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城――邢台(下)

 tcx033 2015-08-06

千年古城――邢台(下)

 

 唐宋时期邢台城发展

晋永和五年(349)后赵皇帝石虎死。其子石世继位,后被彭城王石遵所杀。后来石闵又杀石遵并立义阳王石鉴为帝。襄国城由新兴王石祗守卫。次年石闵改姓李,改元青龙。后不久杀石虎诸孙屠杀胡人,自立为帝改元永兴,建立大魏政权。并复改本姓冉氏。此时后赵襄国留守新兴王石祗也在襄国称帝。并得到了匈奴、氐、羌、段氏、巴蛮等的响应,石祗借机进攻冉闵,大败退回襄国。不久冉闵又围襄国达百日之久,石祗向燕将悦绾、赵汝阴王石琨求兵解围,逼迫冉闵退回邺城。

350年石祗派刘显攻打邺城又大败,刘显回到襄国后杀石祗自立为帝。

晋永和八年(352),刘显攻打常山,“太守苏玄告别难于冉闵”,冉闵感觉机会来临,出兵攻打襄国以解救常山之围,冉闵攻破襄国,焚烧了襄国的宫室,并迁襄国百姓于邺城。

自后赵灭亡之后,襄国城又陷入混乱的状态。北魏时襄国属北广平郡。北齐时期在此置襄国郡,治在邢台城。北周大象元年(579)又升襄国郡为赵国。

经过战乱后,杨氏建立大隋政权,隋代在邢台复设襄国郡,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襄国郡改名邢州,辖龙岗、青山、南和、任县、平乡、钜鹿、内丘、柏仁、沙河九县。到隋大业三年(607)又复改邢州为襄国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襄国郡为邢州,属河北道,辖龙冈、南和、任县、平乡、沙河、内丘、柏仁、青山、巨鹿九县。到天宝元年(742)邢州又改为巨鹿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复改邢州,治在邢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置邢州(治龙冈),设节度使,辖龙冈、内丘、沙河、巨鹿、南和、任县、平乡、柏仁8县,领辖洺州、磁州二州。

北宋置邢州,辖龙岗、内丘、沙河、巨鹿、南和、任县、平乡、尧山8县,宋宣和元年(1119)改邢州为信德府,辖域不变。

唐宋时期的邢州城是州、郡、县的治所。当时邢州城内经济繁荣,店铺酒肆试试林立,在城东北有官办大寺邢州开元寺,西北有华池兰若(天宁寺),在内轴线上还有龙兴道观。

唐代时邢台是为贸易中心,这是因为邢台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交通要塞,又因东面为隋唐大运河,在清河又有“天下北库”。在邢州城的北面有内丘城,以盛产白瓷为主。邢州白瓷在唐代很有盛名,有“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其釉色称赞说“邢瓷类银”“类雪”。唐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说明,邢州白瓷不仅为民用的器皿,还是给朝迁的贡品。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在评论邢州白瓷时说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这首《茶瓯》诗说明了邢窑瓷器造型的规整、明洁、胎薄、质坚,并与南方越窑所产的青瓷已不分伯仲。

宋代的邢州城,仍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尤其是北宋时期,因金军的侵扰使邢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有《梦溪笔谈》一书传世,《宋史》中评价他说:“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说沈括时说“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沈括还是一位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郭进有材略,累有战功。尝刺邢州,今邢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铠仗精巧,以至封贮亦有法度。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宾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于东庑,群子之席于西庑。人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日:“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今资政殿学土陈彦升宅,乃进旧第东南一隅也。”

郭进,北宋名将,太平兴国年初(976)曾任邢州刺史,仍兼西山巡检。在邢州任职时对邢城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府县志书记载说,邢台城为郭进所筑,因城墙可卧牛,称卧牛城。

史书记载:在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命郭进守石岭关(山西省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派田钦祚作监军,与契丹军大战于白马岭(山西省盂县),宋兵趁辽军渡涧时击之,辽军死伤万余人,耶律沙一人逃脱。白马岭之战大胜时,田钦祚忌之,不兵援郭进,故未能扩大战果。郭进屡次被田钦祚欺凌,最后自缢死。田钦却祚谎称郭进暴死。赵光义十分痛惜,下令追赠郭进为安国军区节度使。郭进自缢事发后,田钦祚被贬为房州团练使,又贬柳州(岭南)。

1125年,金军攻打邢州,使邢台城成为金军的领土。1128年金改信德府为邢州,在邢州置元帅府。太行山前一些城镇陷入金军的控制区内,使这里成为宋金两国的前沿,邢州城也处于一个战乱时期,阻碍了邢台的各方面发展。

 

□   大元顺德府城文化

元代是顺德府城发展的高峰期,中统三年(1262)元世祖忽必烈将邢州刺史府改为顺德府,此后顺德府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到民国建立共计649年。

为什么要改邢州为顺德府?

