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国家贫富的根源

 圆角望 2015-08-07

曾 俊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德隆·阿西莫格鲁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家詹姆斯·A·罗宾森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问世,就被誉为“一本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宏观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该书一共15章,贯穿了400年的历史,致力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家有些富裕而有些却贫困呢?阿西莫格鲁和罗宾森在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是一个国家所采取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效益进而决定了它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异。

包容性与汲取性制度

关于国家贫富差距的缘由,学界已经有过地理、文化、领袖等诸多假说,但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看来,都没有触及最核心的部分。他们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放置在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的框架中分析。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都存在着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包容性的经济制度是指允许及鼓励更多人最大程度地利用其潜力和技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并且能允许个人按照自己意愿自由选择的经济制度;而包容性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则是:政治权力分布广泛同时受到限制、有相对集中的政治权力来确保国家基本设施、医疗、教育等的建设。汲取性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则与之相对立,是指少数人通过多数人资源积累财富的体系,既无法保障财产权,也不为经济活动提供激励;政治权力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这些政治精英往往会为私利而推动汲取性经济的发展,并用其所获取到的财富来进一步巩固自身政治地位。

上述四种制度会形成不同的组合,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组合构成良性循环:激励投资和创新,允许创造性破坏,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繁荣;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组合构成恶性循环:投资和创新受到抑制,创造性破坏无法实现,经济发展停滞;汲取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的组合可以产生经济增长,但不可持续繁荣;包容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的组合则极为少见。

在作者看来,包容性经济制度除了具备私产保护、公共服务、法律体系、交换与协议自由等诸多优点外,更为重要的是孕育了经济繁荣最重要的保证:科技与教育。只有科技的创新,才能带来经济持续的增长,而科技的创新则要依赖于包容性的制度环境,这也是美国可以诞生爱迪生而不是墨西哥,韩国可以拥有三星现代等高科技公司而不是朝鲜的原因。至于教育,包容性制度会给予人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虽然经济制度对决定国家的贫穷或富裕极其重要,但决定国家经济制度的是政治和政治制度”,因为只有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才能持续地允许包容性的经济制度存在。汲取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的组合之所以无法产生持续繁荣,是因为在汲取性政治制度下,统治者刺激经济只是为了更好地汲取资源或短期内实现某种政治目标,一旦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到统治稳定时,他们势必会抑制包容性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创造性破坏”理论的说法,每一次创新实际上都会带来原有的生产格局变化,原有生产模式的淘汰以及政治经济权力的再分配。在工业革命初期,技术革新就受到原有的贵族势力的阻拦,新技术所产生的新贵阶层必然会弱化这些人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在一些原有的贵族势力比较强大的专制国家,比如俄罗斯、奥匈帝国就断然拒绝实行技术革新,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西欧国家。

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创造性破坏”例证,1589年,威廉姆·李刚神父发明编织机。为了寻求专利保护,他托人找伊丽莎白女皇来参观这项新发明。谁不想,伊丽莎白一世看过编织机后拒绝授予他专利,她说,“如果我的人民使用了你的机器,他们就会因失业而成为乞丐”。后来李刚前往法国试图谋求专利权,还是遭到回绝。再之后继任英王的詹姆斯一世也以跟伊丽莎白一世同样的理由拒绝授权。这些统治者并非仅仅害怕人民失业,而是担心新发明会导致政治利益格局改变而使他们的权力受到削弱。

这样看来,包容性政治制度才是国家成功、经济持续繁荣的核心原因。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为大多数人提供政治参与机会”,他们认为国家也必须有集中的施政能力,所以“多元但足够集中”才是包容性制度的真正面目。于是,像海地、前独联体这些看来是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组合的国家,但由于政治权力不能有效地集中,所以并无法带来经济的增长。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包容性制度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有些国家会选择这样的制度,而有些国家却不会?

历史中的国家兴衰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社会是建立在汲取性政治和经济制度之上。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只是从新石器到工业革命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一直缓慢发展,国家在兴衰中浮沉,难以保持一直昌盛的局面。追溯历史,作者认为罗马共和国曾经展现了一部分的包容性,但很快就走向帝国;10世纪左右本来实行自由贸易的威尼斯,同样也陷入了汲取性制度之中,于是它们都无法持续繁荣,而真正的包容性制度出现在英国。

跟古罗马和威尼斯一样,英国的历史也满是冲突,有君主与臣民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利益集团争夺权力发生的冲突、精英与平民之间的冲突。1215年《大宪章》的确立,使得英格兰向多元主义迈进了艰难的一步。同时,在都铎王朝的推动下,政治集权也在不断增强。而之后出现的光荣革命,不仅结束了英格兰创造更新、更强有力地破除专制主义的尝试,而且让那些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的人有了权力,从而出现了基于宪政规则和多元主义的新制度。在作者看来,尽管《大宪章》试图为宪政规则建立某些基本的制度基础,但中世纪黑死病带来的贵族与平民之间权利均等化,则更有效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当然,还跟贸易大规模向大西洋沿岸转移有关。日益强大贸易商人们成为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力军,而一个代表许多不同利益阶层的广泛联盟出现,也使得多元主义政治的需求日益浮出水面。

关于光荣革命前后,作者做了对比。光荣革命之前,所有土地属于国王领地,但光荣革命之后,议会保护私产,任何人在其私产受到侵犯时都可以上诉至议会;光荣革命之前,东印度公司通过行贿詹姆斯二世获得东方贸易的垄断权,光荣革命之后,这种垄断被打破,新的贸易公司成立;光荣革命之前,为了保护英国毛纺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穿轻质材料的服装,光荣革命之后,生产更为廉价棉制品的企业主促使议会通过曼彻斯特法案,允许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便宜的棉制及亚麻服装。制度的包容使得英国经济飞速发展,英国贸易商和企业主获得高额利润的回报,而这些企业主又将利润投资于技术革新和新兴领域,从而推动经济再一次飞跃。技术革新也带来了“创造性的破坏”,由于工厂这一新的生产形式的出现,大量农民聚居城市成为工人,成为一个新生阶层。从1820年起,工人要求政治和经济权利的运动也不断发生。在双方的斗争、商议、妥协中,议会也尝试开始给予工人阶层更多的政治权利,展现了包容性政治制度良性循环的优点。

英国的成功,并不会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去模仿。制度的选择,是由历史各种节点层层积累所决定的。书中一再说到,黑死病和南北美的发展差异。黑死病动摇了西欧的封建体制,使得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和私有产权成为可能,使得东西欧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差异。南美有黄金,易于汲取,所以殖民者建立了汲取性制度,英国人没有这种偶然的幸运,反而成就了北美的经济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偶然。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承认,如果一个理论中,微小差异和偶然性起关键作用,那么该理论的预测力将是有限的。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在合理地解释了世界范围内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为富国正名。而对于未来的展望,或者说警醒,比如说汲取性的制度无法保持长久的增长和繁荣,由于书中并没有给出时间的限度,所以很难达到当头棒喝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