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昵称7215767 2015-08-06
就在昨天,我在看完贾樟柯一部电影之后,顺带点开了他的一个演讲视频。视频质量很糙,大概是现场一个手持设备拍摄的。恍恍惚惚中,贾樟柯像一个乖顺的小孩儿,礼貌地致谢,谦卑地鞠躬,但画面的确粗糙,谈不上美感。

可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会因为画面粗糙而有所折损。他谈到他和他的表弟,说他们小时候非常亲密,每个寒暑假都在一起。后来,十八九岁的年纪,他到北京求学、拍电影、出名;而他表弟则留在家乡,进矿、挖煤、娶妻生娃,两人的人生轨迹就此往两个方向发展,逐渐疏远。多年以后,每一次相聚,他们彼此的话都非常非常少,感觉非常疏远,非常陌生,就那样看着,偶尔笑一笑。贾樟柯说他知道他表弟内心还是有那份情感,透过表弟的面孔,让他不愿意把摄影机从这样的面孔挪走。他说:“我们太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一个范围里面,就以为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其实我们走出去一步,或者就看到我们的亲人,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拍,不能就此忘记”。

贾樟柯说到这时,一度哽咽落泪。而我在看到这一段时,也不禁眼泪打转。

我想起了我儿时的表亲们,他们和我都差不多年纪,要么大三五岁,要么小两三岁。我们不常见面,但很多时候都会在彼此家中做客,互相住来住去,有时候在表哥家住几天,有时候去表姐家住几天,然后他们又来我家住几天。就在这样住来住去的时间里,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看电视,甚至一起打麻将。经常睡一个床铺,炎热的夏天里,赤着胳膊挤在一起抢着吹风扇;严寒冬季里,压着被子团在一起贴着后背取暖。谁要是尿床了,最先知道并哈哈大笑的,就是一个被窝里的表哥或表弟。谁要是挨训了,最先过来安慰的,就是流着鼻涕眨巴眼睛的妹妹们。

我也想起了孩时的伙伴们,他们都是附近的邻居,年龄也都相仿,是比表亲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还多的人。我们吃在各自家里,住在各自家里,却经常玩在一起。我们一起结伴上学放学,一起下河捉鱼游泳,一起上山摘橘子板栗,一起看电视看录像,一起玩儿地道战、捉迷藏、拍图片、滚铁圈,一起玩纸牌、打麻将,一起逗女同学,追着她们往厕所跑......大大小小的“坏事”、调皮事,都是我们几个伙伴一起干,是真正的死党,亲如兄弟的朋友。

随着渐渐长大,各自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渐渐走向各自不同的轨迹。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再从大学到参加工作,无论是表亲还是伙伴们,都像注定要分流的河流一样,各自流向不同的人生之海。我们彼此拥有着最亲密的记忆,彼此陪伴了难以忘怀的童年,但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不得不因为学业、事业而渐渐奔向不同的方向。有的初中毕业就离乡背井,进入社会打拼,在沿海城市的诸多工厂里,拼搏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有的入伍当兵,在部队历练打磨,出来之后花了很长时间融入社会;有的留守家乡,操持着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娶妻生子,很早地开始过日子......他们是记忆里最早的“朋友”,却也是人生中最早各奔东西的人。

而我在高中认识的同学、朋友,也在高考的洗礼之后,各奔东西,有的前往或好或次的大学继续学业,有的扎进社会打拼,渐渐疏远了联系。进入大学认识的同学,彼此度过成年后的大学时光,一起上课逃课,一起游戏运动,一起恋爱不一起做爱,毕业面试之后,一样的各奔东西,一样的渐渐疏远。高中和大学能够成为朋友的,少之又少,而参加工作之后,“朋友”一词,则多半成了逢场作戏的社交用词,仿佛哪里都有朋友,却又谁都不是朋友。那些一起加班的同事,那些一起奋斗的队友,那些一起笑着哭着喝酒吹牛的圈内人,也许就在一个午后,再也没了联系。