金元之际,由于连年的战争,使这座古城受到了破坏。人口从过去万户,下降到不足数百户。邢州为忽必烈的受封之地,同时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元军与宋军分界线前沿,也是元军的重要补养线,当时在邢州为官的官员们,不懂汉地应为汉法法的道理,横征暴敛使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四处流亡人口速减,大片的土地荒芜,直接影响到元军的补给。

1251年,蒙哥继承汗法,起用了忽必烈主管大漠以南领土的军政大权,在临济宗海云印简的推荐下,邢州僧人刘秉忠与忽必烈会见,刘秉忠向忽必烈陈述了他对天下形势的看法,提出了“天下治乱系于用人”的道理。次年,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建议,将自己的官府南移并开设了幕府,广泛招纳中原的济世人才为他效力。此后,又有邢州人张文谦及其他中原志士进行忽必烈幕府,为大元政府的建立出谋划策。此间,刘秉忠等人看到邢州的情况,决定以此为试点,来演示汉地当用汉法的治理的道理。刘秉忠在推荐人才时说:“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张耕、洺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张博与刘肃、李惟简在邢州进行试点,张文谦也向忽必烈进行了推荐,张文谦在奏折上说:“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缓。曷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侯取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忽必烈接受了刘秉忠与张文谦的推荐,选用了张耕、刘肃、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对邢州进行大治。

《元史.刘肃传》记载,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即今天河北威县。生于1187年,卒于1263年。金兴定二年,刘以词赋甚优被选拔为进士。后为尚书省令史,曾出任新蔡为地方官员,实行了很好的安抚政府,在民间有良好口碑。金退兵后,元军进入中原,刘肃从元。1252年,出任了邢州安抚使,“上任之前,邢州民生凋敝,户不满七百”,“公私阙乏,日不能给”饿殍遍野,不少贫民流离失所,逃难异乡。刘肃到任后与张耕、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共同治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极其贫困的局面,注重农桑,安抚民心,大兴经济,特别是“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以沙河綦村铁冶为主业,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将邢州治理得丰衣足食,安定祥和。时间不长,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期月,流亡者复,益户十倍。”忽必烈承位后第三年,(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朝廷为表彰刘肃以铁冶带动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特升邢州为顺德府。

宋子真专门写了一篇《改邢州为顺德府记》,宋子真,是元代大文人,生于1188年。祖籍山西长子县,金时的太学生,由于他文采出众,当时就在乡里就很有名。元初时投忽必烈幕府,中统三年(1262),授益州宣抚使。不久升右三部尚书,专门负责国家典章制度的制定和撰写,至元二年(1265)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后任平章政事。至元五年(1268)卒。

宋子真在《改邢州为顺德府记》一文中,详细的记述了邢州改顺德府的过程,中统三年九月,即1262年9月,忽必烈下诏“以邢州为顺德府,仍割磁、洺、威三州为属郡。”叙述了当时在邢的达鲁花赤在邢台横征暴敛,使“百始始大骇,散而之四方矣,千里萧条,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望见军马,则匿之丛薄间。”后经过李惟简为安抚使、刘肃为安抚副使,“诛其不法”。

由于邢州大治和刘秉忠等人的特殊关系,改邢州为顺德府后,城市建设发展十分的迅猛。城池构以高大的城墙,城墙外有城壕,在四门外建有石桥,金元时期城壕上的石桥被水冲毁后,刚刚二十岁的郭守敬与乡勘测修建桥梁,元代大文人元好问为此写下了《邢州新石桥记》。城市内以顺德府大开元寺、净土寺、天宁寺构成古城的三大寺院。以龙兴观、通真观、城隍庙、构成道教三大庙观。以邢台县文庙、顺德府文庙、武庙等构成儒学建筑。在府城中心以清风楼建筑城市景观地标,与其后的顺德衙建筑构宏大建筑群组。

 

