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步诗》托名曹植考【作者:宋战利】

 唐音宋韵 2015-08-07

内容提要 曹植《七步诗》传播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去曹植时代愈近,文献记载愈少。刘宋时出现此诗,唐人有曹植集为据不甚重视,北宋时渐有争议,南宋时著录和引之作典日盛,此后遂真假难辨。刘宋和赵宋时是反曹浪潮的两个高峰,《七步诗》的托名和盛传与这两个朝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 七步诗 托名 曹植 曹丕

隋唐之前,曹植文集易得,对《七步诗》的真伪无异议。南宋中叶,文集散佚后,重辑时有版本录入《七步诗》,遂真假莫辨。近代以降,鲁迅、郭沫若、赵幼文、叶嘉莹先生疑其真,但从古至今论者多从政情、世情和人性角度作推论,未有详细考证者。故只有考究《七步诗》之源流、传播途径和产生原因,才能揭示其托名真相。

 

一、《七步诗》的不同版本皆源于《世说新语》

  较早记载《七步诗》的文献主要有:

  1.《世说新语·文学》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2.《文选》卷六十《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引《世说》曰:“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三载: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由此可知,六句体最早见于《世说》;四句体最早见于《文选》李善注引《世说》;《广记》所录亦云出自《世说》。也就是说,《世说》乃曹植《七步诗》四句、六句的滥觞。

  就《世说》本身而言,历史文献价值不如正史。其编纂过程乃采撷汉、晋以来往事佳话、逸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鲁迅先生说:“《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幽明录》、《宣验记》然。”1P61裴、郭二家,指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鲁迅先生将《世说》与《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视为同流。《隋志》将《世说新语》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与《笑林》、《笑苑》、《语林》同,并谓:“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唐刘知几曰:“自魏晋以降,著述多门。《语林》、《笑林》、《世说》、《俗说》,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所讥,颇为无知所悦。”2)卷八他还在《史通·杂说》卷十七批评《晋书》采《世说》作为史料:“伪迹昭然,理难文饰。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遂采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以此书事,奚其厚颜?”

再者,《世说》载曹丕难东阿遂有《七步诗》,与史实不符。曹植封东阿王是在曹丕去世后的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清宝香山人认为:“《世说新语》亦《齐谐》之余,小说之祖,因此诗同根相煎,似对其兄语,以七步附会之耳。”3

今天,去古已远,传世文献较少,把《世说》作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思想史、文学史的重要文献,为众多学者广为采信,但其在隋唐时期确实不被作为重要的史料采用。

 

二、从《曹植集》的版本流传证《七步诗》之托名

曹魏时期曹植作品有两个本子,一是曹植亲自编次的。《前录自序》云:“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虽触类而作,然荒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二是景初中魏明帝曹叡诏令编辑的。《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曹植亲自编定作品目录,又有皇家宝藏之本,晋时其作品保存比较完整。《晋书·曹志传》载,晋武帝尝阅《六代论》,问曹植子曹志:“是卿先王所作邪?”志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从这则记载来看,晋时已有人假托曹植之名作文。晋时,司马氏解除汉宗室禁锢以制衡曹氏,但有晋一代不利于曹氏的《七步诗》未见任何文献记载。

曹植集的散佚,赵幼文先生考证“疑散佚于五代兵燹之中”4前言。韩国学者朴现圭先生认为,曹植集“拟佚于南宋中期”5。考《隋志》著录《陈思王曹植集》三十卷。《旧唐书·艺文志》著录一说二十卷,一说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仍之。南宋郑樵《通志》并载二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述《曹植集》版本时曰:“盖三十卷者隋时旧本,二十卷者为后来合并重编,实无两集。”南宋建国于1127年,存国150余年。郑樵生于1104年,卒于1162年,应属南宋早期,其时曹植集仍存。郑卒后一年,宋孝宗登基,在位27年,属于南宋中期。据此,可推论曹植集或散佚于南宋早期。

隋唐时期,《曹植集》易得。李善为《文选》作注时多次引《曹植集》,如《责躬诗》注“植集曰”云云。但在为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注时引《世说》而不用《曹植集》,盖“七步”之事当源于《世说》,可知当时行世的《曹植集》并无此诗。

北宋初编成的《广记》所录《七步诗》出自《世说》,并非采自曹植本集。北宋末期的《漫叟诗话》载,“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深浅,必有辨之者”6。漫叟用“世传”发论,本身就对此诗存疑。

宋室南渡,《曹植集》散佚后,有人辑录《七步诗》入本集。此时《曹植集》刊刻和流传应有多个本子,现存最早的南宋孝宗年间江西大字刊本《曹子建文集》十卷本不载。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宁宗时《曹子建集》十卷本刊有。

