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裔应该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主动参与政治,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又可以为所在国和当地人民做出贡献。
印尼华裔参政日趋成熟
尹鸿伟
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在2014年迎来了一个决定未来的关键时期,该年既是印尼国会选举年也是总统大选年。4月9日,代表12个政党参与角逐560个国会议席的6600多名候选人,已由近1.8亿印尼注册选民顺利投票。 全球的华文媒体都对印尼2014年大选热心关注,作为曾经是世界上排华最严重的国度,印尼华裔的政治地位一直是个重要的“晴雨表”。可喜的是众多华裔身影出现其中,此轮大选甚至因华裔的广泛参与而被誉为 “开创了印尼民主政坛的新气象”。 在包括印尼在内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媒体一般均以“华族”来称呼华人或华裔群体。目前,拥有130多个民族的印尼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穆斯林国家,近2.4亿人口中86%为穆斯林,其中有约1000万华人和华裔,为世界各国华人华裔中人数最多,同时印尼政府认定华族是继爪哇族和巽达族后的第三大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被文化压制及相互融合,大多数印尼华裔在外表装束上已经与当地族群非常接近,与现今中国人的差别越来越明显。
从“华人”到“华裔”
55名华裔代表参与了2014年4月9日的印尼四级议会竞选,其中首都雅加达最多为15名。印尼媒体估计将有20名华裔能够当选,虽然竞选的华裔人数虽比上一届2009年大选有所减少,但体现了印尼华裔积极参政日趋走向成熟。
2009年4月的印尼议会选举,有多达有38个政党参选,因此许多华裔代表被部分小政党一窝蜂拉去竞选,华裔候选人竟然多达千余人。由于只有九个大政党取得超2.5%选票的门槛可进入国会,大量华裔代表随着其他29小党被淘汰而落选。2009年大选,最终只有两名华裔获选为地方代表议员,14名华裔当选国会议员,西加坤甸市、山口洋市和苏北县市有数十名华裔当选地方议员。 虽然大选成绩不太理想,但2009年仍然成为当地华裔进入主流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在五年之后,除了印尼选举委员会简化参选政党,华裔代表也不再一窝蜂登记参选,显得更加务实与成熟起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不断发生抢掠屠杀华侨和华人的事件,几乎所有华人社团、公会都被强制解散,汉语和华文更被严厉禁止。尤其1998年5月的排华骚乱再度震惊了国际社会,给广大华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感情伤痕,至今仍然不断被中国媒体和全球华人社会提及。 1998年,在位32年的苏哈托专制政权终于伴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而崩溃,印尼开始走上了民主改革的路途,历经了哈比比、瓦希德、梅加瓦蒂、苏西洛数任总统后,华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多数印尼华裔在外表装束上已经与当地族群非常接近,与现今中国人的差别越来越明显。)
针对印尼是一个民族宗教多元国家的现实,1998年接任总统的哈比比首先废除了“原住民”的法律称号,重新允许教授中文,同时取消华人在入学登记和申请公职时要出示国籍证明的要求。自1999年10月瓦希德总统上台后,印尼政府又对外调整了对中国政策,对内也调整了对华人政策,希望为印尼华人创建一个平等的生存空间。2000年1月,瓦希德撤销了苏哈托限制华人公开庆祝农历新年的总统决定书,同年2月亲自出席了华人农历新年晚会,同时宣布孔教为合法宗教。 瓦希德的努力促使华人开始融入印尼主流社会,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1978年颁布关于禁止进口和流通华文印刷品的条例被印尼政府撤销,使华文正式合法在印尼公开使用。梅加瓦蒂总统上台后,更下令自2003年起将华人农历新年定为印尼全国公共假日。 2001年,梅加瓦蒂大胆启用了华人经济学家郭建义,令其担任了经济、工业与财政统筹部长。2004年后,又有华裔余世甘、冯慧兰在苏西洛政府中担任国企部长和旅游与经济创意部长。2007年,黄少凡就任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市长,成为印尼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市长。在2009年立法会选举雅加达地区代表的58个华裔候选人中,有两位赢得人民代表委员席位。 承诺取消歧视华人的所有政策的苏西洛在2004年10月出任印尼第6任总统,在其支持下,印尼国会在2006年通过《新国籍法》和《反歧视法》,规定凡是在印尼国土出生的人就是印尼国籍,从此印尼华人申请护照不再需要出示国籍证明书,政府也取消华人身份证的特别记号,从法律上保证了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 自2006年以来,苏西洛夫妇每年均带领政府高官团队出席华人农历春节晚会,以示政府善待华人的姿态。