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常见脑部疾病及相关脑电图变化的特点(一)

 福之杰 2015-08-05

导读:脑电图是通过脑电放大器等精密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脑电图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脑部疾病的诊断,那么临床常见脑部疾病的脑电图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癫痫


癫痫是临床概念。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癫痫辞典里被描述为:癫痫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脑部疾患,其特点是以大脑神经元过量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癫痫发作)为主征,具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检查上的所见。因此,如果没有脑电图上的癫痫样波形,或者仅有脑电图痫样波形而缺少临床症状,则癫痫的诊断就难以成立。


关于癫痫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自1964年以来不断做出过修订,例如《癫痫发作的临床与脑电图分类》(1981)、《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国际分类方案》(1989)等。癫痫存在病因学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如某一癫痫综合症可既有全身性发作,也有部分性发作。与遗传有关的特发性全身性癫痫和部分性癫痫常出现在同一家族的成员,或在同一患儿的不同年龄时期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癫痫综合症。


脑电图是目前诊断癫痫不可缺少的实验室依据,迄今证明其他的现代检查技术仍然不能替代脑电图在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① 在发作间期获取癫痫诊断的实验室依据,可发现有癫痫样波形,包括棘、尖波,棘慢、尖慢复合波等。


② 获取癫痫发作期图形,特别是长程记录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对排除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和癫痫分型均有很大帮助。


③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有无异常,推测是否合并脑器质性病变。


④ 有助于发作分型和抗癫痫药物的选择,因为癫痫发作类型是抗癫痫药物选择的主要依据。


⑤ 有助于治疗转归的评价和停药参考。


⑥ 判定癫痫放电源,协助癫痢手术中的病灶定位(借助皮层或脑深部电极)。


癫痫发作间期常规脑电图的异常率一般在30%~92%,痫样放电的阳性率为15%~67% ,且主要与发作频度、类型、描记时间及方法等有关。除痫样放电外,可见背景活动异常如慢波增多等。据我们的资料,临床初诊癫痫135例,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测结果异常106例(78.5%),其中痫样放电58例(43.0%),局限性异常慢波77例(57.0%),且发现异常慢波较痫样放电相对稳定出现,局限性异常慢波定位与痫样放电一致者占46.7%。


临床常见的癫痫及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电图异常所见的关系,例如:婴儿早期癫痫性脑病(大田原综合征)与脑电图暴发一抑制波型;婴儿痉挛症(West综合征)与脑电图的高度失律;Lennox—Gastaut综合症与脑电图广泛性两侧慢棘慢综合波阵发;小儿失神癫痫、青少年失神癫痫与脑电图广泛性同步性节律性3Hz棘慢综合波阵发;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与脑电图发作初期广泛性抑制或快节律活动;肌阵挛性癫痫与脑电图广泛性多棘慢波;伴有中央一颞部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Rolandic epilepsy);伴有枕部放电的小儿癫痫等。在目前,建议使用新提议的国际癫痫诊断体系对癫痫患者的发作进行标准化描述和分类。


二、热性惊厥


所谓热性惊厥(FC)是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的发热伴随的痉挛性抽搐。在小儿时期很常见,约占小儿惊厥的30%,起病年龄多数在6个月至5岁。每一次FC可看作是一次暴发性放电的结果,故在2001年国际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将其作为不需诊断为癫痫的癫痫发作。


临床上Fc分为两种类型,即单纯型Fc和复杂型Fc。研究发现,约有40% 的Fc会出现复发,目前认为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 首次Fc年龄小于15个月;


② 在一级亲属中间有癫痫患者;


③ 一级亲属中间有Fc病史者仅预示小儿容易再次发生FC;


④ 复杂型FC;


⑤ 白天上托儿所的小儿容易复发。


对发生FC以后移行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仍然是意见不一,但最主要的危险

因素有3条:


① 复杂型FC;


② 有阳性的癫痫家族史;