头几年,大多数儿时玩伴还没有结婚成家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出去聚聚,尽管只是围坐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也还是有说有笑有得聊。随着年岁的增长,许多伙伴都有了老伴,再出来聚,要么娇妻伺候,要么拖家带口,即使再亲密,也会因此有些距离,不是因为感情生疏了,而是大家的生活,不一样了。有家有娃的人,但凡成熟的,多半将心思放在家庭,放在妻儿身上,不会眷恋外面的热闹,不会轻易离开家人的身旁。但终究是在各自的童年记忆里有过陪伴,即使成家之后的生活再不一样,那份朋友的情感还是硬硬的存在。或许也会没有多少话讲,他抱着孩子站着,逗孩子开心,你站在旁边看着,也逗他孩子开心,然后他看你一眼,彼此眼神相对,你会发现,那样的眼神,比外面遇到的各种人的眼神,更叫人放心,更觉得亲切。这就是朋友。

是的,我们的表亲、伙伴们都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或过得很好,或过得稍微艰难,但无论怎样,各自的生活注定会不一样。也许,他们有的大半辈子的时间要与土地为伴,有的要与流水线为伍,有的要为一份工作辛苦,有的要为一份生意操劳,有的,还在为自己的一个理想而奋斗。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自关注的重点,唯一相同的,大概就是生活着。或许,他们有的人不再和你的话语体系接得上轨,有的人不再和你的思想挂得上钩,你在关心诗和远方时,他在关心粮食和蔬菜。你会觉得越来越没话讲,越来越疏远,甚至越来越陌生。

我们该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拷问时,我最先想到的,便是自问:哪些是朋友?我来北京近三年,说实话,来得时候独自一人,无亲无故无朋友,面对这个“大”城市,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然后怀抱真诚,尽可能地去结交朋友。随着时间地推移,工作的推进,认识了一波又一波的同事,结识了有着共同趣好的人,也联系到了久违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追过女孩,见过大咖,看似有一堆“朋友”。但实际上,或许仅仅是我个人原因,我一直期盼地那种真正的朋友关系,却鲜有存在,至少,当我去审视自己所谓的朋友时,我发现,我们更多的,只是“朋友圈”——偶尔点赞,偶尔评论,偶尔发个微信简短聊几句,偶尔约在一起吃一顿饭,然后,继续在“朋友圈”里“亲密”的互动。尴尬的是,有时候,“朋友圈”的互动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疏远,然后彻底成为观望。也许是我不擅于经营人情关系,也许是我的魅力太过寡淡,也许是我投入的精力还不够,也许,这就是当下社交的真实状况:朋友不在朋友圈。

所以我十分珍惜我那些真正的朋友:我的表亲尽管不能称朋道友,却因为有亲情在,血浓于水,平时不联系,有事在一起,不会有太多犹豫;我的儿时伙伴尽管不能称兄道弟,却因为彼此制造过最好的童年记忆,再久没见,也一见如故;我的大学朋友,参加工作后认识的朋友,或许难得一见,但内心里记得,会很懂得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曾经因为觉得身边经常玩的人并不把我当朋友而困惑,自省自己的原因,还一度找一些前辈交流,他们都告诉我,其实人的一生,真正的朋友不在多,有那么几个,就足够了。我深以为然,在这个社交愈加信息化,友谊愈加场面化的时代,我们苛求什么呢?

因此,当我回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来贾樟柯的那段演讲,想起来自己的那些表亲、伙伴、朋友等等,他们的确不乏逐渐变得疏远的人,这很正常。生活的本质,有时候就包含了这样的远近取舍。但我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愿意用“取舍”或者”随他去吧“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我更愿意用这四个字去应对:不要忘记。

是啊,我们成长过程里,总是要认识很多的人,又陌生很多的人,人来人往中,我们的人生由此变得丰富,甚至多彩。当我们不得不面临有些朋友逐渐变得疏远这样的很实际的问题时,去对待那些朋友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要忘记。

视频滤去  优酷有 贾樟柯 山峡好人 观后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