明清时期,《七步诗》逐渐真假难辨。信其真者对《七步诗》多有赞许。王世贞曰:“《煮豆》七步,《三都》十年,不妨兼美。”7卷八明正德舒贞刊本《陈思王集》收录此诗,云散见诸书,但未言出自何书;万历休阳程氏刊本收录四句诗。此时亦有诸多怀疑者,冯惟讷《古诗纪》自《世说》辑此诗,注云“本集不载,疑出附会”,并附录四句诗。冯氏所见《曹植集》未录此诗。张溥辑《陈思王集》从《世说》以六句诗作为正文,“又以四句者为附注”,亦云“本集不载”。清丁晏收罗曹植佚文,苦心校勘,编成《曹集诠评》,对待《七步诗》仍冯惟讷氏之说。

建安时期正是“五言腾越”之时,检逯钦立先生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知,五言六句或四句并非当时的创作主流,风格相去甚远。郭沫若先生说:“过细考察起来,恐怕傅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8P132

 

三、《七步诗》创作场景与黄初中曹丕兄弟会面的情景不符

《七步诗》的创作场景,是曹丕践祚后兄弟二人会面之时。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遣诸侯皆就国,“申著诸侯不朝之令”9卷二十。考《三国志》等文献,黄初年间,兄弟二人见面仅有三次:

一是黄初二年(221年)。此年,曹植在封地临菑不仅“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还“狂悖发露,始干天宪”,被监国谒者灌均告发。大概酒醒之后,曹植对这些“举挂时纲,动乱国经”之举感到后怕,“自念有过,宜当谢帝”,无诏而私往京师。曹丕得报后令关吏阻其前行。曹植把大批人马留在关外,带着“两三人微行”。当发现留下的人中没有曹植时,卞太后以为曹植自杀,“对帝(曹丕)泣”。不久,曹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9卷十九

到京之后,曹植“待罪南宫”。10卷二十汉宫殿建筑分南、北宫,经过董卓之变和连年战争,焚毁严重。曹丕都洛后居北宫,祭祀和议政皆用建始殿,此时南宫当更残破不堪。魏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9卷十九博士等议定对曹植的处罚是“削爵土,免为庶人”10卷二十。曹植所犯错误,足以使曹丕能用公开的理由和礼法对其治罪,绝对没有必要用作诗来“行大法”。

二是黄初四年(223年)。黄初二年(221年)后,曹植返回封地开始自我砥砺。《写灌均上事令》曰:“孤前令写灌均所上孤章,三台九府所奏事,及诏书一通,置之坐隅。孤欲朝夕讽咏,以自警诫也。”11P130

本传曰:“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应诏诗》写得很明白,“肃承明诏,应会皇都”,“前驱举燧,后乘抗旌”。曹植还写自己的心情,“将朝圣皇,匪敢宴宁”。在京师洛阳期间,所居之处为“西墉”并非二年时“待罪南宫”。在京期间,他对自己错误进行深刻检讨,上《责躬》诗和表:“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诚以天纲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曹丕诏答曰:“所献诗二篇,微显成章。”10)卷六曹彰因“问玺绶”一事,没有允许觐见,曹植有幸被召。曹植言辞和行为如此卑躬,本次会面曹丕不会用作诗惩罚他。

三是黄初六年(225年)。曹植屡受政治打击变得循规蹈矩,他将曹操赏赐的许多宝物献给曹丕。赵幼文先生说:“曹植诚恳剖白自己对丕之态度,更以献铠献马、缴纳战具的实际行动,表达绝无使用武力之企图,换取曹丕之谅解。”4P310曹植的谦抑也赢得曹丕的好感,赏赐“鼓吹”,以增其王者威仪。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东征孙权。回师途中,经过曹植封地雍丘,“幸植宫”。此次曹丕除增曹植五百户外,赏赐“訾重千金,损乘舆之副,竭中黄之府,名马充厩,驱牛塞路”,“欣笑和乐以欢孤,陨涕咨嗟以悼孤”。11P129兄弟相见气氛十分融洽,《七步诗》亦非此年所为。再者,曹丕对曹植的文学才华,尤其对其“才捷”多次领教过。若用作诗“为难”曹植,岂不是自取其辱?《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每次召见他们兄弟,曹植均表现不俗,“进见难问,应声而对”,“若成诵在心,借书于手”,故“以才捷爱幸”。叶嘉莹先生说:“我以为这个传闻并不可靠。因为以魏文帝这个人,从他的文章来看,从他的作风来看,他不会做这样的事。这还不是说他仁慈不仁慈,以他的智慧才略,就是要杀死曹植,也有别的办法,绝不会用这种笨办法。”12P205

 