□   府志中邢台景观建筑

景观一般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自然景观,二是人文景观。明清之际,各地州府开始系统对当地的人文景观进行了整理,为此各地的府州县地方志书有了八景、十二景、十六景,三十六景等。关于对景观的整理最早出现了宋代,当时有一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写了一部《梦溪笔谈》,书中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无论是“八景”还是“十二景”都是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睢阳尚书(袁可立)袁氏家谱》说:“又袁家山列入洛学书院八景。八景的历史已经有近1000年的历史了。八景是对一个地方的人文景观的总结,也是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这种景观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邢台旧有顺德十二景和邢台八景。顺德十二景即“太行叠巘、大陆澄波、尧山圣迹、鹊庙仙迹、百泉鸳水、达活龙湫、群楼远眺、古刹春游、宫墙柏影、雉堞荷香、龙岗霜月。”邢台八景实为邢台县八景,初见于日伪时期编纂民国《邢台县志》,有“鸳水灵井、郡楼远眺、野寺钟声、达活名泉、仙翁古洞、玉泉夕照、鼎梅晴雪、柳溪春涨”。其中顺德十二景和邢台八景中涉及到邢台古城内景观的有“郡楼远眺、古刹春游、宫墙柏影、雉堞荷香”四景,和“鸳水灵井、郡楼远眺、野寺钟声”三景。其中八景中有“郡楼远眺、野寺钟声”二景与十二景中“郡楼远眺、古刹春游”重见。

郡楼远眺即清风楼。位于邢台古城的中央。清风楼亦称谯楼,李京在《顺德十二景》中说:“郡城内有楼焉,高十余丈,俯视城内外,望十五里远。西山爽气,入窗牖栏楯间,日夕万家烟火,如缕如织。城南七里河如带,百泉、达活泉如雨落星湾。鼓钟其上报晨昏,为郡谯楼。”谯楼是古代城池建造用以高望的楼;谯楼有报警与报时两大功能,古人说:“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三国志》记载:“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其报更为讲究:有古人研究:“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杭州歌曰:‘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蓟州歌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益州歌曰:‘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此三种击法,为天下南北谯楼鸣钟击奏之蓝本。”

邢台清风楼除报警与报时功能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即为推行反腐倡廉的清正之风。明代翰林编修陈音在修复清风楼后,写下《清风楼记》一篇,详细的记述了清风楼修建与命名的本义。

古刹春游即指邢台大开元寺,在古城西北隅,寺建于唐甚至更早,是唐代的官修大寺,宋代的御封塔院,元赐名大开元寺。宋代曾建有大圣塔,大观年间宋徽宗赐名圆照塔,并让陈振代为撰写《开元寺圆照塔记》,由晁咏之书丹。金元之际圆照塔遭受战火毁坏,曹洞宗传人万安禅师主法开元寺后,发心重建。

1231年2月万安禅师得到能仁观音舍利三颗,发心修复“以大众布施建圆照塔十三级”。当时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一些能工巧匠不期而遇,对圆照塔进行了重修。到1240年9月时完工,建成的木浮图檐“有十三,崇六十仞,”“木浮屠极壮丽,高广可容千余人”,“诚法界之宝宫,河朔之杰观也”。据邢台开元寺保存的《万安大士启建资戒坛大会》记载,圆照塔修复完工后, 1243年2月,万安禅师在邢台开元寺首次启建资戒坛大会,来自七州四府及佛子山十四位大法师会聚于此,万安禅师登坛说法,度僧徒受足戒达千余人。此年十月,万安禅师“春秋四十九僧腊三十,以癸卯仲冬十八示寂”。

125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伐,在邢州停留之时两次来到开元寺,崇悟法师向忽必烈详细介绍了万安禅师的事迹和功德。“上慰谕询访,闻师遗行,叹美再四”。忽必烈登基后,即降诏。“朕闻设方无类,建福有缘,显菩萨之权,念弥陀之号,重修宝塔十三级,普度众生亿万人。道符古德,义合今时。岂非童子之来,或乃僧伽之化?德闻于舆口之嘉声,事见于个人之形状。济斯末劫,用所深仁。寺塔因人俱美,宜赐‘永传不朽’。顺德府开元寺赐‘大开元’,塔赐‘普门’,师赐‘弘慈溥化大士’。”

大开元寺除建有普门塔外,还建有护国仁王佛阁法堂,元大德六年(1302)由开元寺第三代柏山玉公启建,到至正八年(1348)翠峰琳公立碑完成,前后建设达46年。阁分为三层,“于上级塑所事佛并千佛像,下安宝华王座,丹垩圬慢,金碧交饰,雄雄堂堂,如浮幢王香水海中,大落须弥,诚汉地罕有。”

