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晏殊2
2015-08-05 | 阅:  转:  |  分享 
  
一、晏殊的生平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十四岁以“神童”应举,赐同进士出身。后累官至宰相。谥元
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被后人称为“北宋倚声家初
祖”。著有《珠玉词》,今存140首。二、晏殊的文学创作〔集评〕晏元献、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亦无其比。([宋]王灼《碧鸡漫志》)主要的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继承花间传统。如:“无穷无尽
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踏莎行》)“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
楼春》)《珠玉词》的思想内容《珠玉词》艺术风格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这是晏珠《珠
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写的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词的上片写对酒听歌时的情景,却只
以一支曲、一杯酒来表现,明净、清新而不香艳,异乎时俗风尚,使人耳目一新。《浣溪沙》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交待了作者的
身份、地位和生活情趣。含有伤离伤别之情,与主题密切相关。去年天气旧亭台从客观事物中不变者(起码在较长时间里看不出显著
变化)的角度来写。季节依旧,景物依旧,而人生有涯。作者从有限的生命这一现实出发,把人生提到时空这一大的范畴中来进行考察。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客观事物之变者这一角度来写的,同时又是前一句的反衬和对比。词面上写的是“西下”的“夕阳”,暗示的却是
整个人生。其中涵蕴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叹息。如果上片是从时空这一大的范畴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那么,下片则是
通过时空中的某些生活细节来深化意境的。下片露出流连光景,伤春迟暮的情感,但却用落花来象征,以归燕来隐托,另有境界,耐
人寻味,更富有阅世既多的人的哲理:时光难再,又何必要那一份多余的感伤呢!“无可奈何”二句杨慎称之“天然奇偶”(《词品》)。而且
哀而不伤,也很超脱,是历代盛称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其中
包含着看似简单实则颇为深奥的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
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小园香径独徘徊面对这一
自然现象,作者止不住要在铺满落花的小路上徘徊沉思了。这似乎是对上片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实际上又似乎什么问题也没有回答。作者
把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去沉思了。就全篇来看,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惆怅与惋惜之情是消极颓废的,它的精神实质和屈原“日月忽其不掩兮,
春与秋其代序;推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见《离骚》)有共同之处。《浣溪沙》的艺术成就首先,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
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其次,词中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怀抱与含蓄内向的情调。第三
,锤炼字面,寓工巧于自然。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
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
献花(0)
+1
(本文系懒汉酋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