四、《七步诗》的诞生和传播与两次反曹高峰有关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互为因果。

第一,刘宋时期,反曹之风出现一个小的高潮。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东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首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张作耀先生分析习氏所论说:“因为东晋与以后的南宋一样,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的观点的确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13P445

刘宋王朝的创始人刘裕乃“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14曹氏从刘家手中取得天下,刘裕对曹氏心存怨恨可以理解。刘义庆为叔父刘裕所爱,著《世说》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还记载曹操、曹丕争夺甄氏等事。再有,为《世说》作注者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也”。14《七步诗》疑为刘义庆所作,或经刘孝标加工而成。王季思先生对曹操在刘宋时期的形象变化作过梳理,他说:“《曹瞒传》是东吴人写的,吴魏世仇,因此在传说中把他写得十分奸诈刻毒”;“到了刘义庆作《世说新语》时情况又有了改变,那就是形容曹操奸诈的传说已占了压倒的优势,而称赞他的才能的却越来越少了。”15P6667刘宋王朝的贬曹,对其时代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

第二,赵宋时期的反曹之风。两宋时期,曹氏父子的功绩渐渐无人提起,并被乱臣贼子的形象遮掩,南宋时尤甚。欧阳修读《魏公卿上尊号表》后曰:“呜呼,汉魏之事,读其书者可为之流涕也。其巨碑伟字,其意惟恐传之不远,岂以后世为可欺欤?不然,不知耻者无所不为乎!”16P1134

朱熹作《通鉴纲目》,径改《资治通鉴》以黄初承建安的纪年而以刘备章武代之。南宋朝廷指称曹操是“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南宋末年,萧常因为父亲不满《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乃以蜀为正统撰《续后汉书》。郝经为之序曰:“号曰《续后汉书》,奋昭烈之幽光,揭孔明之盛心,祛曹丕之鬼蜮,破懿、昭之城府。”17有宋一朝既然如此贬低曹氏,那么有利于污蔑曹丕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无足为怪。正是在南宋时期,《七步诗》开始被一些曹植本集收录,加之《三国演义》的逐步成熟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国演义》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郑振铎先生说:“在北宋时代,三国故事,已成为极流行的一种讲史了。”18P66宋元时期,流传有不同的三国话本。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当时有专门说三分及说五代史的。不仅如此,普通民众对三国故事的接受也开始出现倾向性,这应与统治者的好恶有关。《东坡志林》载,民间听闻三国故事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最早的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三国志平话》真实记录了创作者对曹操的态度,“以刘、关、张故事为主线,十分之九讲蜀汉兴衰始末。其所以如此,基于对蜀汉的尊重、对曹操的贬抑。‘说三分’全部故事的倾向性与苏轼《志林》所叙述的人心向背是完全一致的。”19P399

统治阶层的反曹倾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三国演义》崇刘抑曹成为作品的思想基调和主题。罗贯中将《七步诗》和《死牛诗》融在《三国演义》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并评论道:“刘、曹之相形,何厚薄之悬殊乎!玄德以异姓之兄,而痛悼其弟之亡;曹丕同胞之兄,而急欲其弟之死。一则痛义弟之死,而不顾养子之恩;一则欲亲弟之亡,而不顾其生母之爱。君子于此,有天伦之感焉。”20P1019有关《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何满子先生说:“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它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着社会各阶层意识的折衷,这就使这部小说获得了远远超过其自身艺术成就的社会影响。”21序言正是由于《三国演义》特殊的艺术影响力使《七步诗》的真实性大为提高。

一件事情去古愈远,真相愈难辨,加之被后人不断重复,又会进一步强化它的真实性,颇有些“三言成虎”的意味。当历史渐渐远去之后,往日的血腥也随时光流逝成为记忆,文学作品的接受历程与阅读者的重复欣赏和推崇密切相连,一代又一代的选本更是诱导着阅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曹氏兄弟确有争夺权位之事,《七步诗》所吟透射着权斗的冷酷无情,契合曹植的身份。今人且不管作者是否真为曹植,多从欣赏的角度信其真。郭沫若先生曾反其意为之:“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刘知几.史通:书事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三曹资料汇编:曹植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朴现圭.曹植集编纂过程与四种宋本之分析[J].文学遗产,1994,(4.

6)漫叟诗话[M]∥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7)王世贞.艺苑卮言[M]∥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8)郭沫若.论曹植[M]∥历史人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9)陈寿.三国志:魏书[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曹植.曹集铨评:卷8[M].丁晏,辑.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12)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3)张作耀.曹操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南史·宋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王季思.传说中的曹操和舞台上的曹操[C]∥玉轮轩古典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17)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18)郑振铎.三国演义的演化[M]∥郑振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逯钦立.曹操与《三国演义》[C]∥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20)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1)何满子.三国演义: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宋战利(1968—),男,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原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9卷,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