在古城西南隅有道教名观通真观。道观占地六十余亩,有各种建筑四十余间,建有三清殿、祖师堂、斋堂方丈等。宋嘉定二年,蒙古成吉思汗四年(1209)由同尘真人李志柔启建,后李志柔入终南山崇圣宫,“即以观事嘱之于弟志雍暨韩志久”,并得到了顺德路郡守安国军节度使赵伯元的支持进行续建,到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完成。

在顺德府衙的西北有一组府学建筑,即李京所述“宫墙柏影”据记载:儒学文庙,南北长二百三十一步,东西广一百一十一步,殿庑弘敞,宫墙崇峻。有古柏树数百株,霜皮溜雨,黛色参天,童童曲曲,全为唐宋年间所植。“形胜甲天下,日月丽影,印拂阶墀,如筛金沥玉,风动声清远,袅袅似鸾凤鸣经,行其下,起人仰止敬肃,爽朗畅悦。”

鸳水灵井位于古城南关外小东街路西(原东街小学院内)。有石砌的八角井,井深莫测,水甘如饴。井上建有八角古亭一座,斗拱雀替,均有彩绘,飞檐瓦当,雕有鸟兽。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井内常有金鲤翻出水面。人们把它当作一种美好吉祥的象征,俗称为“鸳水灵井”。

 

□ 明清时期顺德府古城

《周礼》中有一篇考工记,就是专门记述先秦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一篇文章。其中对城市空间布局是这样论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同时,还按照封建等级,对不同级别的城市进行了细划,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先秦城市空间布局制度对我国的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顺德府城在明代以前为一个方形城,自元代之后形成的南关居民区逐渐扩大,到明清之际已经形了府城的集市。后来为了保护集市的居民,以防乱民盗匪扰乱,为此开挖了围寨河,加筑了寨墙,形成了内城和外城结合的空间布局。

顺德府城的内城,从考古工作者调查的情况看,最晚筑于汉代,也就是说今天的邢台古城为一座始筑于汉代的城池。是不是城池的建筑年代还能向前推,这有待于考古调查的进一步深入进行。从《顺德府志》和《邢台县志》及历史文献中论述顺德府城的年代看,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认为,顺德府城“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又“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宋所城,而石勒增之”。沈括说是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呼为卧牛城。

据《顺德府志》记载:古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明代之前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明天顺四年(1460),顺德知府杨浩增建瓮城二重,并在城门上起层楼,东门称朝阳,西门为阜安,南门为通远,北门曰拱辰。成化二十一年(1485),林恭任顺德府知府时,对城墙进行了修建,增筑四隅城堞,走箭楼。并在东南北三门外筑三座石桥。改题东门为宏济门,南门为来薰门,四门为挹秀门,北门为承恩门。嘉靖元年(1522)王言重对此进行重修。越三年顺德府通判在城濠两侧植柳上千株。

万历十年(1582),嵩县王守诚来守,不久即对顺德府城墙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王守诚修城的功绩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将城墙易以砖石,以青石为基础,“石基高丈,砖面三复,厚入七进,高三丈五尺有奇,”第二是将城墙从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第三是建有楼台警铺,于四隅增修马道。改南门为率宾门,取和九省而北达京师之义,东为望齐门,以纪念齐救邢并帮邢国筑建新城的功绩。西门为归安,以合邢台城西有夷仪城,迁后安居之事。北曰鸳水,是因水系在北故名。第四疏通城隍,使其更深且阔,并在堤上筑墙以防剪伐。顺德府推官王宣化又植柳树千株。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知府徐景曾修建了南北二个城门,仍以拱辰来薰为名。

明代万历之前,府城内有大街六条,这六条大街分别为宣化街、寅宾街、希古街、迎恩街、崇礼街、兴贤街。除了大街还有九条巷子,这九条巷子也有个自的名字,分别为尚礼巷、永丰巷、永宁巷、集贤巷、怀仁巷、演武巷、崇志巷、南营、北营。

街巷中建有楼堂馆所及居民。如在城中建有高大的清风楼,在清风楼后建筑了顺德府衙门。府衙西北角建有文庙。文庙西侧建有龙岗书院,因邢台县附郭于府城内,在府衙门西侧建邢台县衙。府城的四向都建有庙宇,最大的为东北隅的开元寺,北向的净土寺、龙兴观,西北隅的天宁寺,西南隅的通真观等。