苏西洛在2009年赢得了总统连任,其对华人的友善姿态也使许多中国人开始注意到他。2012年3月,苏西洛访问中国并到清华大学发表演,称对中国和印尼两国未来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清华大学还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目前,98%的印尼华人都已经加入印尼国籍成为公民,将印尼视为自己的祖国。也因为这个巨大的变化,“印尼华人”的称呼也更多由“印尼华裔”取代,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了印尼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全面认可。华文《印度尼西亚商报》曾经指出:“已经成为印尼公民的华族人士,生于斯、长于斯、也死于斯,应视印尼为祖国,中国为宗祖国,要效忠印尼,与中国保持血缘关系。”
对政治高位的追求
应该说印尼华人一直伴随着这个国家的诞生与成长,1945年印尼独立筹备工作小组的64人中就有4位是华人。生活在印尼的华人,曾经具有多元的政治信念,有的信仰社会主义,有的支持民族主义,甚至有的信仰回教。印尼政治人物具有很大的风险成为阶下囚,而华人的从政风险也因为种族关系更大。 在苏哈托下台后历届政府的努力和鼓励下,印尼华裔的感受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普遍认为目前华裔的生存环境是几十年来最好的。早有印尼学者建议,华裔应该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主动参与政治,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又可以为国家和当地人民做出贡献。 事实上,印尼经过苏哈托总统专制管治32年后,华裔参政经历了由恐惧、疏远、参与到积极的数个阶段。1999年6月印尼民主改革后首次大选,由华裔领导的大同党仅一人当选国会议员,其他主流大政党也仅有四名华裔进入国会。不过,随着印尼民主步伐的加快与进步,华裔的政治地位同样日新月异。 五年后的2004年4月议会选举,华裔参政人数开始增加,三名华裔当选地方代表议员,12名华裔进入国会,超过20名华裔当选地方县市议员。华裔议员最大的成果是得到了苏西洛总统的支持,2006年争取通过《新国籍法》,争取到出生地公民权,并通过法令取消一切种族歧视条规,使华裔取得与其他族群平等地位,可参与竞选省长,甚至总统。同年,时年48岁的华裔伍瑞章报名参加雅加达正副省长竞选,尽管未能最后入围,却成为第一个华裔首都副省长竞选人。 2012年9月,在雅加达省省长选举中,主要反对党斗争派民主党的佐科维与大印尼运动党的钟万学竞选组合胜出,分别当选为首都特区的省长和副省长。时年46岁的钟万学出生于印尼苏南省邦华裔家庭,曾任东勿里洞县县长。作为华裔和基督徒的他能够高调进入政治高位,显示出印尼社会已经非常包容,不再将华人放置在边缘地带,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该事件对于印尼华人的历史和政治意义无比巨大。
(钟万学的经历标志着印尼人民开始淡化种族身份,把各种族群全看成是印度尼西亚国民。)
雅加达市民认为,钟万学的经历标志着印尼人民开始淡化种族身份,把各种族群全看成是印度尼西亚国民。雅加达民族民主论坛外事主任罗秉光认为,华裔副省长对提升华族地位肯定有所帮助。印尼华社领袖陈社栋则表示,钟万学是全民的副省长,其应以国家的视野来处理问题,建议华族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 截止2014年4月,在印尼的34省中,已有三名华裔民选副省长:雅加达首都特区副省长钟万学、西加里曼丹副省长黄汉山、东奴沙登加拉副省长李振光。这些华裔都是土生土长的华族侨生一代,虽然多数不通晓华文,但与印尼主流社群打成了一片。2013年,钟万学还荣获了哈达反贪污奖章,被认为是印尼社会对华裔参政的重要肯定。而印尼华裔政治领袖大力推行廉政,实施民众医保、解决基本民生等工作,屡屡获得民众认可。 2014年7月,拥有多家知名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出版、电讯等多媒体集团的印尼传媒业巨头、48岁的华裔陈明立将与民心党总统候选人、前三军总司令维兰托搭档竞选副总统,成为首个竞选如此高位的华裔。陈明立希望通过个人学识纠正国家管理失当导致长年贫富悬殊的情况,建立法治及靠民间经济力量推动国家经济增长。 另外,印尼最大私营航空公司狮航总裁、50岁的华裔鲁斯迪虽然不是回教徒,但却决定加入回教政党民族复兴党,目的要证明“少数民族也能和多数民族合作”。他表示对政治充满抱负,主要是自己想看到印尼成为一个更多元化的社会,他所加盟前总统瓦希德创办的民族复兴党走的就是多元化路线。 而目前最被关注的仍然是雅加达副省长钟万学,4月9日议会选举投票后,根据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快速计票结果显示,主要反对党斗争派民主党在大选中获得19%选票领先,虽然最终结果要5月7日才公布,但舆论普遍认为由斗争民主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佐科最有望在7月大选后成为下一任总统。印尼媒体预测,如果佐科当选新总统,其雅加达省长职位就会空出,而钟万学最有可能出任雅加达省首任华裔省长。 《雅加达邮报》更认为,大印尼运动党党主席普拉博沃可能要求钟万学搭档竞选总统和副总统,而佐科同样也可能邀请钟万学当任竞选搭档,即无论是佐科或者普拉博沃胜选为总统,钟万学都有可能成为首位印尼华裔副总统。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刘洪洋在2014年3月表示:印尼华人已是印尼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位已不断获得提升;印尼华人不应该成为中国与印尼之间的问题,而应该成为桥梁,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华裔不再是特殊群体
