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20)——科甲巷承载的今昔往事(三)

旧时的儿童有许多好玩的项目

成都街巷系列(20)——科甲巷承载的今昔往事(三)
提到科甲巷,我好像又回到童年时代,心里充满怀想与感叹。 当时成都有的街道,多数商店都卖一种商品。例如,华兴街主要卖帽子,半边桥街则多是卖鞋的。如果要买鞋或帽子,必须跟着母亲到这两条街去,很希望“速战速决”,生怕母亲挑来挑去,枯燥无味。
只有到科甲巷才大不一样,常常是自己要求去,去了就不想走,即使仅买一两样小东西,看都要看半天。原来,整个科甲巷几乎都是玩具店,整条街挂着各式各样的玩具,满目绚丽,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多大的诱惑呵!
可惜当时不懂得社会调查,没有把各家卖的什么玩具一一记下来。至今只依稀记得,打仗用的多是古代的武器,如关刀、矛子、宝剑、弓箭,拿在手上顿时觉得人都显得威武了;过年的时候,可以买到各种戏脸壳和笑头和尚*,用香在面具眼睛上烧穿两个洞,然后再戴在头上,你看得见别人,别人却认不出你是谁了;买上几个皮灯影儿,回家去把板登翻过来,糊上一张白纸,点支蜡烛,自编自演,可以吸引一大批小朋友;还有纸灯的种类就更多了,有提在手上的金鱼灯,有用绳子拖着在地上走的兔子灯……晚上插支小蜡烛在灯里面,许多孩子在一起迤逦而行,就像灯会似的。但谁都不愿多买灯笼,因为过了正月十五,家里就要动员烧掉。现在看来,可能是怕火灾,但当时却拿迷信吓人,说过了十五不烧灯笼,就要害眼病云云……
春天一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风筝都有; 王字风筝最简单;稍好一些的有金鱼风筝、鲢巴朗儿风筝、小蝴蝶风筝,这些要用细麻绳才能放;还有大蝴蝶风筝、蜈蚣风筝、凤凰风筝,这类风筝不仅壮观,还有能转动的眼睛,有些小孩不敢自己放,要大人帮助。至于洋娃娃、竹子编的小篮子、各种染了不同颜色的白果(抓“子儿”用的),则是女娃娃的玩具,男娃娃不感兴趣。有的玩具很贵,如大型纸马,里面有结实的木架,人可以骑上去,要卖一块银元,真像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好在多数玩具都不贵,去一次总可以买一两样。

孩子能不喜欢科甲巷吗?
四、五十年前,作为孩子,我喜欢科甲巷,完全是为了好玩。以后上了中学,读鲁迅的《野草》,才懂得玩具对孩子的特殊意义。鲁迅说他向来不爱风筝,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甚至不许他的小兄弟放风筝。有―天,鲁迅忽然发现他的小兄弟躲着他在做风筝,盛怒之下,“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多年以后的一次,鲁迅偶尔读了一本有关儿童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严于解剖自己的鲁迅,想到过去毁坏小兄弟的风筝,感到这是属于“精神的虐杀”,自悔“少年时代糊涂”,并希望得到“宽恕”。可是,真到今天,有多少人是这样看待儿童玩具的意义呢?
解放后,儿童玩具的品种、制作都有很大进步,光电遥控,极尽奢华。但供应点少,价廉物美的不太多。当我后来给孩子(以后又给外孙)买玩具时, 总感到不满足,于是对科甲巷旧时的景况就愈加怀念不已了。
我并不是想恢复科甲巷一条街都卖玩具的传统,我只是希望有人在娃娃们身上多下点功夫,生产出更多有意义、价廉物美的玩具,给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增添更多有益的玩项和童年的欢乐。可能是上年纪了,我实在喜欢看男孩子们拿着木枪打游击的神气,也同样喜欢看小姑娘抱着布娃娃那种认真的样子。
旧时的科甲巷紧靠春熙路,房舍破旧,多为木质瓦房, 虽与春熙路一街之隔,但街背巷窄,并不起眼。科甲巷在改造之前就是这种格局。历史上科甲巷经历过多次火灾,木质瓦房哪里经得起大火的摧残,小小的巷子给人衰败的印象。一条小街烧了修,修了烧,自然不会留下兴 盛繁华的景象了.
下篇说说清代科甲巷的蜀绣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