府城四门外有石桥跨护城河与城外相通。府前大街与南关相通。在城北建有柳溪园,城西北有达活园。

邢台古城除内城,还建有外城,外城又称寨城,因外城位于南门外,又称为南关。

邢台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唐代时由于邢台处于一个交通要塞,又有邢白瓷誉满天下,为丝绸之路上的交易商品之一,大约在七世纪中叶,一些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内陆地区,在邢台的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以此为形象的陶俑即为证据。

在元代时,蒙古族所迁居民多居住于城外,逐渐形成了以回族为主的民居聚落。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回族擅长于畜牧业和经商,以及皮毛加工。从对邢台南关聚特点考察看,这里形成了马市街、牛市街、驴市街、靛市街、花市街等并以回族为主的聚居区,建有多所清真寺,并且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以擅长的经商和加工皮毛为主的生活方式。有民俗专家考察后,南关一带饮食极有特色,以牛羊肉加工如正义号牛肉,牛肉麻子面、馅烧饼、油炸面食等而形成自己的饮食文化。

由于南关一带的居民热衷于经商交易,利用居住在古御道两侧的地理条件,形成了集市。据康熙版《邢台县志》记载:邢台城南关集,“上半月三集,初二、初七、十二日”,城内亦有三集,即“下半月三集,十七、二十二、二十七。”由于古代时邢台古城内居民稀少,城内三集渐渐转为南关集。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时任巡按御史的何出光在阅察顺德后说,“城池金汤,深固真可保障百世无足虑者。第见城中居民稀少而南关之民多至两倍,夫筑城凡以卫民也。而民居多不在城则卫民之义谓何?”万历二十三年(1595)顺德府画图筑建关城“以成不世之功。”

关城由关墙与关河组成,明代筑修的关城为夯土墙,关城周长7里,高2丈2尺,基厚3丈余,于西、南、东三面设有六个寨门。关河即今天的围寨河,与护城河相接,又引源于后炉子村的河水灌入河隍。关墙此后经过多次重修,据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将内城与关城相连,同治年间(1862-1874)对夯土墙复加砖石,

南关寨城的修筑对顺德府集市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到清代后期,南关被誉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有邢台好南关之称。

 

 古城的文化设施

历任顺德府知府对府城的文化设施十分重视。认为“学校所以兴教也,其制详于成周”。汉代时桓帝刘志下诏修建孔庙,并命令孔子后裔孔和为守庙官,进行定期祭祀。北魏时在全国建立了周公、孔子的同祭。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文庙是在唐代。

618年,李渊建立了大唐王朝,即位后反思了隋代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德以修已,教以导人。” 用道德来规范教化天下百姓,百姓就会品性淳朴而心悦诚服,君子的政令才能够得以实施。为此在唐代初期,在国学和国子监各立周公和孔庙一所,四时祭祀。宣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于是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赠孔子为司寇,谥‘文宣’。后来,又停周公祀祭改祀孔子,并尊孔子为先圣。诏令全国“州县皆特立孔子庙,四时致祭”。还为孔子塑像并亲自到曲阜孔子墓祭祀。这样孔子的至尊地位已经形成。

顺德府学校建自唐,宋元多次建设,明清两代对府城学宫与文庙进行扩修。在地方文献中我们可以查到明清时对文庙的修建历史。其中宋金元多次建设。到明代杨浩进行改建,成化年间吏部尚书崔恭与通判李观重新建设了明伦堂。知府林恭增建了号舍。嘉靖七年(1528),知府于桂进行重修,十四年(1535)知府孙锦重新的闢学西门。万历十一年(1583)知府王守诚重建了周围起墙“凡五百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三尺。”对文庙中的所有建筑进行全面的大修。其中重点翻修了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奎星楼等。

现迁存于达活泉公园内的大成殿,即为府城文庙建筑群的其中一座建筑。文庙也称为儒学。座落在顺德府衙的西北,从《顺德府志》记载看,宋金时的邢州儒学也是在这个地方。当时的金代节度使曾进行过大修。元代时,顺德府的官员对大成殿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明代的天顺三年(1459),顺德知府杨浩对此进行一次扩建,将儒学改为文庙。后历任知府多次进行大修如明万历年知府王守诚、隆庆年知府徐衍、嘉靖年知府于桂;清代顺治年知府李盛枝、知县朱国治,康熙年知府鲁喜、潘云鹏,雍正年知府朱鸿绪,乾隆年知府王畹、徐景增等等。