③ 发病以前有神经系统发育缺陷。


文献报告,由Fc转变为癫痫的发生率大约为2%~30%。有人归纳FC的结局有3种形式:一种是单纯型FC,3岁以后发作减少,至5~6岁前不再发作;复杂型Fc其中一部分转为FC附加症(发现其敏感基因定位在第2或19号染色体上),另一部分则转为颞叶癫痫(其敏感基因在第8号染色体)。第3种情况是,FC不受基因控制,但存在一些围生期或出生后的脑损伤,或者惊厥本身造成脑损伤,引起海马的病变。近年来研究认为,Fc的确能对发育期大脑造成急性和长期的脑损伤,并降低惊厥阈值,使脑功处于惊厥的易感状态。


在有关FC的资料中,脑电图异常率为2%~86% ,造成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主要与患儿年龄、脑电图描记时机、描记时间长短以及判断标准不同有关。FC发作后的3~7天内,约有1/3觉醒期可见不同数量的慢波散发或阵发出现,以后头部为主。如果在热程中或热退后早期脑电图背景活动有持续性高幅慢波、明显不对称或局灶性慢波,需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惊厥性脑损伤相鉴别。Fc后1周内癫痫样放电主要见于复杂型FC,棘波可出现于Rolando区或枕区,也可表现为广泛性棘慢复合波暴发。


出现痴样放电的患儿FC复发率和以后转为无热惊厥即癫痫的几率各家报道不一。有些以后可能发生部位相关的特发性部分性或全身性癫痫,前颞区的局限性棘波以后可能发展为颞叶癫痫。仅有FC和痫样放电是否能诊断为癫痫尚无定论,但脑电图异常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反复FC且有明显的脑电图痫样放电应按癫痫治疗。Fc复发与初发比较,异常脑电图有增多的趋势。脑电图定期追踪观察有助于临床对FC转归的判断 。


三、小儿散发性脑炎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抗生素过度应用等,已促使流行病学病原谱发生结构性变化,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较前明显减少,而病毒性脑炎发病则相对增多,特别是小儿时期因其自身的免疫学特点,容易发生各种病毒性脑炎。在临床上,小儿脑炎的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虽然轻症者占大多数,但非典型病例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基本上呈散发趋势,也可能有小面积集中发病的较弱的流行性。推测认为大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


研究发现,在儿科临床能导致脑炎和脑膜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包括:非灰髓炎肠道病毒(EV,包括CoxVA、CoxVB、EchoV和新肠道病毒68—71型),流感病毒(InⅣ)甲、乙型,腺病毒(AdenoV),巨细胞病毒(CMV),腮腺炎病毒(MuV),麻疹病毒,风疹病毒(RuV),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单纯疱疹病毒(HS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日本脑炎病毒(JEV),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目前国内对病毒的研究尚不够广泛和深入,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更加滞后。因此,大多数病毒性脑炎只是临床经验性的诊断,缺少病原学诊断依据。随着脑电图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证明小儿脑炎急性期脑电图往往可见弥漫性慢波增多,以后头部更显著,且慢波化异常的程

度可用于评估脑功能损伤的程度。但需要注意,脑电图异常并无病因诊断的特异性,故必须密切结合其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充分体现出脑电图的真正价值。


由于临床诊断脑炎的直接证据常很难获得,而脑电图异常这一间接证据不仅容易得到并且敏感性较高,故对小儿脑炎早期诊断的帮助较大。有人提出其病原学诊断才是“金标准”,事实上即使有了“金标准”,也并不能够凭此确认或代替脑炎所致脑损伤的判断,因其应用目的与脑电图完全不同。我们曾提出小儿轻型急性脑炎临床诊断模型,其内容包括:


① 病史和急性感染表现;


② 可见脑功能损害的症状和阳性体征,但无局灶征象或重症表现;


③ 常有相关脑脊液改变和(或)脑电图特征性慢波异常;


④ 排除其他疾病;


⑤ 按脑炎治疗常规及时干预,则明显有效;


⑥ 预计病程较短,一般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转自神经科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