孩子死亡。吴三公在挑盐路经百尺潭,见到一位白发老人带一女童,想吃桃子。吴三公得知,为女童摘下桃子,桃枝断裂落入潭中,潭底石门洞开,只见中堂匾额上写着“五显神”三字,上首坐着五显神,当下五显神给吴三公传授制作香菇的神术,要三公急返家劈木制菇,用香菇脚治麻疹。各地百姓为纪念香菇制作创始人吴三公,先后在景宁、庆元、龙泉三县兴起了无数庙殿,各地建起庙会。菇民或生意人每逢外出之前都向庙会许愿,下次回家后带回戏剧服装、鞋、帽等戏具供庙会演出的班社使用,以保佑做香菇、做生意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并表达对吴三公的敬仰和崇拜。
庙会戏大多数演平安戏,以祈亲人出外平安,求祷香菇生产顺利。参加庙会演出的戏班少则三、五班,多则近十班。庙会戏每年举行二次,一般安排在农闲时节农历六月和九月底。开场闹台后第一出戏必须排八仙作为开场戏。在开场戏中,戏班的演员把菇民赠送的戏衣穿起来,以八仙打扮上台,庙会主持人上台来,手拿帐本,把各位赠送的戏具单念一遍,念完后并说:“黑笔上帐,红笔勾销”,将帐本当众烧毁。然后,演正本戏。演出最后一场,须举行“扫台”仪式,由包公带张龙、赵虎上台,悬挂照妖镜,以示避鬼驱邪,祝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庆。
去年以来,省文化厅开展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为使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继续作出贡献。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为使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演出市场和英川乱弹剧团健康有序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当地镇党委、政府,把如何抢救、发掘英川乱弹这一民间剧种工作摆到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上来。作为基层文化站的文化干部,更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项工作。
二、以人为本,培养骨干。为使英川乱弹这一古老剧种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业务骨干,造就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演艺技能梯队式人才。
三、多方筹资,办好剧团。办好业余剧团,关键还在资金。近年来,该县出现一大批小水电开发商,走南闯北。如英川镇群众文化骨干吴惠民、林建华等人,他们到全国各地开发小水电,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资金。他们从小喜爱英川乱弹,富了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扶持和发展家乡地方剧种英川乱弹。去年年底,他们投资数万元,重新恢复英川乱弹剧团,出任名誉团长,邀请老艺人参加,培养新演员,聘请专业人员作导演,排演了近十台古装戏,在中国畲乡景宁“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中,被邀请参加专场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