顺德府文庙,是以大成殿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从遗留下来的资料看,入门处建有戟门,戟门前有一水池,水池两侧凿有二井,分别为“渊泉”和“活水”。进而为棂星门,东西建两坊。坊外建有门楼,东侧为圣域楼,西侧为贤关楼。进行文庙之后就是文庙中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在大成殿后建有名宦祠和敬一亭,右侧建有明伦堂,明伦堂后建有启圣祠,敬一亭;再后建有高高的尊经阁,阁内有藏书万卷。此外还有教授宅和训导宅等附属建筑。书院建在文庙的西侧,奎星楼建在文庙的东南隅。

除此文庙还有学田,据记载在康熙八年,当时的书院官员蒋超,知府李嘉胤从自己的俸银中捐助置田“一顷七亩”,以供书院日常的开销。书院每年招录学生是“入学文额二十三名,附唐山屯二名,武额二十名,附唐山屯二名。

府城内除府文庙还有邢台县文庙。其地点在南门内城下,为明代洪武三年建(1368),明代的万历年知府王守诚等人进行过大修,建筑与府文庙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 古城内外的园林建设

园林城市概念不是今天才有的,在邢台城市发展史中,自古顺德府城就是一个园林,前述中顺德知府多次植种树木,使顺德府绿柳成荫,护城河内荷花满塘,鸳水环流城郭,城内门前皆有塘池。

历代顺德知府对府城的建筑十分重视,有着很高的艺术品位。在修建文庙时,历代建设者对环境精心打造,在建筑主体的周围加修了甬道,开挖了水池,建立亭榭,种植了花林,增加了府城的园林景色。最体现园林概念的以府城内西侧西大寺,也就是天宁寺最具特点。

西大寺即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当时称为“华池兰若”。兰若为佛教用语,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泛指佛寺。华池即花池,是莲花池的简称。这座寺院在唐代已具规模。到宋金时多次进行维修。可惜在金元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元代初期,刘秉忠的老师虚照禅师对寺院进行了恢复,利用城西护水河的水通过西城墙的水关流入城内,在寺院前形成了水塘,佛殿建在水塘中,水塘植满莲花,清气若兰,乐情在水,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这座建于唐代“华池兰若”道场,在虚照的主持下重现了唐初的莲花塘上最具特色建筑风格,“遂为邢州之闻刹”。

在城外,顺德府历任知府和建设者利用邢台周边的水系和文化环境进行规划。在城北建柳溪园,西北建达活园,城南建梅花园。其中以柳溪园、达活园规模最大。

柳溪春涨是民国时期的邢台八景之一,遗址的具体位置在今邢台旧城北关豫让桥、大吴庄一带,古御路的东侧。

根据康熙版《邢台县志》记载:柳溪亭,在县北城河旁。金大定年间(1184),安国军节度同知王邦用利用这里的天然佳景,在这里挖池溏、筑长廊、植柳树、养红鲤,建柳溪亭。经多年的治理后,形成了“清水鱼跃,风飘花香”的优美景观。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形成了柳树成荫,荷花满溏,水磨旋转,鲤鱼跳跃,渔人捕钓的江南水乡景色。所以这里又有“邢台小江南”之称。明代诗人国子祭酒王鸿儒题诗赞叹:“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遥想使君来游赏,沸天鼓吹月明中。”由于这里满濠河莲,明正德年间,郡守郭紝改题为君子亭,取其“出于淤泥而不染”之意。清乾隆时期,顺德知府徐景增在柳溪亭的基础上建鸳水桥和鸳水亭。顺德知府徐景增作《鸳水亭记》《鸳水桥记》二记。文中记载:“与僚属循行郊野,见新辟稻畦环青送碧,居然乐土矣。顾孑孑干旌无憩息所,仅得废寺小留。”经走访调查得知,这里是“昔所称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又谓是“所谓柳溪亭者,建于金,改名君子于明。”时已荒废久矣,唯“废墙遗址仿佛可寻,”便“疏泉辟地规度以为亭,曰鸳水亭,”置堂五楹,左叠假山,右起围廊,引水环流,远近亭廊点景,自然错落,参差有别,成为古顺德城的一大园林,乾隆皇帝在公元1750年秋季曾“得幸邀銮舆一顾”,是“为一郡胜游之地也”。

在《顺德府志》有顺德十二景,其中之一即达活龙湫,当时郡人李京作了一首诗,“七十二河涵水灵,广源流伏涌郊垌。潭开五亩玻璃镜,林绕千山翡翠萍。日丽杏桃花散锦,风吹杨柳絮为平。有时雷雨黄昏夜,夜惊蛰龙出野汀。”就是描述的达活泉美景。明朝都御史杨澄在《达活泉》诗中写下“一泓觱沸漾清秋,守护神功果相不?玉藻深中鸥鸟集,锦鳞跃处浪花浮”的诗句。清代文人在《古风》一诗中赞美“邢襄绕郭多名泉,野狐达活清且涟。廿载源流忽枯竭,荒塍蔓草埋寒烟。”