把“支那”(cina)改称“中华”,40多年来对中国和华人(华裔)带有歧视的称呼终于一去不复还。2014年3月,苏西洛总统签署了2014年第12号总统决定书,正式废除1967年第6号通告,该通告是前总统苏哈托时代的产物,其对中国和中国人、华人的称呼由Tiongkok和Tionghoa改成cina。 印尼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长冯慧兰证实,因为印尼语将China读成Cina(支那),一般情况下都被认为“支那”包含着对中国与华人的国格和人格的歧视与侮辱,因此苏西洛总统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此决定。 针对把“支那”改称“中华”的决定,华文《印度尼西亚商报》在3月21日发表社论指出:“苏西洛总统的决定,继续清除那些阻碍华人扩大参与面的障碍物和荆棘。在苏西洛总统执政10年期间,他得到华人实实在在的支持,尤其是在追求政府达到已经设定的经济增长指标方面。” 2008年1月27日,在全球华人口中臭名昭著的苏哈托去世,享年86岁。同年7月,印尼驻中国大使馆公使乌玛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从1998年以后,印尼华人就可以自由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虽然他们的人数占印尼总人口的4%-5%,但他们的经济实力却占国民经济的70%,他们推动着印尼经济的发展。” 由于中国广阔经济市场的巨大诱惑,以及印尼华裔强大经济力量的客观存在,使印尼政府不断重视华裔的多层次政治需求,并随之积极改变。苏西洛早在2005年就表示:“中国一直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印尼希望能成为中国经济成功的一部分,也希望中国能成为印尼经济成功的一部分,希望中国在印尼有更多的投资。” 印尼舆论普遍认为,印尼在苏哈托专制政权垮台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收益,其中在善待华裔方面回报颇丰。截止2009年底,至少已经有300多家中国大小企业在印尼实际投资。2013年,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达到700亿美元,显示两国关系一直朝着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随处可见。尹鸿伟/摄)
但印尼与中国的双边收益来自不易,1966年印尼开始反华后,苏哈托政府禁止称中国人为Tiongkok或者Tionghoa,而称Cina,意在对中国人和华人的侮辱,同时提高印尼民族的优越感。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抗议,各种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两国中断了外交关系。1990年中国和印尼恢复外交关系时,双方协商后使用China,但基于苏哈托时代印尼长达32年的反华政策,印尼一般老百姓仍然习惯称中国为Cina,因为印尼文拼音中没有China拼法,而华人听到Cina的称呼,就会联想被讽刺和羞辱。 早在2007年春节期间印尼媒体就报道,苏西洛总统重申对华人用“中华”代替“支那”,对新客用“中国”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防止“支那”的负面涵义。2014年3月,苏西洛总统在决定书中表示,印尼民族创始人在1945年宪法第26条中已选择使用“中华”术语,后来使用“支那”术语违背宪法精神。印尼舆论认为“这是印尼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友好情谊的体现,也是印尼民主政治进步的重要体现,其意味着华裔在印尼国内不再是特殊群体”。 2012年2月5日,在雅加达的一次“剖析印尼华族的政治动态”座谈会上,参会学者指出:“不但华裔担心被排斥,事实上华裔也会排斥其他族群。华裔不应该停留在曾经发生的事件里,不要再固守在自己社群里,应该努力融入主流社会。” 印尼自1945年摆脱荷兰的殖民统治独立以来,一直试图成为国际社会的关键角色,其对内努力抚平各政治派别的相互矛盾,对外坚持高调的外交姿态,始终没有放弃成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的国家理想。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印尼人士都对华裔的情况变化全盘接受,苏哈托专制时期的排华思潮仍然有遗留,其他一些族群对个别华裔攀比富有及奢侈浪费等现状也存在反感。2012年华人春节期间,印尼国家情报局官员李克沃发表了《华族应如何在改革潮流中过春节》一文称:“华族对政府这样真诚的尊重和信任与提供法律保护,仍然不觉悟和缺乏信心,而经常给政府添麻烦,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