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酩:“逆”在以色列(三)——“减法”创新

 抑扬顿悟 2015-08-07

吴酩:“逆”在以色列(三)——“减法”创新

2015-08-07 08:09:00吴酩分享
参与

  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的“速成”培训,使“学员”们对“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创新,最关键是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框。做到这一点,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现创新的机会。例如,不光做“加法”,也要做“减法”。这种逆向思维方式,就非常有助于创新。

  一般而言,以往的创新,都是在习惯性地做“加法”。例如,飞机的创新,是在不断加大、提速;汽车的创新,注重于外观的美化、内里设施的增加、舒适度的提高;电视的创新,也是在增色、扩屏、增加功能上下功夫。“加法”,几乎成为创新的通行思维定势。但是近年来,不少创新转向,开始了“减法”的尝试,而且取得了很多成功。比如,隐形眼镜,减掉了眼镜架;苹果手机,使用触摸屏,减掉了原来的按键;柜员机,减掉了银行的门店;亚马孙,减掉了卖书的营业部;袋装汤料,则是去掉了最重要的水……而这家打着“创新科技”的公司,出售的不是有形的产品,也不是可以转化的技术成果或专利,而是创新理念与“一对一”的创新方案、方法。这一公司形式,本身不就是一种创新吗?

  其实,在以色列,早在这类具体技术性的“减法”创新之前,就出现了行业性的“减法”创新。由于严重缺水,以色列从几十年前就确立了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相比远距离调水、打深井抽水,这就是一种“减法”创新。由于领土小、人口少、资源匮乏,以色列很早就注意加工业的转型,淘汰一般加工,注重发展精细加工。如今,以色列已经基本没有了传统意义的工厂,许多公司的加工车间,就设在与设计、研发、销售等部门同一栋核心市区的智能大厦里。相比依靠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般加工业,这不也是一种“减法”创新吗?在耶路撒冷等城市,几十条商业街,数以千计的特产商店,摆放、出售的以色列特产林林总总,但除了食品,其它工艺品、纺织品乃至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精美铜器,都是“中国制造”,而且大部分批自浙江义乌。去年以色列从中国进口的70亿美元商品中,这些大概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与“减法”相反的也有“加法”。近年来,以色列研发支出的GDP 占比,持续增长,一直高居世界首位;进入以色列的国际风险投资,也是持续增加,人均风险投资额同样多年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近两年,来自中国的投资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以色列又做起了新的“减法”:通过并购,出售公司。当一些公司羽翼渐丰时,他们便以合适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国际买家。赢得理想回报、获得足够资金的“创家”,就可以“金蝉脱壳”,开始另一轮新的创新事业。

  常“加”常旺,常“减”常新。就这样,以色列在持续的加加减减中,保持着源源不绝的旺盛创新创业动力和先行一步的前锋地位。(作者是资深媒体人,2015中国网络名人访以代表团成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