达活泉,是邢台地下泉群中的重要泉眼。历史上泉水如银如玉,喷涌不息;有时也时起时伏,时大时小。明成化版《顺德府志》记载:“达活泉,在县西北七里,周围百步余,泉水涌沸不竭,故名。” 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邢州刺史柳开浚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饰,遂使达活泉成为一郡之胜。宋熙宁五年(1072),泉水骤伏,时隔六年,泉水复出,故又名“再来泉”。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曾在此引泉筑渠,以通舟楫,灌田园。在达活泉园中有建于宋代元丰年间的广源庙,元代重修时官员宋乃真写下《广源庙记》,记载当时达活泉阔百步。泉眼旁有龙神祠,是后赵时期佛图澄在此咒龙治水的地方,后代立祠祭祀。

乾隆年间达活泉久湮,但“旧有一洼,土微润,似其脉未息”(《浚达活泉记》)知府徐景曾“命工浚之,未及尺而涓然,如乳窦者数孔......广可盈亩。”恢复了达活泉景色。民国八年(1919),宁晋王怀庆以京畿卫戌总司令出任冀南镇守使时,把达活泉区占为他的私家园林,命名曰“怀庆公园”。

现如今达活泉园区已辟为千余亩,河北省屈指可数的大型公园之一。经过现代规划设计者的建设后,可惜千年名园古风不在。泉眼也因地下水位不合理的开发,泉水久伏长匿,随着现代园林城市的建设,人们祈盼着泉涌再来。

 

□   与古城相关的历史名人

在邢台古城发展历程中,与之相伴而涌现的俊杰人物层出不穷。记载最早而又详细的是后赵时期的张宾。张宾筑建建平大城为邢台古城奠定了基础,以致1600年间内城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以清风楼后襄子殿为中心,建有治所、庙学、寺观等。

越900年后在邢州出生了一个杰出人物,即刘秉忠。刘秉忠是大元帝国的设计师,又是北京城的规划师。金元之际的邢州城集结着一批精英,这些人与刘秉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郭守敬、张耕、刘肃、李惟简、张文谦、子颜、王结、赵辅国等人,他们直接或间接受到刘秉忠学术及城市规划的影响。

顺德府大儒总管王结是易州定兴人。王结祖籍西域,随祖父进质子军参加了成吉思汗的西征,后徙迁中山。王结小时候十分的聪明,《元史.王结传》说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从太朴董朴受经史教育,使朝内大臣读其文章后,认为“公辅器也”。在二十岁时,在京师上书时政八事,即“立经筵以养君德,行仁政以结民心,育英材以备贡举,择守令以正铨衡,敬贤士以厉名节,革冗官以正职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1311年,元仁宗继皇帝位,王结出任顺德府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悉登于书,俾朝夕阅习之。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自顺德府总管后,又迁扬州、宁国、任总管,至治二年(1322),任中书省事,时拜住为丞相。王结为人正派,在出任丞相时,他说“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后拜中书左丞。至元二年(1336)正月二十八日王结卒,时年62岁。他死后,朝内大臣前去家中吊唁,公认“正人亡矣。”1338年,元顺帝诏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王结有著作传世,著有《易说》一卷,诗文15卷。在顺德为官时,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从祀顺德府名宦祠中。

赵辅国,元至正年间(1341-1368)出任顺德府总管。在任时主要功绩是对元代顺德府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根据《顺德府志》记载:“顺德府,元至正七年,知府赵辅国建”从记载看,赵辅国对顺德府衙中的襄子殿进行大修,又建设了亲民堂,当时题额为忠勤。

有明一代,顺德府多有名臣官吏。如黎光亨、李攀龙、刘应节、林恭、王守诚、傅梅等人。

黎永明,字光亨,是顺德府知府中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祖籍湖北京山县,青年时勤奋好学,1454年参加科举考取了“景泰五年甲戌科”第二甲。并得到朝廷的重用,后来又升南京户部郎中,职为正五品官员。由于他看不惯朝中的宦臣弄权,常常得罪权贵,在明成化二年(1466),黎永明外放到邢台为顺德府知府。

