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成语释义

 智者1111 2015-08-06

《道德经》中的成语释义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这部著作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每次阅读《道德经》,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领悟。 或许有人认为,《道德经》一书年代已久,必定隐晦难读,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着道德经的智慧。


我们常劝人要“知足常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法官对犯法的人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常用语,也是成语,许多都出自于《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就连这个“根深蒂固”,也都是出自《道德经》。

在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四十多个成语,没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能出其右。现辑录几条与朋友们分享。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3、绝仁弃义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4、见素抱朴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5、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6、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17、知雄守雌
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18、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2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1、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2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5、知止不殆(知足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8、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9、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30、福倚祸伏或福祸相依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32、长生久视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
出处:《道德经》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33、报怨以德、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报怨以德出处: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4、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6、得寸进尺
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37、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38、被褐怀玉、被褐怀珠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处:《道德经》七十四:“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0、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1、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其实与原文相甚远)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2、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3、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