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照片一起变老,是种幸福

 老沈阅览 2015-08-07
黄渡居民李皓30年来走街串巷,用2万张照片定格古镇变迁

和照片一起变老,是种幸福

                       2015年08月07日

  李皓在本世纪初拍摄的绿苑支路露天菜摊。
  李皓镜头记录了农家小院变成新黄路商业街。
  李皓近照。 刘必华 摄


    记者 彭薇 通讯员 刘必华
  嘉定区安亭镇黄渡老街的李皓家中,铁制文件柜里精心保存着2万多张照片。这是男主人李皓30年来走街串巷,拍摄和收藏的当地人文景观及百姓生活照片。安亭镇文化部门正着手准备,为他举办个人摄影展。

  镜头捕捉古旧建筑老街人家

  今年85岁的李皓,留着一把雪白胡子,思路清晰,身体硬朗。49岁那年,他提前从教师岗位退休,之后数年一直在当地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因工作性质,整日跑东跑西,便萌生了用相机记录家乡变迁的想法。
  李皓用多年省下的5000多元,硬着头皮买了一部进口相机。同时,他自学拍摄技巧,每天捧着心爱的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捕捉古旧建筑、百姓生活、老街人家等。
  翻开相册,岁月印记一览无余。几十年前,老照片上的黄渡地区大部分是农田和荒地,旁边是低矮的毛坯住房。“城镇建设变化太大了,原来人烟稀少的绿苑路现在成了观光大道。”李皓说,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在李皓镜头捕捉下,家门口菜场逐渐从塑料棚搭起的小菜场,变成干净整洁的现代化菜场。“以前,小菜场连砖瓦结构的墙都没有,夏天太阳一晒,塑料棚下热烘烘的,农民的菜就放在水泥砌的简易台子上。”现在,菜场宽敞明亮,水果蔬菜、海鲜肉类琳琅满目。
  李皓还拍了不少节日的照片。不过,让他遗憾的是,“现在的节日气氛淡了许多。”在几十年前的照片里,闹元宵时老百姓踩高跷、扎灯笼,还有喝黄酒比赛,很热闹;现在,自发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少。

  “捡、讨、求、买”收集老照片

  对李皓来说,如今最大的爱好是坐在藤椅上,细细回味照片。他说,黄渡是千年古镇,拍照就是想为家乡留下直观的史料。
  记者发现,李皓将老照片分为数十个大类,包括建筑篇、人物篇、活动篇等。每张照片下,都配有文字说明,并放入塑封文件夹里。细数一下,文件夹达600多本。
  拍照的头几年,李皓几乎把钱都花在照片上。“当年冲印一张6寸照片要1元钱,我每次冲印的数量都很多。”他说,每冲印一次,几乎要花掉大半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由于频频往照相馆跑,工作人员被他的热情和执着感动,决定给他价格优惠,从每张1元跌至8角、6角甚至到后来半印半送。
  为了拍照,李老伯经常成为夜归人。有一年元宵节,他为了拍摄市民观赏花灯的夜景,到晚上9时多还没回家。妻子四处寻找,好不容易在一个公交候车站点逮到老伴——他正举着相机咔嚓拍照,浑然不觉已至深夜。
  不光自己拍,李皓还千方百计收集老照片。他的办法主要靠“捡、讨、求、买”。镇上一些垃圾集中堆放点,是李皓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能让他捡到不少有价值的老照片。此外,李皓还与一些拾荒者结识为朋友,拜托他们留心收集老照片。前不久,李老伯听说有拾荒者捡到许多旧时上海郊区的风景照,便全部收购。
  现在,年岁已大的李老伯很少出门拍照了。有时兴起,会用相机给孙辈留影。他说:“几十年了,和这些照片一起慢慢变老,感受家乡的变化,是一种幸福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