黎永明的前任是山东济宁人杨浩,此人以正六品运判职出任顺德知府,时间为1457年,这一年也是明英宗复辟改元,即天顺元年。杨浩任顺德府知府共九年,任内做了很多好事,顺德九邑百姓对杨浩的人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明成化七年六月一日(1471),顺德百姓请求为杨浩立去思碑。

黎永明到任顺德府后,做了许多好事,据《顺德府府》记载:在任时他“兴学务农,抑强扶弱”、“府学大成殿两庑皆黎建。”

以“兴学务农”为例,黎永明十分重视教育,对进行府学的学生要求很严,“或五日,或十日亲为考校”,规定了学习制度和进度,粘贴在学生号舍和明伦堂的墙壁上。学生在学年中以各自的志向和目标努力学习。以致在黎永明任内,顺德府诸生荣登进士榜。其中以韩焘、马铨、李厚、毛玘成绩最为突出。

黎永明接任顺德府知府后,还做了一件传世的经典作品,就是在顺德府治的的东南,修建了郡楼清风楼。自1466年到1478年十二年间,黎知府深受百姓爱戴,在志书中遗留下的记载可以证实:“黎(永明)为人磊磊落落,光明正大,几百年未易举之事,心谋手画而神闲意定,立可成就,至今长少谈及黎名,辄啧啧不容口。”

黎永明来顺德上任之初就注定了他今后命运。

明代天顺七年(1463),邢台县上任了一个新知县,这个人名叫邢珫。邢知县为河南洛阳人,字伯玉,赐进士出身。邢知县到任之后,看到邢台古城内寺庙建筑宏大,“境内老释宫居什九皆极土木之丽,而宣圣庙学宫规模狭隘,学宫尤敞,”于是叹息说“学宫不及老释宫”,于是向当时顺德府知府杨浩提出利用释宫木材修建邢台县文庙,此事立即受到杨浩的驳回。不久杨浩谢任由黎永明出任郡首,邢知县再次提出,黎永明与杨浩一样没有同意,并斥责为“异端”。对此,邢知县没有死心,在第二年时,邢召集县学诸生越级上奏,此事得到了当时朝内大宦刘健的支持。认为:“自先王迹息,异端峰起,与吾道相胜负,势不两立。”刘健对黎永明进行严厉的批评,说“郡守者,又皆一时名士,所以纪纲振作之者,无以龃龉异时此郡俗化之成。”

从此,黎永明与朝廷要员结下了梁子。不久黎永明因触犯权贵而入狱。

在顺德府名人中有一位傅梅,《顺德府志》用了13个字描述了傅梅品性,即“尚风仪,异才,大志,外倜傥,内刚正”。17岁时就成为痒生,据《邢台县志》记载:“二十七举于乡,因父病不赴试”。1592年傅来鹏卒,葬于祖茔。傅梅服三年后,又参加了会试但不弟而归,在乡里整理园林陪伴母亲,其间“海内名士多造焉”以唱和诗句扬名邢台。1607年,即万历三十五年,调河南登封县任知县。六年间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好事,得到了登封县百姓的称赞。万历四十年(1612),因为傅梅的政绩突出调任大理寺评事,赴任时登封百姓为他立了去思碑,并在登封县城西关设立傅梅祠。上任不久升迁为刑部主事。奉使办理晋狱案件,因政绩显著升为员外郎,后因“梃击案”得罪了郑贵妃、郑国泰等人,因此,坚持审明的案情的傅梅降级“京察”不补,乡居六年,天启元年(1621)调任南户部后到北户部督监仓储,后因故又归乡里。崇祯初年召还工部主事,不久“出守台州”任台州知府,在任期间“多惠政”。时年70岁时傅梅乞请归里。

傅梅晚年居乡里,自号简翁,工书法好诗文,著《雉园集》《简翁诗话》等。他在邢台留下了许多碑刻,如邢台开元寺重刻钟离权二诗碑等,而乡人不爱惜已不存。

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兵围顺德府,傅梅捐金助顺德府知府吉孔嘉守城。癸未(1643年),傅梅七十九岁,城破与顺德府知府吉孔嘉、邢台县知县万民表、千总李如龙以及离职还乡的中书舍人孟鲁钵、张凤鸣等数十人,及城中军民3000多人遇难。后特赠太常少卿,安葬于小汪村祖茔即达活泉南。清乾隆已未年(1775),赐谥忠节。光绪元年(1875)入邢台忠义祠。《明史》、《登封县志》、《顺德府志》、《邢台县志》等书有传记。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千年古城――邢台(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