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 | 当孩子读童话时,童话意味着什么?

 长沙7喜 2015-08-06

>>>>你可以不关注我们,但你要的都在这里




没有孩子不喜欢童话。而童话,是成人世界送来的礼物。成人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想、幻想,转换成童话里的隐喻,一点点地输送到儿童的内心里,等着他们长大,去迎接成长。

那么成人都输送了些什么呢?我的手边恰巧有一本新书,《女巫一定得死》。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所著的。心理学家们大多喜欢分析童话。每个地区都有一些经典而流传甚广的童话版本,它们经过梳理、改写,慢慢变成今天的模样。从童话的隐喻和故事线的取舍变化里,可以看到时代与社会主流思想的价值判断。谢尔登在这本书里,针对我们最熟悉的《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列出了童年的七宗罪,它们分别是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这七宗罪,是伴随着人类很难驱除与回避的罪恶。也就是说,无论你承认与否,这七种品行,就潜藏在我们人格的阴影面里,与影随行。

谢尔登认为,因为它们的不可根除性,童话就是借着一个必然出现的女巫形象,将恶投射在这坏女巫身上,并随着她在结束时的最终死亡,告诉小朋友们,这些会给我们带来危险的品行一定是可以被打败的。女巫的失败,是我们占胜了自己内心的魔鬼。“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背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谢尔登说,“攻击、性欲、背信、不义的故事,都是心理基底与完形经验的一部分。”

在他的视角中,让我觉得最有趣的例子,是《白雪公主》。迪士尼动画影片的改编,大大去除了白雪公主的虚荣意味,而在老版本的故事里,已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白雪公主,因为虚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恶王后扮演的老太婆所诱骗:一根可以让她的胸部变得更美更高的束带,一把好看的发梳,以及一个娇艳欲滴的红苹果,无不激发着白雪公主想要变得更美的欲望,于是她将小矮人们的反对和再三告诫弃之脑后,为邪恶的老太婆敞开了窗子打开了门,并终于在坏王后的计谋中倒地身亡。

美貌而不自知的女子常常更具有惊人的魅力,大概就是因为虚荣没有侵占她。很多已经非常美丽的姑娘,一旦意识到自己美貌的力量,就会不自觉地向往着美上加美,以至开始误入歧途,成了虚荣的俘虏。而这,常常就是人性的缺点与限制。所以,《小红帽》讲的是不听大人话的 “欺骗”、《灰姑娘》是嫉妒的烈焰、《莴苣姑娘》是贪吃的代价、《风雪婆婆》是懒惰、《睡美人》和《海的女儿》是色欲、《渔夫的故事》是贪婪……


▲ 《白雪公主》是虚荣,《小红帽》是欺骗,《灰姑娘》则是嫉妒……

谢尔登想讲出隐藏在童话故事背后的意味,中文出版者却给了此书一个更富诱惑力的副标题——童话如何塑造性格。出版商暗示,每一个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家长,要学会用讲故事来塑造孩子的性格。故事确实具有引导、塑造孩子性格的作用。澳大利亚的儿童心理学苏珊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作为修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有效工具。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故事,胆小的狮子、没有心的铁皮人和没有头脑的稻草人,都通过冒险与实践,在自身发现了自己以为缺乏的最宝贵的东西——勇气、爱与思考力。

但我并不认为,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需要将故事里的内涵像小时候写中心思想那样,刻意地总结、提炼,让有趣而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沦为教化的工具。事实上,与儿童更原始的、有吸收力的心灵相比,被社会化和经验所限制的成人,其分析出的解读常常是非常个人化且刻板的。

谢尔登提供了一种属于他的经验范畴和个人特质的解读。比如,他认为,在大部分童话里,父亲的角色都是孱弱而缺席的。大都由一个早早死去却依然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与精神力量的母亲和一个恶后母(女巫)来构成。它们似乎正好对应了温尼科特笔下的好客体与坏客体。也就是说,对于儿童来讲,他终究要从婴儿时期对母亲无所不能的幻想,慢慢地接受如何将一个好的母亲与一个不怎么好的母亲整合为同一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也恰恰是对自身形象的心理整合过程。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灰姑娘》,也唤起了很多心理学者的解读热情,有心理学者撰文指出,灰姑娘是一个心理边界很差的人,她任人欺侮,自己所有的好东西,都拱手相让,还以善良自欺,在充满灰尘的角落里自我陶醉。而对《白雪公主》的类似评价也是,如此美丽的女子,为求安逸,竟不惜自甘坠落,整日与丑陋的小矮人为伍,屈身于做做饭、扫扫地这些粗卑的活计……你说,这些解读,是故事本身的,还是解读人自己的?

与谢尔登的《女巫一定得死》一书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德国心理学家维蕾娜所写的《成功与童话》。她谈到,所有的童话,都从一个奇异的、充满困难的开头讲起,最终都有一个成功的结局。而这个成功的到来,恰恰是因为主人公都有着不放弃和敢于求助的特质,他们信任这个世界,信任世界里来自他人和神奇事物的力量。你看,这样的视角,多么有穿透力。

暑假已经来临。电影屏幕上充斥着新的童话及翻拍的经典童话。多了一重视角,当你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童话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先听听孩子们的看法吧。

声音

“良善的生活并不否认真实且经常存在的痛苦困难,也不躲避我们心灵的幽暗区域。良善的生活使我们身处苦难却不至于深陷绝望谷底,我们心灵的黑暗冲力也不会将我们带往混沌且毁灭的轨道里。因此,勇于承认人类本性难以规避的冲突,积极挑战生活幻灭苦处的纠结困境,或是人生行旅的最佳脚注。

——《魔法的用途》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